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的小故事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大智慧的小故事。
大智慧的小故事1:一只跛狼的奋斗
这是一个生命的奋斗史,一篇我很喜欢的纪录片。里面的内容是这样的:
它是一只非洲狼,不知为何,一出生它的一条腿就比其他三条短了一截。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这是致命的缺陷。当摄制组发现这只跛狼时,断言它将活不过童年。也许正是这种不幸,激发了摄制组的兴趣,他们决定跟踪拍摄跛狼的生命历程。
在哺乳期,这只跛狼就呈现出生存的艰难。它总是落后于兄弟姐妹抢得母亲的乳头,甚至有时候只能等兄弟姐妹饱餐之后,才能在母亲早已干瘪的乳房上费力地吮吸一阵子。
狼的哺乳期一般只有三个月,哺乳期的竞争还算不上激烈。三个月后,悠哉的食物来源只要是父母亲捕杀回来的野兔、羚羊等动物,这时,小跛狼的生存面临了更大的危机。当母亲从外面叼回食物,它的兄弟姐妹们箭一般一拥而上,大快朵颐,等它上前,几乎连插针的缝隙都没有了。小跛狼通常是等别人享受完盛宴之后,才能去捡拾那些剩下的骨头和皮毛,他的母亲对他的处境始终视而不见。在动物界,母亲从来不偏爱袒护某个子女,哪怕它弱小得继续帮助。这是自然法则之一,只有最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对整个种群才有利。也许,对于这只可怜的跛狼来说,它接下来的命运就是饿死。
但事情总有例外,在经历无数次挨饿的痛苦后,小跛狼有一天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那天,当它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靠近食物时,它愤怒地咬住一只争抢者的后腿,使劲的往外拖。受袭者一声尖叫,退出了争抢的队伍,小跛狼立即坚定的插了进去。那天,它第一次饱餐了一顿。此后,这种犀利的抢食方式,让小跛狼受益匪浅,它最终成功成长为一只成年狼。
狼是群居动物,它们共同捕食、共同享受战果,但千万不要以为狼群是共产主义社会。在群体中,贡献最小者,通常会被同伴逐出狼群的领地,成为流浪狼,其结果将是死路一条。这也是自然法则之一,弱小者会削弱整体的战斗力,不利于整个种群的发展壮大,甚至会拖垮整个狼群。要想在群体中继续生存下去,跛狼必须成为捕食能手,最起码不能拖大家的后腿。这对一只先天残疾的狼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一切再次出乎预料,成年后的跛狼在捕食活动中表现不俗,尽管它的速度略逊于同伴,但它的敏锐力和耐力比同伴更强。它总能最先发现攻击的对象,并第一个冲上去。更可贵的是,它能以惊人的持久力追击猎物。有时候,眼看猎物就要逃脱狼群的围剿,它任坚持追击,独自与猎物决斗,它曾多次被黄牛高高挑起,重重摔倒后又迅速爬起与对手相搏。常常在他的最后坚持下,整个狼群或得了更多的战利品。
跛狼不是集体中最优秀的,但它是最尽力、最拼命的,它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这让它在狼群中获得了同伴的敬重和不可动摇的地位。更让人欣喜的是,它还获得了一只母狼的青睐,它们最后结成伴侣,并育有6只幼崽。
一只被人类早早判了“死刑”的跛狼,最后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仅如此,它还赢得了地位、爱情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着实让我们值得学习这只跛狼的精神。
大智慧的小故事2:三棵树的梦想
从前,有三棵树,它们都有各自的梦想。第一棵树想成为一只聚宝盒,里面装着金银珠宝等世界上一切珍贵的东西。第二棵树想被建造成一艘雄伟的大船,上面载着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第三棵树想长成世界上最高的一棵树,这样便能离上帝更近。
许多年过去了,来了一群伐木工。第一棵树被砍倒,伐木工说:“这棵树看上去很结实,我要把它卖给木匠。”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木匠会做聚宝盒。第二棵树被砍倒,伐木工说:“这棵树看上去很结实,我要把它卖给船厂。”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船厂会做大船。第三棵树看到伐木工走近自己的身边时,非常害怕,因为只要伐木工将它砍倒,就意味着它的梦想破灭了。但是,它还是被砍倒了,伐木工说:“我暂时还没有想到用它干什么,先砍倒再说吧。”
第一棵树和第二棵树有没有梦想成真呢?第一棵树被木匠做成了马槽,用来装马的饲料。第二棵树被船厂做成了渔船,用来给渔民出海打鱼。它们的结局和第三棵树一样,离梦想很远。
然而,有一天,马槽边来了两个人,是一对夫妻,女的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无处安放,就放在了马槽里。第一棵树忽然明白,对这对夫妻而言,男孩便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几年后,有几个人爬上了搁置在海边的渔船。从他们的谈话中,第二棵树了解到,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是刚刚打了败仗的国王。因为有了这条渔船的相救,后来国王东山再起,成为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
而第三棵树则在当地建教堂时被做成了十字架,教堂是人世间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当梦想偏离了我们预先设计的路径时,别心灰意冷,因为有时梦想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变为现实。
大智慧的小故事3: 一亲一疏
夹山善会禅师和定山神英禅师边走边谈论法义。
定山禅师说:“人在生死流转中,若能时时体会世间一切皆虚妄,连佛性也不执著,就能超越生死。”
夹山不甘示弱,也表示自己的见地:“人在生死流转中,若能当下看见自己的佛性,就不会被生死所迷惑,就能超越生死。”
两人一起上大梅山拜见大梅法常禅师,并陈述各自的见解。夹山问大梅法常禅师:“我们两个人的见解,不知道谁的才对?”
“一亲一疏。”意思是一个说得比较对,另一个说得比较差。
夹山问:“是哪一个人比较对呢?”
大梅法常禅师回答:“你们先回去吧,明天再说。”
第二天一大早夹山禅师又去追问大梅法常禅师:“到底哪一个人的论点比较对?”
大梅法常禅师大喝:“对的人不会来问,来问的人就是不对。”
禅是超越两边,不立不废,直指人心的法门。夹山认为超越生死,必须心中有佛,定山认为解脱生死,连“佛”的概念都要空除。一有一无的说法,就好比说“只剩半杯水”和说“还有半杯水”,只是观点不同而已。
夹山不明白,非要问个对与错,于是落入言语、思想的分别,难怪大梅法常禅师要呵斥他不对了。禅一问是非对错,当下便落入二元对立。因此,学禅者如果还执著于好坏、是非、对错、大小这种种差别相,就会与禅心相违,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