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的论文8000字
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哲学的论文8000字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哲学的论文8000字篇1
伽达默尔与当代社会技术化、信息化问题
伽达默尔是一位具有深刻理论洞察力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哲学家,他力图在解释学基础上重新确立起久已失落的实践哲学,以此来为西方哲学的近现代发展“纠偏”,以此来分析人类社会文明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指明人的真正存在和生活世界的理想状态。这种实践哲学,无论是就其理论本身而言,还是就其社会实践意义来说,都表现出了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在现代科技社会,人类对自身存在根据与价值基础的淡忘,对理性力量的片面化理解,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科学理性渗透和支配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也造成了人的全面的自我异化。伽达默尔作为整个20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他深刻地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本之处不在于近现代主导性的理论哲学本身的各种欠缺,而在于人们从哲学意义上丧失了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在人们实践行为和生活中的作用。由于缺乏关于人类存在和生活的真正理性反思的实践哲学作基础,因而现代社会生活处处表现出对科技、专家及信息的迷信,在对科学理性的依赖中放弃了对自身存在与生活的责任,这种人的存在的随大流性本质上就是一种虚无主义,它缺乏实践理性思考,没有稳定的理论基础与价值目标。
一、“技术的思想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世界因素”
伽达默尔认为,“哲学就是一种启蒙,但这是反对其自身独断论的一种启蒙”,“谁要进行哲学思维,谁就不可能同他时代的意见一致。”那么,这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显然,这不仅指示着人类的哲学运思是永无止境的,它是无限开放的,需要无尽的探索和解释,同时也表明着对于人们现代生活来说,哲学不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说是毫无作用的,相反,它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启蒙,表现出对现代生活的理性反思的作用。实际上,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极需重新启蒙的时代,而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就是以一种公开的启蒙的力量成为了破除现代技术文明迷梦的清醒剂。
在伽达默尔看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严重的人类文明危机,其标志就在于人类进入了一个完全以技术起作用的时代,技术知识开始从掌握自然力量扩转为掌握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新的、极端信奉科学的时代”,公众意识转向了科学,以为科学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不自觉地走向了一种科学迷信——“科学最终有能力使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服从于科学的控制,从最适合社会的生命中排斥所有的不可预言性。”人们相信,人的生、老、病、死,人的生命基础,人的无意识驱动力与意识动机间的和谐,经济衰荣,语言中的理解与误解。
伽达默尔是一位具有深刻理论洞察力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哲学家,他力图在解释学基础上重新确立起久已失落的实践哲学,以此来为西方哲学的近现代发展“纠偏”,以此来分析人类社会文明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指明人的真正存在和生活世界的理想状态。这种实践哲学,无论是就其理论本身而言,还是就其社会实践意义来说,都表现出了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
在现代科技社会,人类对自身存在根据与价值基础的淡忘,对理性力量的片面化理解,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科学理性渗透和支配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也造成了人的全面的自我异化。伽达默尔作为整个20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他深刻地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本之处不在于近现代主导性的理论哲学本身的各种欠缺,而在于人们从哲学意义上丧失了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在人们实践行为和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缺乏关于人类存在和生活的真正理性反思的实践哲学作基础,因而现代社会生活处处表现出对科技、专家及信息的迷信,在对科学理性的依赖中放弃了对自身存在与生活的责任,这种人的存在的随大流性本质上就是一种虚无主义,它缺乏实践理性思考,没有稳定的理论基础与价值目标。
一、“技术的思想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世界因素”
伽达默尔认为,“哲学就是一种启蒙,但这是反对其自身独断论的一种启蒙”,“谁要进行哲学思维,谁就不可能同他时代的意见一致。”那么,这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显然,这不仅指示着人类的哲学运思是永无止境的,它是无限开放的,需要无尽的探索和解释,同时也表明着对于人们现代生活来说,哲学不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说是毫无作用的,相反,它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启蒙,表现出对现代生活的理性反思的作用。实际上,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极需重新启蒙的时代,而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就是以一种公开的启蒙的力量成为了破除现代技术文明迷梦的清醒剂。
在伽达默尔看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严重的人类文明危机,其标志就在于人类进入了一个完全以技术起作用的时代,技术知识开始从掌握自然力量扩转为掌握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新的、极端信奉科学的时代”,公众意识转向了科学,以为科学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不自觉地走向了一种科学迷信——“科学最终有能力使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服从于科学的控制,从最适合社会的生命中排斥所有的不可预言性。”人们相信,人的生、老、病、死,人的生命基础,人的无意识驱动力与意识动机间的和谐,经济衰荣,语言中的理解与误解,蒙意义与理论作用,伽达默尔有过具体的申述,他认为,在实践哲学中所真正关心的就是,“拯救一种理论基础从而使我们能够处理当代文化的基本事实,亦即,科学及其工业的、技术的利用。”
重建实践哲学,强调实践哲学作为破除科技迷梦的思想启蒙的意义,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尽管近代科学的进步如此高奏凯歌,尽管今天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他们对存在的意识充满了对我们文化的科学预设,然而,继续支配着人类思想的问题却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这表明,要回答人类思想的问题,作为认识论意义的科学理性是无法做到的,因为它不能解决科学工作本身的目的与价值问题,因此,只有重新回到实践哲学传统上来,回到人类的作为反思性的理性上来,具体地说,就是回到人的实践理性、实践知识、实践智能上来,惟有如此,才能将人类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通过理性反思形成总体的理解,构建出其整体的发展方式、目标与理想。这就要求哲学也必须回到人的现存状态——生活世界上去,回到哲学研究的作为理性反思的理解、对话、交流等方式上来。在伽达默尔看来,由于他重新将人类生活问题置于实践理性的反思中来考察,从根本上说置于构成社会理性的实践基础来看待,这就为人们重新摆脱科技对生活乃至对人本身的控制提供了可能,因为,一切现实自由的前提是自由思想的确立,只有从实践理性反思出发,人们才会拥有对自己行为的思想自由,也才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即选择与决定,人的现实存在也才会是自由的。
正因为如此,伽达默尔说,“依靠实践哲学传统能帮助我们用这种方式免受近代科学概念的技术自我理解观的影响。”如果就科技统治的范围而言,退一步说,即便在人类的诸多领域和诸多活动中,应当承认科技的支配和决定作用,肯定科学理性反思的力量,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科学理性是适合于人类所有领域的,伽达默尔就非常鲜明地指出,“我们这个工业社会发展出的对公众意见有计划地进行组织也许具有很大的影响领域并继续为社会操纵服务——但它并未穷尽理性论证和批判反思的领域,而社会实践正占有这些领域。”
由于社会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活动,它关系到做什么样的人以及人朝什么方向发展,归之根本,关系到对人的本质与真正存在的理解问题,所以,不能对实践活动做出反思与指导的科学理性,也就决不能对人的存在问题做出有效的正确的总体理解,它不能告诉人们在各种具体情境中应当怎样做,以及作为整体的人类应当有一种什么公共的目标。在伽达默尔看来,唯有以实践理性反思为基础以探讨人的实践生活问题为己任的实践哲学才能担此重任,才能告诉人是什么以及人应当怎样行为与生活。
由此而论,实践哲学既是破除现代技术文明迷梦的清醒剂,又构成了伽达默尔整个哲学工作的中心主题与目标,当然,这两者是统一的,伽达默尔就是要通过实践哲学来使人们从科学理性的控制下觉醒和解放出来,重新将人的生活奠基于实践理性反思的基础之上,并在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中,为人类的实践生活问题作出论述,指明人类生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的未来。从根本上说,伽达默尔要以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来将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将一切理性包括科学理性融合于其中,从而使之真正为人类的存在和生活服务。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来说,这种实践哲学的重建是十分迫切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伽达默尔说,“把科学的独白组合到交往意识中去这一‘解释学’任务——这里包括了训练实践的、社会的、政治的合理性——由此只是变得更为紧迫罢了。”
我们认为,伽达默尔这类思想家的思想本质上是二战后世界和平发展时期的产物,伽达默尔的“善良意志”与人类的共同目标的理想都是人类生活美好愿望的一种反映。做出这种设定和规划是有助于人类生活的健康和美好发展的,因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也同时意味着,既然是一种带有愿望与理想化的东西,那么,它就有一种类似“乌托邦”的色彩,它所起的是一种对人类生活的范导而不是建构作用。人类生活是错综复杂的,每个人的愿望也并非都是美好的,人是否有真正的善良意志也是值得探讨的,因此,要把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当作人类现实活动的准则来看待,这是不公允的;而要真正实现人类生活的善、幸福与完美,光靠愿望和理想,也是不行的,它必须假借一些社会现实的力量才有助于它的逐渐实现。
人类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这种活动达到一定程度后,都需要建立在实践理性反思基础上的出自人对人自身的理解的道德力量与宗教力量的制约和控制(如现代的关于人的克隆研究等),但要实现对人自身的理解,要保证人类生活朝着一个更合理的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方向发展,光靠实践哲学的道德力量甚至宗教力量是难以保证的,它还必须有一些强制性措施与政策,如法律的裁定、战争的惩罚等等。
二、“掌握消息传播媒介成为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现代知识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现代数字化信息社会。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知识的生产、运用与传播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形态,社会经济奠基于知识基础之上;社会经济的知识化导致人类生活的技术化,“经济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命运”,人与人的交往活动通过技术化媒介而开展与运行着。当然,伽达默尔根本无意于去否定知识经济与技术信息所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福祉与便利,所带来的真正切切的现实利益,他的实践哲学的社会批判思想是要从哲学意义上去揭明存在于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中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人们因愈益受到科学知识的控制,愈益受到实现信息技术化的媒介舆论的支配,而日渐丧失了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实践理性反思,人类行为不再是基于人们自由判断基础上的自我负起责任的行为,也不再是有着关于人类实践生活目的、价值与意义之理论根据的行为。人们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被科学知识所支配,人们在强大的信息化洪流中被过度巨量的信息所吞噬。
在伽达默尔看来,知识化、技术化、信息化、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们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自我意识、实践理性判断的丧失,造成了现代社会文明的盲目性、相对性、虚无性,从根本上导致了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和社会存在与发展基础的塌陷。应该说,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为消除我们对技术、信息的崇拜,为我们正确地看待现代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与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具有思想穿透力的观察平台。关于伽达默尔对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化社会的深刻反思,我们已作过较为深入的分析,这里只就伽达默尔对现代社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来指出伽达默尔实践哲学关于现代社会电视、媒介乃至网络之理解的重要意义。
由于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和科学地位的提高,人类社会生活日益科学化,人类交往活动之手段也日趋技术化、间接化,报刊杂志、电台电视、计算机网络成了现代人交往的基本形式,成了现代人了解外界、从属于世界的基本管道。人们可以依赖于电视剧所提供的选择与判断而生活,人们甚至能够在自己所构造的自由的、可支配的数字化虚空间中存在与交往。
人类的伦理道德行为、社会政治行为,从根本上说,人类的一切实践行为都将变得不可能,人类活动在伦理上的“善”和在政治上的“民主”也将难以达到。因而,现代信息化问题不仅是个人们交往便捷迅速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形式的问题,它也是一个蕴藏着深刻社会危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如何正确理解信息化之意义,将技术信息重新置于人的实践理性思考下的实践哲学问题。
伽达默尔认为,这种信息化的“舆论强迫”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有个信息选择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选择呢?人们不是倚靠自己的理性反思,而是重新又把这种选择置于对信息的依赖上。对此,伽达默尔指出,“任何选择意味着在别人的名义下活动,不可能有其它的活动,不管谁做出选择都要抑制某些东西。如果他没做出选择,事情会更糟。而且,他会失去最后一点对淹没他的信息的无情激流的理解。”22但由于人们所依赖的信息仍然是由控制信息传播媒介的人支配的,因此,掌握信息传播媒介的人完全“可以有目的地把公众舆论引向某个方向,并出于某些决定的利益对其施加影响力。”
三、结语:“以哲学表达西方命运”
伽达默尔是一位“以哲学表达西方命运”的哲学家,在实践解释哲学上他分析了人类的现代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命运,提出了关于人类未来理想生活世界的构想,实质上也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深切关怀和深刻思考,指出了自近代以来人类现实存在的根本问题,阐释了什么是真正存在,并刻画了人类怎样走出科学神话和信息帝国的危机与泥潭,进而走向“善、团结、一致”的理想生活世界的方向和道路。
当然,作为一位哲学家,伽达默尔并不是从社会活动家的角度来谈论社会存在的问题、社会秩序以及社会发展道路,他始终关注的是人类生活状况的哲学基础,是从哲学层面上来进行理性批判与理性反思的。正因为如此,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并不着意于提出针对某种具体现实问题的对策,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要重新树立起实践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伽达默尔是从保证使人能够达成相互理解的“善良意志”的设定出发的,是要从古希腊哲学思想中重新找到一服经国济世的良方,是要以此拯救人类于现代文明危机之中,并指明如何在协调科技理性与实践理性、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基础上使人类踏上一条美好的生活坦途。
关于哲学的论文8000字篇2
让信仰和哲学造福所有人
摘要: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志,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诗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么什么学问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哲学和信仰。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现代人普遍对哲学与信仰敬而远之,没有看到他们的真正价值,本文将用通俗一定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哲学与信仰,力求能改正人们的大部分被偏见,让人们认识哲学与信仰,用其指导人生造福所有人。
关键词:哲学 信仰 宗教 关系 应用
一哲学的含义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老子,马克思……”谈到哲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人,很多人还会联想到“存在,意识,唯心主义,剩余价值……”甚至“疯子”,“救世主”有的人甚至脑袋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大胡子的老头在那对着一个极简单的事物冥思苦想,感觉哲学神秘,枯燥,可望不可即。其实不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学习哲学,运用哲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什么是哲学呢?中文中的“哲学”一词最早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英语的“哲学”(philosophia)一词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从这个字面含义的角度看,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中国的大学者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给出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学习马哲时,还会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接触更多的资料后,你可能还会找到更多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呢?没有定论,这几种说法都正确,但都不算最精确最全面的,这只是个定义罢了,给出这样的定义作用就是在交流时把“哲学”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含义,都或多或少地表达出了哲学的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思考,获得自己的看法,从而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它。说的再简单彻底点,哲学就是反思。通过反思,来获得智慧,接近真理,印证真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有的人认为哲学家高深莫测,有点知识的还会认为任何哲学家无不具有力图统驭他人思想的欲望,同时也带有霸权特征的排他秉性。认识基础与气质差导致形成各以自身观点为知识中心的思辨立场,并且一定要以这样的知识前提去规划和改造全部知识体系,以力图击毁或调整所有哲学认识,说的直接点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改造颠覆其他所有人的世界观,把自己奉为圣哲。不可否认,哲学家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但这种对哲学家敬而远之的心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哲学家,其实就是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思考的比较多,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系统化观点并得到众多认同这的人。而这些思考是人人都可从事的,只是没有把它当成哲学式的逻辑思考对待罢了。
一些从事哲学学习,研究,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和大众谈及哲学时,他们有的会提及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的极尽之处,哲学的终极困惑,哲学无法超越的追求……还会提及很多的哲学家,哲学观点,很多哲学命题,哲学悖论等,让人产生哲学神秘而深奥不是常人可为,从事哲学工作思考的人才能非凡的感觉。也许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哲学就是做这些事的,那他的认识与哲学的本质含义是有偏差的。也许他是在机械地搬运别人的观点,扮演了两脚书橱的角色,那么他是悲哀的,几本书,甚至几兆的存储空间都能将他代替,可能讲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他都不自知。也许他认识到了哲学的本质,但故意将它神化顺便显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境界,那他是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把哲学只当做谈资那真是买椟还珠了,还在靠别人的一点肯定,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一般来说,学习哲学,从事哲学思考,可粗略分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爱好者阶段,内心接受哲学,养成思考的习惯,愿意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平日见到哲学类思辨的文章、学说、讲坛会自然地了解,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学习哲学。第二层次是哲学学者阶段,要有意地对哲学进行学习,对哲学中三史六论都有所整体把握,对著名哲学家及其言论观点有大体了解,有自己的思考,有合理的逻辑思辨结构和有较的逻辑思辨能力,除思考日常事务外,可就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第三阶段则是哲学家阶段,对哲学有深层次的认识,对哲学史料掌握丰富,逻辑思辨能力强,在一定思考领域或层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著书立说或自成一派。
二 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会有些迷茫,还可能首先会想到上帝,想到佛祖,觉得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总体上被认为是无神论国度的大环境中。其实信仰与我们并不遥远,或许你的信仰比某些教徒还要坚定,只是你没认识到罢了。关于信仰的定义也有多种,但依然和哲学定义一样,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性的版本。信仰通常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另外,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可以理解为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黑格尔说:“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信仰必须接受,才能成其为真。正是这种自由接受给信仰带来了确定性与个人性格。在此意义上,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和突破这一局限的向往的精神关系,是信仰者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义的一种承诺。而且人的信仰一定会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意义取舍、为人处事之中,而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种肯定与寄托,它是要被自愿接受的,不能假装或强加,它并且无法靠逻辑证明,也是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它的存在会对自己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根本性的影响,一句话通俗点概括就是:信仰是人愿意无条件相信的事物或观点,并且他不会随意改变,信仰者会在它的前提下审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必要强调一点,信仰是没法直接明确证明的,能证明的那叫知识。另外,信仰和信念也有差别,此处暂不详述。
信仰是怎样产生的呢?信仰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在此列举几种较为合理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谈到信仰产生问题,首先得肯定人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欲望,面对不同情形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会思考解决问题,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信仰可有这几种途径产生:
一是对自然界有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崇拜自然规律,形成信仰。
二是 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伟人升华为信仰。
三是由于知识的缺乏对自然现象及整个自然的无知让人生活在未知中,从而产生恐惧,为了安抚这种恐惧逐渐创造出神话人物或至善领袖以此为媒介或对象与未知进行交流来安抚内心,最终形成信仰。
四是对未来以及死亡的迷惑与恐惧,促使人们加以思考用自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安抚内心,形成信仰。
五是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苦难或仅是生活不如意,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出超自然力量或观念逐渐形成信仰。
六是对已有信仰的继承学习得来,比如生活遭受重大变故,长期受某种文化熏陶,从已有知识观念中顿悟等。
了信仰的含义,那信仰有哪些种类呢?信仰的分类也不是单一的,在此我将其分为三大类:宗教信仰,对象性信仰,观念性信仰。并对这三类信仰以旁观者角度作概括性描述,力图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有整体性了解。
所谓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有系统完备的宗教仪式、冥思、祈祷和艺术形式,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解读;二、有明确的教条和信众三、有自己特有法条的道德要求和生活方式;四、有神圣的著作、神话的历史,以及个人的宗教信念和经验。宗教的产生除了信仰的普遍途径外,还得有信仰者对教义,戒律,仪式等宗教特质进行归纳统一最终形成。
对象性信,仰顾名思义,对象性信仰即有明确的信仰对象的一种信仰实现形式。这些对象可以是神明、佛祖、自然、祖宗、天、英雄人物、开业祖师,甚至一件具体物件。他们没有宗教系统明确的组织分工,没有固定教义和统一参拜仪式,可各自信仰朝拜也可有指引者,但都坚信他们的信仰对象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对他们进行控制和改变,自己通过虔诚的祷告能与其沟通取得相应回应。
观念性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属于某一宗教,只是一种坚定的观念,但却具有自那样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观念性信仰。比如相信命运、缘分、道、因果或相信有来世,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等。没有固定教义,没有参拜对象,无法证实,无法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但他们始终恪守这种法则并以此审视安排人生,这也是幸福的信仰者。
有的人将一些朴素的崇拜或追求当做信仰,比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人崇拜等或是将信念和信仰等同对待,还有的对宗教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看法,要么神圣要么荒谬这都是不合适的,这样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含义并正确对待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三 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为什么把哲学和信仰放在一起讨论呢?因为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阐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哲学是对从事哲学式逻辑思考、研究、应用者而言,而非包括单纯与“哲学”这一学科或者说这一名词相关者,比如仅从事哲学教学或编辑,生活中把它全然不顾者,把哲学仅当作一门学科或游戏,单纯对其总结或演绎而非应用者。信仰亦不包括把它当做发财手段谋取私利者。
哲学求真,求理,靠理性指导人生;信仰求圣,唯心,靠感性指引生活,但是它们可以殊途同归为人生服务。有的人研究其关系时靠参看宗教教义或名人言论,并且机械的引用或毫无逻辑的杜撰得出像“哲学是信仰的婢女”、“哲学与信仰对立”、“信仰是哲学的歧途”之类的结论,对此类观点我不敢恭维,说的好听点也只能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那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哲学有助于正确认识、确定信仰;信仰有助于充实哲学内容,开阔哲学思路;哲学和信仰都能帮助规划安排人生。
四 对哲学和信仰的应用
了解哲学和信仰的含义目的就是运用,用它们来规划人生使生活更美好。谈到应用,也就是把它们的作用合理表现出来,这里就更要看个人修养了,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这里,我将简单举几例从几个侧面说明它们的应用方式,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激发大家兴趣,积极思考行动。
哲学能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生活,使人形成思考习惯,开拓思路。比如“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经常被提到,它就是说“存在的东西就是合乎常理,就该存在”吗?在生活中做这样描述的屡见不鲜,但这样显然不对,用哲学方式思考是什么样子呢?首先看他的出处,这是黑格尔说的,是中国学者翻译压缩至此的,更确切点的翻译是“凡是存在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可以存在的”,然后弄清原意,这里的“理”是“理性”而非“人文常理”,进一步思辨,可演化为“存在的东西都合乎理性,是它存在的可能性得到了肯定,这里合理无好坏之分,是指他的存在就证实了它的客观性”这样再看,就不会解释完后感觉自己都不敢坚信了。
哲学能帮助确定更合理的世界观,认识信仰。现在很多人都说被“毁三观”,为什么被毁?因为你的三观不够成熟合理,遇到事时与你的认知产生了矛盾,而你又不会分析思辨,只好否定自己,长此以往连三观都没法正常形成了。
比如抵制日货,很多人提倡抵制日货,但经常被质问你一点不用日货吗?那你怎么不都扔了呢?看似合理的号召结果提倡者被诘问得答不上来或漏洞百出,每见如此我总心痛他为什么就不能学点哲学好好思考一下呢。
用哲学怎么思考呢?首先,对这一号召观点进行分析,看它的目的,出发点,也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削弱日本实力或说相对提高中国实力,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据此提出具体做法,凡是我们需要的,买了对我国更有利的产品我们是要积极争取的,能把他们的一些先进技术买过来我们是求之不得的,我们不得不用的也得照旧采用,而我们自己可生产或能找到代替的,购买后只会给他们增加收入的要首先考虑自己国家的产品,已有的商品已是我们的自然不能随便毁坏,更不能侵犯别人私有财产。这里只是提供思考方式借鉴为剖析其必要性及具体意义。另外,哲学有优劣,比如自相矛盾者,已被证伪还固执狡辩掩耳盗铃者都不好这也是用哲学思路分析出的
信仰可以帮人减轻痛苦,确定人生目标。最简单的以失恋为例,若相信缘分,相信前世注定,相信她是过客更好的那个就在不远然后积极生活寻找应该比死缠烂打报复迫害要好的多。信仰也非都能给人带来幸福,也有多种属性要怎么区分就要靠自己的哲学思考了,并且事实与信仰冲突时也要提醒自己他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彻底绝望,这些都有赖于个人的修养了。
哲学与信仰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要总束之高阁,让哲学走出知识的皇宫,让信仰走下思想的神坛,走进你我的生活,造福所有人吧。
参考文献 1《哲学概论》邬昆如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哲学与人生》傅佩荣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版
3《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4《哲学简史》[中国卷],陈志坚主编,线装书局,2006年5月版,第1页。 5:《信仰与理性》,王晓朝主编,东方出版社
6:《基督教神学原典精华》,麦葛福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