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道的领悟文章

2017-05-11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对茶道的领悟文章,一起来看看。

对茶道的领悟文章1

日本茶道领悟篇--一期一会

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着仅有一次相会,劝勉人们应珍惜身边的人。

一期一会与日本禅当中的“瞬间”概念有关,而日本茶道也体现了日本禅的精神,所以这句话经常会写在挂于茶室的字画上,意味着每次的茶聚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期一会”这个用语也常在日本武道中出现,警惕学武道的人不要因以为有“再试一次”的机会而掉以轻心或疏于练习,若是面临生死关头就没机会“再试一次”了。此外,虽然武道的技巧(如柔道的招式)可以多次重复使出,但每次比试、较量都是独特的。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绍鸥(武野)流之义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后经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里千家)、速水宗达等人传修,进一步发扬。一般认为,此理在《山上宗二记》记里表述的较清楚,但不拘于此,其他如《细川三斋茶书》(细川忠兴)亦有说明。后,因为富于禅理,成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

一期一会,字面上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融会到茶道的仪式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时使亭主和主客、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使参与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达到更高的状态——冥想中的涅盘。

这,是一期一会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百多年前大将井伊直弼诠解道,“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此乃为‘一期一会’也。”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

“一期一会”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

其实,“一期一会”的寓意又何止于茶道,其中包含的何尝不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呢?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的“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生无法重来,生命不可复制。在这种绝对运动的思想下,生命在无情的时间长河中似乎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只能随波逐流,无所适从。但日本文化中的“一期一会”却多了一层“疗伤”的意味——盛宴难再,所以应该倍加珍惜;人生无常,所以应该活在当下。它在黑色的天幕下透出了一丝生的希望,把对结局的悲观情绪转化为对现世的积极作为,以此华丽地迎接那必将到来的死亡。它充分肯定了人在现世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人们在具有独特性的个体生命中书写自己的乐章,以敏锐的触感体悟每个音符中的心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便对于一个人来说,他走过的和正在走的人生也无法重来,于是我们上演着“选择一条路,怀念另一条”的永恒悲剧。然而坐在古朴的茶室中,品一杯清茗,悠悠的香气中,你就明白了“一期一会”的人生真谛——既然已经踏上了这条路,既然错过的终究永远地错过了,何不走好眼前的路,活在当下呢?

对茶道的领悟文章2

对茶道的感悟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博,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个环节都要求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