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个性分模块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论文

2016-12-01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结合个性分模块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结合个性分模块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全文如下: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 (身体"心理"时间"信息"思想和行为等),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认知、自我计划与组织、自我监控、自我开发与自我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管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主体意识的自主性、行动的自觉性和意志的自控性。

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前社会所需要的艺术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具体表现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与沟通合作能力。但现实中的艺术类大学生与社会期待相反,他们大多数重视技能的提高而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个性突出而团队协作能力较差,思维活跃但情绪控制能力差,有一技之长但自我认知存在偏差,专业情节浓厚但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尤其是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极差,欠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被社会普遍认为有艺无德,不能较好融入社会。

另一方面,以往高校对艺术生的管理多以“刚性管理”为主,以纪律和规章制度来硬性约束学生的行为,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个性与专业特点,仍然把学生视为整体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虽然易于统一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表面上服从了管理者的安排,但伤害了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管理,无法认同接受与内化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管理的效果得不到保证,管理的真正目的――管是为了不管更是无从谈起。对于具体的管理者而言,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艺术专业一对一的单独学习方式与艺术生“明星崇拜效应”,导致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于一般的辅导员,而专业教师更多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格发展、自身成长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注不多,这种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人为分割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虽然得到提高,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不一定随之提升。

因此,高校应引导艺术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搭建学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平台,有意识的把学生推向教学、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大力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才是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而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自我认知、自我修正、自我强化的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教育,并把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相统一,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与提高,[2](5)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艺术人才。

三、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要想培养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必须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的特点、需求制定阶段性与层次化的培养目标,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一)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确定自我管理的三大模块

大学四年既是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成长期,不同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存在差别。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大学,不同于以往的环境带来的诸如学习、生活、思想等的变化使得艺术专业的学生不能及时转换角色意识,业余时间的增多与学习、生活、成长中无人监督的状况也容易使他们缺失目标,特别是艺术类的大学生,他们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来到个性更加开放、包容性更强、更放松的环境,极易造成他们在学习、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更加放纵自我,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对他们的管理依然需要学校家庭的监督,停留在“他律”的阶段;

二年级的学生已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与大一相比,大部分艺术学生主体意识凸显,有较明确的学习动机,他们专业求知的欲望与参加专业实践的意愿较强,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人文素养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三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个性特征也愈加明显,他们在学习与外出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意识;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他们更注重自我设计发展,艺术专业较低的就业率现状也使得他们在临近毕业期间,极大关注就业求职与职业发展道路,愿意在就业实习中按照社会要求,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内化、自我提升,已期达到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将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重点分成三个模块:行为养成教育、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教育、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

(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式

艺术专业大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征必然导致在不同时期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不同,具体如下:

1.在行为养成教育上,以良好行为养成为重点,采用“管”字诀

同一般大学生一样,艺术专业的新生在入校期间存在不适应,可以根据情况相应开展以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活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观、学习观教育等为内容的“新生入校教育”与“新生适应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提高适应力。同时,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决定了在此阶段的重点开展内容与其他专业学生略有不同。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对待问题情绪化,纪律观念与集体意识淡薄,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因此,在行为养成教育上要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唤醒自我意识,使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增强自控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德育工作者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纪律的管理,以制度与规定为准绳,开展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把规章制度、社会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修养,主动约束与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行动的自觉性;鼓励学生明确行动目标,进行目标管理,发挥目标的激励与引导作用,学会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除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外,还要重视对艺术类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与心理调试能力的培养,教育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与抗挫能力。

2.在全面发展阶段,以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转”字诀

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决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仅仅依靠前期学校的管理,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是不可行的,教育者要在培养工作上体现一个“转”字,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适时培养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管理由被动“他律”管理向主动“自我”管理转变。

艺术专业大学生有浓厚的专业情节,他们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所以在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与专业挂钩;受其专业的特点,他们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敏锐的感知力,易于因势利导;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求知成才的愿望,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愿意参加艺术实践展示自己的才能;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由于外出专业学习,接触社会较早,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与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在开展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与渗透性教育。

首先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用活动吸引学生,实现“渗透式”的教育,在活动中强调优秀品质的培养,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水平;其次,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团队”,广泛的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同时安排相应的指导老师为学生进行指导,既有助于专业的深入学习和交流,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加深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被动接受管理到自觉开展自我管理;第三,以社会实践为主渠道,提升“体验式”的教育管理。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式的教育,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学会自我约束,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学生在实践中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为以后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在职业规划与发展上,关键做好自我发展,采用“导”字诀

职业规划与发展贯穿于大学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它是随着学生对专业认知与个人认知的逐步加深而设定的有效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目标,可以引导大学生理性、科学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针对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对职业认知的不同,可以将职业规划的整个过程分成初级、中级与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以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形势、职业意识为主要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中级阶段以职业兴趣测评、职业目标确定、计划拟订、职业实践、交际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门教育与实践;高级阶段以择业就业观、求职技能、求职心理素质为主要内容,进行择业就业教育。[3](251)

艺术专业大学生相比而言,他们更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务实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倾向;他们过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才能,导致就业求职中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意识与责任感不强;高额学习费用的投入与不能正确认知自我导致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他们既自负又自卑的心理,导致当求职中理想与现实情况冲突时,抗挫能力较差。

因此,在职业规划与发展上,除了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与期待正确结合起来,找准社会定位,明确职业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正确认知自我,明确自己的定位,帮助其调整学生就业期望值,改变“好高骛远”的就业心态,鼓励学生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提高工作技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人生价值;第三,鼓励学生正确看待求职失败,正确归因,调整求职心理与求职策略,积累求职经验,增强抗挫能力,树立求职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抓住“就业”与“升学”两个出口,进行分流就业。

因此,要想培养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就需要高校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结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的需求下,激发大学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步增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达到情、意、行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个人发展目标、高校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目标与个人行为的有机统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