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怎么办

2017-05-14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这种情况被称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怎么办,希望大家喜欢!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病因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发病机制: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间接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

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间接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症状

1、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2、皮肤无瘙痒;

3、有脾大;

4、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5、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6、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7、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如何诊断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下列实验室检查:

1、粪胆原及尿胆原含量增加;

2、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

3、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

4、血清铁含量增加;

5、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怎么办

1、光疗:

患儿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快一些。

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

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

将光源置于离体表33~35cm处,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光照时间大多为24~48小时,最长可达96小时。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经这种治疗,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

2、输血:

血清间接胆红素如超过20mg/dl(342μmol/L),需采用换血输血。

供血者须先作G6PD缺乏的过筛试验,必须没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

避免亲属供血。黄疸不严重者不需输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