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致贫观后感3篇

2017-03-19

读书致贫观后感1

大学是什么?大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在中国是寒门学子跳出农门的一条路,是许多家长的希望所在,是万千学子学习的动力所在。看完《读书致贫》这部影片,开始的那段武汉高考考试的场景,让我突然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活,也想起自己那时参加高考过后的心情,有胆颤,有害怕,有期待,有……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当录取通知书下来的那一刻,几家欢喜几家愁。

通知书下来了,家长开始愁学费,路费……所有的都归结于一个字“钱”,大学四年挥霍的不仅仅是时光,还有父母的血汗钱。在武汉生活了三年,做过兼职,提前体会了一下社会生活,但也是这份体会让我知道武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那些孩子所承受的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孩子的压力。

影片中一个女孩考不上大学的时候,选择去一所私立高校,而这就让一个家庭面临着比公办高校高多了的学费以及各种费用,然后举债读书;一个刚大学毕业的男生,面试找工作,短暂的试用,又再次找工作,苦苦算计着维持生活的费用;一个在各地宣讲招生的青年,直言不讳,世故地昧着良心“传销”,骗农村孩子的学费,最终学校倒闭。这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很多,就业很难,每个家庭的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步入大学的校门,无论何种代价,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大学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呢?

2006年年初,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教育支出在所有支出中高居第一位,其比率几乎是世界之首。现在不要说读大学,就是上幼儿园每年也要花上大几百元。读书致贫,已成为不少低收入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这一切可能都始于97年的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带来畸形的求学观念 传统思想中和父母辈所缺失的那个读书梦,应试教育所无法带来的独立思考,以及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社会撕裂 。

看到片中"老师"说学习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却无法反驳,看到母亲安慰说学医以后就有出路了,女孩只是一味地低着头。看到男孩头一天上班,那个上司的嘴脸,隐隐便是一张中国人的脸 。

这一切都真实的可怕,怎能不让人唏嘘,作为现今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思考,大学到底是什么?是家长的梦的终结者,是未来好工作的担保者,是自己所追求的梦想的所在地,还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制度的牺牲者。产业化的大学,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的社会,产业化的……各种向产业化转型的事物,是否真的是好的?各种大学的星罗棋布,各种大学生的出现是否是好的?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方式是否是对的?这些问题都难以言说,但是政策是有瑕疵的,这个却是很真实的,所以不管是大学生还是老师还是管理者都应该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思考现如今“大学是什么?”

读书致贫观后感2

在纪录片《读书致贫》中,民办大学讲师王振祥向我们讲述了大学背后的真相。他是一个奔走于不同地方,为即将进入大学的农村孩子和家长讲述私立大学优势的普通讲师,美好的前程,先进的教学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最重要的是超低的入学门槛,是他对学生和家长讲的最多的话。但是,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王振祥表示,宣讲课件中用的资料,大部分来自网络,并非民办大学的真是情况,其中课件中所用的图片都是从网上搜来的,私立学校的师资队伍照片也是由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凑数的。他的责任就是负责“忽悠”学生入学。为了更好的忽悠家长,在宣讲课堂上,他反反复复的重复着同样一个犹太人学习知识的故事:犹太人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他们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圣经上擦上蜂蜜,然后让孩子去舔书本,让他们相信书是甜的,读书是快乐的。

纪录片的第二个例子就是,万超毕业于武汉一所民办高校,刚刚毕业的它对未来充满信心,很快就找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虽然工资是低了点,他很快的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但是进入公司之后,他发现别人半个下士可以完成的任务,自己却要一天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于是领导对他很不满意,很快,他有失业了。在求职的道路上,他处处碰壁,自信先也被这个现实的社会消磨殆尽。在中国,和万超一样的求职者还很多,每年都有将近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这样的打击。

故事的最后一个例子说的是,王盼是家住湖北农村的一名准考生,父母都是搬运工,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之后,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不让父母再辛苦受累,她依然坚信只有读书才是最终的出路,为了让她有个好的前程,妈妈决定让孩子选择好的民办学校,四处张罗借钱。在送女儿上火车的时候,她的妈妈唱出了自己的身世。或许,是为了完成自己儿时的读书梦,父母不惜背债将孩子送入孩子梦寐以求的大学,其实,这只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农村的一个缩影。

以上几个例子说明一个现象,“教育脱贫”的观念在中国家庭根深蒂固,致使无数的贫困家庭,不洗一切的供养孩子读民办大学,陷入读书致贫的漩涡。

其实在中国,很多的乖乖儿乖乖女,从小就是读书的还材料。但是由于大家一直想往上读,所以等到念完那么多书出来找工作之后,才发现工资也不是那么高,再看看那些小学初中就辍学的同学,经过几年的打拼,都有车有房有孩子,日子过那叫一个潇洒。而自己也老大不小了,除了有个学历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不仅生活赶不上以前的同学,还浪费了那么多美好的青春,这就是为什么读书致贫了。难怪总有人在喊读书没有用,当然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有知识有文化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只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出了问题。

在当下的中国,读书已成了我们无法承受的痛苦,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正常的态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学费的高昂,这让很多农村家庭感到焦虑和无奈。如今又出现了读书致贫的现象,在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改善一下教育环境,正视一下当前的教育问题,让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所用!最终扭转读书致贫的这种不良局面。

读书致贫观后感3

该记录片用三条主线交叉叙述来展现贫苦人读大学的不易、中间“传销”人员的黑心操纵以及读完大学后找工作的艰辛。似乎创作者想揭示的是如今中国的大学生现状,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现状:父母含辛茹苦的供孩子上大学,想让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其结果却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其结果却是越读越穷了。

也许是由于作者构思选材的针对性,创作者的视角所反映的只是现实中的一部分群体。中国古代文人眼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许我并不苟同,但“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我却由衷赞同。片中贫苦的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供孩子读书的心情我很理解。就拿我自己的家庭来说吧。我的父母亦是如此,明知我大学四年要花上近10万元的费用,却仍然把我送进这所大学。他们自己也清楚,如今的情形,供我读完大学,然后找一份工作,也不见得会比不上大学在家里帮他们做点小生意赚钱更多。在他们的眼中,赚更多的钱并不是目的。如果是那样,他们就不会送我来读大学了。我家里兄弟姐妹众多,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如今已是四个上了大学了。父母是很支持我们读书的,只要是我们愿意去读,读书愈多,父母愈是欢喜。父母也和我们谈过,他们在这方面的想法很简单,他们并不是期待我们读完书便可以赚更多的钱。他们所想的,只是说我们读完大学,总会有一点儿和非读书人不一样的见识,以后可以找一份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虽然可能工资不高,但只要我们能够过得开心就足够了。如此而已。

在我看来,该纪录片确实反映了一些现状,确实有许多的学子正是这样,而我想我们该做的却不是去否定我们读这个大学的必要性,而是该如何摆脱这种槽糕的状况。这个社会在很多地方本来就存在着一些不公平性,但我想片中所述那句“这个社会,总是有能力的人把没能力的人压着”却也只能是一句无能力人的托词罢了。不公平性也许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能力却是我们可以自我修为的。难道我们可以说我们的失败或者说是不成功是由于上天没有赋予我们这方面的能力吗?

我并非是“大学无用论”的拥护者,在我看来,片中这种槽糕的状况却也并非罪在大学,而在于我们自己读大学到底在干什么,在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在读大学。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自我的修身和努力地成长才是摆脱这种状况的根本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