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必须实习

2017-06-06

搞好实习生活管理,提高实习生活质量对实习生、接受教育实习生的中学、高师院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必须实习,欢迎参阅。

大学生必须实习篇一

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公益活动、事企业单位实习都包含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如何在毕业后迅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几乎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于是在众多实践类型里,提高职业能力的实践活动,到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参加实习,在近几年成为大部分特别是高年级同学的首选。

大学生们心急的想找到好公司、好单位的实习,一部分人是为了跟风,一部分人是想给自己的简历添个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只有真正明白了实习的意义,真正弄清楚为什么需要实习,才能收获到一段实习给你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看看这个更现实的社会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是个小型社会的缩影,我们在大学里参加社团、组织活动就是参与其中的社会活动。然而大学同学和我们一样,都是经历了苦读十二载及高考的重压过来的。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没有更多的社会资历,一群有梦想、有勇气、干净的年轻人在不用担心纷争的象牙塔里开心的度过四年。只有参与到实习工作中,和公司那些有着五年、十年甚至更多工作经验的前辈们打交道,你才能明白这个社会不是只看你的GPA,不是只看你的211、985,不是和你单纯的大学同学一样,办活动犯了错说句对不起就没事了。你开始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你不知道你写错的一个字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损失;你开始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你不知道周围的同事会如何看待你;你开始要学会承受压力,因为你甚至连一个可靠的倾诉对象都难找。找实习,是我们迈出象牙塔的第一步,让我们看看这个更真实的社会,了解从未被发掘的自己。

端茶送水,也很宝贵

据调查显示,60%以上的应届生认为得到相关的实践经验才是实习真正的目的,他们希望从实习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实习作为学习与工作的缓冲,确实对个人职业的发展生涯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让大学生们亲身体验目标工作的具体内容,认清自身离职业化的差距。在一家公司当实习生,你可能无法接触到这个公司最核心的部门,不可能做一个数目很大的大项目,实习生往往被视为端茶送水的不二人选。然而正是这端茶送水也是你实习经历中宝贵的一部分。通过做一些琐碎小事,你可以了解整个公司基层的运行模式;通过和各位前辈的交流,可以积累下不少的人脉资源,如果能好好加以维护,会成为你宝贵的一笔社会资本。为未来铺路,不止局限于你简历上大公司的实习证明,不止局限于全英文高端的高管推荐信,而是在细节中积累出来的智慧,在人际交往中学到的本事。

实习经历宁缺毋滥

不少毕业生为了累积经验而努力积极找实习工作,有的则是为了从不断更换的实习工作中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有的干脆就是为了打发时间,让自己躲在实习的外衣里,迟迟不肯面对找工作独立生活的现实。不管怎样,频繁的更换实习工作会和频繁的更换正式工作一样,到处浅尝辄止,最终得到的也是无从下手。用人单位对短期内频繁跳槽的求职者也会提出大大的问号,认为这样的求职者缺乏稳定性、规划性。对于企业的员工稳定和文化发展有着不好的影响。实习经历不应一味追求“量”,而是要保证“质”,真正从一段实习经历中学到“干货”,这比参加多次实习且都是“打酱油”要有用的多。

大学四年,飞纵即逝。成为一个每天泡图书馆的“学霸”,或者成为一个拥有丰富实习经验的“大牛”都是不错的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走一条你不会后悔的人生道路,这是大学四年应该教会我们的东西。

大学生必须实习篇二

首先,纠正一下所谓的实习。

很多同学会有在公司短暂呆一两周的经历,或是学校安排的小实习,或是为完成社会实践而不得不去走个过场。这不属于我们今天要谈的实习。

在公司至少呆两个月以上,或者也有许多互联网公司支持远程实习,譬如笔者目前所做的工作,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公司总部实习,而其余时间呆在学校里做远程。

现在回到正题,为什么要出去实习。

首先我承认题目中说的“一定”二字带有绝对性,其实并非一定,重点是对比实习与其他实践途径,绝对没有否定其余的意思。

出去实习,一是可以认识现实。

如果这个说法太过虚幻,那不妨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姑且叫小A,她是大二开始去公司实习的。当然,在实习之前,她也在学校内做了不少实践项目,对于求职稍微有一点了解,没有简单到以为毕业找到好工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的那种地步。

实习之前,她信心满满,以为自己可以把实习工作安排得妥当。甚至,临出发前,她告诉我说:小木啊,我都想好了,去实习的时候,每天在公司加班到十点,然后回去再看会书,写点感悟什么的,加班的时间我可以多学习一些工作内容。然后周末,我就可以出去逛逛了,毕竟人文特色那么浓厚的城市,不拍点写真都可惜了。

我那个时候还没实习过,或者说得更直白点,我正为了挣钱在电子厂打工呢。并不知道去公司实习都应该做什么,甚至不知道大二就可以出去实习,当然这是后话。

回到小A身上,她的确是带着满满的期待与自信开启了第一份实习工作。

结果,当晚,在流水线工作了一天的我就接到了她的电话,略带哭腔。

“小木,我今天到公司了,还没签入职合同,行李也没放好呢,就直接工作了。要做好多事情呢,好像部门的每个哥哥姐姐我都需要配合,结果一天下来,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是真的感觉超级忙啊。有一点累,还要持续两个月呢,不知道往后什么样。”

相信去实习的同学多多少少都有这种体会,连轴转是一方面,工作还会很琐碎,想象中的师傅手把手带,系统学习某一项知识简直就是存在于传说中的事情好嘛。

虽然后来小A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可加班学习,看书写字一直被搁置了,后来成为她实习最大的遗憾。

好像也是从这样一份实习开始,每个学生都懂了一个道理叫“公司花钱请你过来不是给你上课的,你带来不了价值有什么资格抱怨”。

听起来很残酷,可毕竟这是现实。如果在毕业之前未有过这种切身的体会,直接步入社会,踏入职场,心理反差就需要调整好一段时间。

而我以为,实习帮助我们认清的现实不仅仅是公司实际的运转流程和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认识这个社会,见识到生活本来的面目。

如果公司人性化一点,会给到不错的补贴,甚至可以提供住宿。

如果不幸,遇到斤斤计较的公司,自己来回补贴不说,仅仅是食宿和交通就足以让实习生预见到毕业后的窘迫现实。

这才是真正的认识现实。

踏出校园舒适区以后的现实,脱去大学生这层庇佑外衣以后的现实。

早点明白这个道理,我以为,是大学生要出去实习的第一个理由。

出去实习的第二个理由是可以开阔眼界。

开阔眼界,这四个字听起来同样不靠谱。

那就说说笔者的亲身经历吧。

寒假的时候,去了北京一家公司实习。与朋友经历不同,我所实习的公司对待实习生还是很不错的。也因此,认识现实有一部分,对我改观最大的却是眼界的开阔。详情可以参考我前段时间的一篇文章《找一个靠谱的实习有多重要》。

开阔眼界,有人会说,我出去旅游也可以做到,我多看看书也可以完成,为什么非要去实习才可以开阔眼界。

我想,答案大概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是大学期间为数不多的可以到另一个城市(诸如北上广)比较完整地呆一段时间的机会吧。不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心急火燎地逛完景点就走。

可以用稍微缓慢一些的脚步,去领略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去看这个巷道的市井百态。重要的是,不仅仅是心灵的洗涤,更是由于日积月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不自觉的浸染,人的精神面貌发生的改变。

再拿我自己来说,从北京实习回来以后,舍友说:小木啊,你有没有发现,你现在穿衣服越来越有品味了(默默吐槽一句,我以前特别没品是吗……)损友说:我的天呐,小木你这个糙汉子竟然学着化妆了(我到底以前是多粗糙啊……)

虽有开玩笑的成分,毕竟是看得见的变化。其他的一些,比如规范工作习惯,增强时间管理观念,认识职场的基本面貌,了解行业与工作岗位的现状,则是看个人造化,能多吸收就别让自己闲着。

简言之一句话,开阔眼界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表的变化,层次的提升是出去实习更为重要的收获,也劝告想要实习的同学,一定想清楚自己实习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在保证大方向没差的情况下,拼命向目标靠拢。

第三个理由,出去实习可帮助明确目标。

很多同学的情况是大学浑浑噩噩过了三年,快大四的时候担心找工作受挫,索性以考研为名义暂时逃避就业难的问题。

而我身边有不少同学选择考研却是在经历了实习以后才做的决定。

进入一家还不错的公司,做三两个月的实习以后,发现自己想要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好的平台,于是选择考研;也有的朋友是因为经历了职场日常以后,坚定了自己走学术道路的想法,实习于他们而言是一种体验,用来探路。

而这种探路,同样适用于决定求职的学生。

大学生必须实习篇三

人是不会嚼着薯片看美剧就成熟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同寝室的女生在新东方做兼职。

最开始的时候,她一周只去两次,一个月挣八百块钱。常常看见她背着很大的包出去,里面装着各种试卷纸、资料和电脑,然后又背着很大的包回到宿舍。我们有一次夜聊问到她,一下课就跑出去赚钱,一个月能赚多少?她说赚八百。

我们宿舍都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后代,平时里有父母供养着吃喝不愁,虽然嘴上没说什么,心里觉得——“切,这么点钱,这么拼干嘛啊。”

——“父母花钱给你读书,是让你出去不务正业的吗?”

这是我们经过讨论后达成的逻辑,而且我们觉得自己很正确。

后来她的课越来越多,几乎变成每天都要上课。那时候我们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课了,早上能起来就去上自习,起不来就叽里呱啦的聊天等食堂开饭。而她跟我们大不相同,每天满北京的跑着上课,校区似乎是公司指派的,有时候去安贞,有时候去望京,有时候去巴沟。经常是我们在宿舍睡大觉或者看一眼美剧扫一行四级英语的时候,她出去了,我们在嚼着冰棍唠,吃着火锅哼着歌的时候她又回来。她回来和别人回来都不同,其他人都是推开门的,只有她是用撞的,因为书包太重,而且坐公交转地铁又走回寝室,是很辛苦的。

她从大二做到大四,课时费从几十块钱一小时涨到了五百块钱一个小时。

有一次她回来告诉我们说:“哎呀,这个月扣税就扣了八千块。”

我心想:“妈呀,扣税扣八千,那挣得岂不是更多?”

某一次我真的被她的拼命三娘精神打动,私下里问我的室友说:“我们要不要也出去找个实习?”

“我哥说了,上学的时候就好好上学,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一心多用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我点点头,认为她哥很有见地。

回到宿舍后我们又继续兴致勃勃看美剧,半死不活翻书本,到了快毕业的时候,最早找到方向的就是那个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在实习的她。

后来我反省了一下,我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像是没头苍蝇一样,就是在一个该认清现实的时间段还在继续做梦。

其实我在大二那一年曾经在报社实习过一个月,有一次我去采访动漫展,名叫猪乐桃的漫画家在签售,她坐在一张桌子后面,周围用铁栏杆围了一圈,粉丝和记者就以栏杆为界在那里推推搡搡,粉丝想近距离目睹偶像的真容,我们这些记者往前挤着想要占据一个能拍到正脸的位置。

我无意挤得太靠前,因为带我来的老师已经在最佳位置咔嚓咔嚓了,所以我打算靠边站,随便照几张就得。结果我刚举起相机,就听见旁边有位妇女黑着脸指着我骂说:“你这些记者太缺德了,整天拿个相机拍拍拍……”

我低头看看自己,没有站错位置,再看看她,我俩之间保持着陌生人的安全距离。我反应过来之后凝结了一肚子委屈,表示天大地大尊严最大,发誓此生绝不涉足记者这一行。

后来我再长大几岁,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人对你恶语相向再正常不过。象牙塔里的我们当时的活的太朦胧,玻璃心的根源就是对于生活的真相了解不足。

天天在图书馆里看书是不能够增加对于这个世界某些方面,但是极其有限,要想真正的了解这个世界,还是要和这个世界实在接触。我建议在上大学的同学在毕业之前一定要出去找一份工作实习一下,时间不要太短,最少不能短过一个月。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一些行业是怎么运作的,也可以把多数大学生很慢的生活节奏调整的合理一些,和正常社会生活节奏相匹配。

有一次,我和几位大学生讨论问题,题目大意就是说北京地铁很拥挤,应该怎么办?有个学生掏出一个小本子,打开之后很认真的念给我听:“一般大家都是九点上班,北京地铁应该在7点-8点之间实行错峰收费,在这个时间段上班的票价低一点,鼓励他们早点上班。”当时我就错愕了,她可能以为七八点赶地铁已经很早很早了,她显然没有在早高峰坐过地铁,显然不知道很多上班族通勤都是走对角线,显然不知道五六点就起来坐地铁的人太多了。

所以和社会脱节必然导致行为和思想幼稚,这样的人不会走的太远,就是上了路也跑不快。人是不会嚼着薯片看美剧就成熟的。

除了了解真实的世界之外,只有和社会近距离的接触,才能够找到未来人生的方向。

现在问很多大学生以后想干什么工作,都是说要考公务员,要通过司法考试,学历高一点的就说要留校,要出国,要去研究所。这样的回答本身就是没有想象力表现,但是这很大程度上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很多人在大学期间都只是在书本和连续剧里来感知这个世界,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丰富性的了解两页纸就写完了。

他们也许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可是糟糕的是,他们也想不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于是大学生过得很麻木,不会悲伤,不会感动,书生气倒是有,但是不风发,不向上。

年轻的时候把日子稀里糊涂的过,真的挺可惜的。

马英九在台大读大二的时候就参加了保钓运动,从此放下了之前想要教书的想法,决定此生投身政治;迪奥大学读的是政治学院,他小酒馆和画家、摄影师、作家等的交往中,发现服装才是自己的真正的热爱。

而如果只是宅在那里,什么也发现不了。

所以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从书斋中走出来,多出去走走看看,和不同的人聊天,多了解众生百态。去过了医院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受过了打压才能知道这个世界公平和投机并存,领教过虚情假意才知道真心的宝贵。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