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秀文化的论文

2017-06-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精神基因的不可抗力,蕴藏在国人的意识深处。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优秀文化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优秀文化的论文篇1

开设戏曲课程-传承优秀文化

【摘 要】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门艺术门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演员表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关键词】戏曲;传承;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明也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出现“戏院门前车马少,场内座位空席多”的不景气现象,流行歌曲、摇滚乐等快餐文化正以强大之势冲击着传统的戏曲艺术。振兴戏曲,弘扬民族艺术的口号提出来已经十几年了,但戏曲衰退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有戏曲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其他文化冲击的原因。十几年的振兴努力,论其成败得失,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没有把振兴的重点放在培养新一代的欣赏者上,造成观众年龄日趋老龄化,观众面出现断层。因此,要振兴戏曲,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瑰宝,使戏曲艺术代代流传,不仅需要好的表演者,更需要大量观众。“振兴戏曲从娃娃抓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河南是豫剧之乡,常香玉、马金凤、陈素真、崔兰田等名家的唱段和剧目深深吸引着一批观众,也产生了许多戏曲爱好者,他们常常聚集在金水河畔,唱戏交流,自娱自乐。而二七区铭功路小学就在金水河畔,耳闻目染中,一批小戏迷诞生了。他们在家长的殷切期盼下,一批学生登上河南品牌节目“梨园春”的舞台,显示出了他们对戏曲的热爱。为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学校决定开设《亲近中国戏曲》课,让更多的孩子接触我国的戏曲文化,激发他们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以戏曲教学为载体,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有关知识,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和兴趣,掌握戏曲的演唱、表演的方法,亲身体验戏曲艺术的乐趣,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以及体验戏曲艺术的乐趣,弘扬戏曲艺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及艺术鉴赏能力,启迪他们的思维与心智,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民族精神。

(1)通过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悠久历史,了解戏曲艺术的种类,说出戏曲的起源、发展、影响等知识,了解戏曲的化妆、服装的特点,感受中国戏曲中色彩及构图的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情感。

(2)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讲授、比较、归纳等方法,了解各类戏曲剧种的主要特征和风格(如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初步掌握戏曲的演唱及表演方法,能够了解戏曲中较为关键的组成因素,初步感知并练习戏曲演唱及表演的关键技巧,如唱腔、念白、身段和表情及武打动作等,增强学生的演唱及形态表现力。

(3)学生能够通过戏曲游戏、舞台展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戏曲欣赏与表演,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热情。

(4)学生能够融入戏曲排演活动中,掌握合作及交流的一些策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及自制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胆怯、紧张等不良心理因素。

(5)以戏曲艺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释放学生的创造、表演能力,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及体验戏曲学习的乐趣,弘扬戏曲艺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

本教材使用了单元学习的编写方式,开始为绪论,主要介绍戏曲的起源、影响、剧种等,接下来共五个单元,分别为我国戏曲中的五大剧种: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每个单元均有“了解历史”、“走进名家”、“名段赏析”、“表演指导”、“戏曲擂台”5个模块组成。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原有基础,进行教材重构。一般而言,每个模块安排10~15课时。

三、课程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要以师生为主体,立足实际,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课程有效实施。

(1)欣赏与剧情介绍相结合。

我国戏曲剧种丰富,流派纷呈,除京剧、昆剧属全国性的剧种外,其他都属地方戏,运用地方方言演唱。如果在欣赏时,一味地让学生听,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来。为此,在让学生欣赏戏曲时,采用欣赏与剧情介绍同步进行,讲一段,听一段,边讲边听。

(2)学唱与表演相结合。

戏曲中拖腔的演唱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一字多音,半天唱不完一句,如果仍旧运用传统的听唱或视唱方法来教唱,肯定行不通,学生会更觉枯燥。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把学唱与动作表演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范唱与视频相结合。

在戏曲教唱中,教师经常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给学生示范演唱和表演,特别是像这种学生本身并不太喜欢且又难以听懂的艺术,更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断去吸引学生。每当教师说给大家唱一段时,全体学生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原本窃窃私语的课堂,就会变得鸦雀无声,教师的范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实施游戏教学法。

戏曲走进课堂后,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要努力营造环境,开展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如在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时,先让学生们在家上网查寻有关网站,了解什么是生、旦、净、丑;后结合讲解来欣赏京剧脸谱,掌握各行当脸谱的特点;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出示六张脸谱、几个人物,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轲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课程评价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既注重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2)导向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戏曲方面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对戏曲的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尊重学生富有的个性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注意学生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状况、语言、性别方面的差异,给予公平对待。在知识技能的评价上,不做“一刀切”,而是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评价内容

(1)情感与态度:对戏曲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

(2)知识与技能:戏曲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对戏曲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3)综合实践:戏曲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

(三)评价方式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戏曲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

(3)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

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五、课程效果

在《亲近中国戏曲》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过程中,弘扬了民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学校从营造浓郁的校园戏曲艺术特色氛围到“金名”剧社的成立,(2010年3月组建“金名”剧社。主要从1~4年级挑选有戏曲表演及歌唱潜质的孩子进入“金名”剧社,并聘请专业人士来给孩子们上课,进行基本功训练。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河南著名戏曲品牌栏目“梨园春”,通过打擂,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扩大了学生和学校的知名度,激发了更多孩子对戏曲的热爱。)再到艺术节节目展演比赛屡屡获奖,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多到广、由单一到全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戏曲艺术素养,让戏曲在我校由落地生根到百花齐放。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真正将这一核心理论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得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它们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的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准备相关的材料,如查找名家的介绍、欣赏名家唱段视频等等,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而不再是教师“一堂言”。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

(2)提升了教师戏曲艺术素养。

校本课程教师,首先应是戏曲艺术的欣赏者和爱好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此课程,我们的教师在课下十分注重自身对戏曲知识的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她们收集一些剧照、精彩的唱段以及介绍戏曲家和戏曲知识的小文章,平时还多看多听不同剧种的戏曲,让自己精通一到两种戏曲,并能唱上几段,努力做一个戏曲“杂家”;在课堂上,以自己对戏曲的积极热爱态度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营造学习戏曲的良好氛围,并用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有腔有韵地演唱,将学生带入一个如醉如痴的戏曲天地里。

(3)实现了学校文化品牌的构建。

在扎扎实实开展戏曲教学的同时,我们注重对校园内浓郁的戏曲氛围的构建,彰显学校戏曲文化品牌。首先,校园环境的布置上体现戏曲特色,鼓励学生画戏曲脸谱,把不同人物的脸谱装裱后挂在学校的走廊、楼梯两侧。同时也把戏曲演出及活动照片挂在走廊上。其次,大厅宣传窗里经常宣传有关戏曲艺术方面的知识,报道一些学校精彩的戏曲艺术活动信息及照片,陶冶学生戏曲艺术的情操。第三,利用校园课间音乐广播,有选择性的让学生收听戏曲各剧种的经典唱段,开阔学生的戏曲视野。最后,学校建立“金名”剧社,室内布置“粉墨登场”“菊坛走马”“梨园飘香”等相关戏曲小知识,另有学生戏曲课及戏曲辅导照片。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学校品牌也凸显出来。

(4)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戏曲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我们开设《亲近中国戏曲》,就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让戏曲文化发扬光大。学习这门课程后,学生感到这样的课程让他们学到了许多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对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中国戏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戏剧文化中也占有独特的、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独特的戏曲文化不仅不应该被削弱,而且应该传承与发展。独特的文明文化,传统的艺术精华,无限的魅力之所在,加强戏曲教育的传承与教育,为戏曲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让戏曲走得更远。

关于优秀文化的论文篇2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为什么尤其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做支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带来怎样的深刻影响,笔者尝试从精神价值、时代意义等方面浅析这一宏观的时代文化命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成长发展到今天,都有他的来龙去脉。追溯其历史渊源和精神成长历程,都会是一部跌宕起伏、风格迥异的传奇故事。华夏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沧桑,其根脉更加深厚久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精神基因的不可抗力,蕴藏在国人的意识深处。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忠孝,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家为纽带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之一,有学者称之为“孝共同体”,即在“孝”这个理念下凝聚组成的共同体,是中国人的鲜明特征。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孝观、修身观、家国观、处世观都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倡导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重视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追求厚德载物、内圣外王,推崇伦理纲常的道德教化;提倡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奉行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彰显坚韧顽强的文化性格。凡此种种,都蕴含在国人的德行性情之中。我们需要努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基因,并不断激活和复制,重新架构民族精神谱系,实现当代中国精神的重铸和再生。

(二)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结了许许多多优秀独特的思想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见贤思齐”“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为人操守;“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态度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并始终充满活力,缘起这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追求。对如此丰富珍贵的精神宝库,作为民族文化传人应该倍加珍惜,并将其融入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被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

(三)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异族异质的精神基因、思维方法、文化底蕴决定了各族文化的迥然不同,特别是中西方文化更是存在较大差异。近代思想家严复曾将传统的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多忌讳,西人重讥评。”[1]

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也曾解析:“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制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情感为本位”[2].来自不同文明的东西方世界,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各自的德行和智慧。虽然全球一体化正在加速,但拥有五千年根魂和独特精神基因的中华民族,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和头脑,绝不能妄自菲薄,要善于运用东方独特的精神和智慧。要知道独特的东方思想精神是一个更平和、更圆融的维度。比如奉行忠孝节义、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可能要比追求个性,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更富凝聚力;比如推崇中庸和谐处世、讲究平衡适度,可能要比非此即彼的残酷竞争更圆融通达;比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要比唯我独尊更谦和宽容。传统文化中扶危济困、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精神,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融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世界智慧宝库重要组成部分。

(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将文化主体延续下来的国家,仅凭此亘古不衰的事实,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旺盛与顽强。

梳理 20 世纪至今中华民族的历史: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追求统一的解放战争、多快好省的新中国建设、十年文革浩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和平崛起,历经无数劫难和挫折,中华民族以强盛的大国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蓬勃的生命力扎根在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民族顽强坚韧的生存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革新精神等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 565 年讲话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

当今在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路实干前行,一路寻根溯源,倡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要以更坚定的姿态,更自信的底蕴走向复兴,激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基因,滋养民族的信心和力量,坚定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自信。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一)文化寻根,回归民族精神家园

全球一体化进程正在刷新每个民族的存在感。环绕国人生活的肯德基、麦当劳洋快餐,苹果、三星手机,日韩系化妆品,洋品牌时装,进口家电、汽车等等,异国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以惊人的速度侵袭而来,而许多人沉浸其中并以此为荣。当然不能做一个狭隘民族主义者固步自封,追求高品质生活也无可厚非,然而因此丢掉自己的品牌和形象,是非常值得警醒的。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魂,也是民族存在感的依托。悠久的文化里葆有中华民族莞尔惊鸿的音容笑貌,气定神闲的节奏韵律,兼容并包的思想精神,这是最原始的积淀和存在。曾经的存在也决定着未来的命运和走向,所以要在历史的各种回响中,找寻文化的根,回归本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道德重建,重塑国人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急速转型,打破了原有的价值体系,也打破了国人的精神信仰,中国社会被裹挟进一个急功近利、焦虑浮躁的时代。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观念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他们更多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而忽视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性优点及人的价值更为关注,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属于以“求善”为核心的道德型文化,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展示出强大的德育力量。如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相处的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如何爱人,推行之即“忠恕”二字,“忠”即讲诚信,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底线。“忠恕”就成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同时儒家道德观念重内在价值与自我修养,强调一种精神自律。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儒家的价值学说,也可称为道德至上论。这种重视道德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也将有助于重塑国人价值体系。

(三)文化传承,开创当代文化新态

时代以它不可逆的态势急速变化,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愿景,与时俱进的文化交织其间。且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强调代际传承,强调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世界文化不断融合趋同,唯有守住民族根魂,代际传承下去,才能避免中华文化在趋同中消逝或断代。所以面对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定力,提醒国人莫忘民族本色,保持民族精神。二是强调开创新态。传承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袭古或复古,而是强调传统文化在当代坐标体系中的复活,它不是站在古典的角度来要求当下,而是站在当下坐标体系中去激活古典,发现古典元素的现代意味,并心平气和地呈现有效元素,实现古为今用,开创当代文化新态。

(四)融入世界,引领普世价值规范

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暗自较量的是文化影响力,谁的文化更优秀更出色,更能吸引世人瞩目,对人类文明贡献更大,谁就能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毋容置疑,文化已然成为国力竞争的标志和策略。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大,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东方智慧,希望在这个古老常新的民族文化里找到解决自身发展困境的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尤其是“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可作为人类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亦能引领普世价值,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旨在论证传统文化自身蕴藏的重要价值以及发挥其价值所产生的深度影响,唯有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才能进行文化传承等方法论的探讨,这也将是本课题组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严复.论世变之亟[N].直报,1895-02-04.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 新青年,1915(12):16-18.

[3]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24(1)。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