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2016-12-01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培养创新思维有效提高语文素养,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这是著名教育家赫钦斯的话。在这里他也指出了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这一问题,在今天,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教育界一直关注、探讨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到最高点,这也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时刻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笔者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

一、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旧有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应以改变。笔者认真学习过新课程标准后,认为如今的语文课,不光要求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何谓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在没有外加压力的情况下,学生能自己地找出自我薄弱点,进行目的性明确的学习。

在这一问题上,许多教师会觉得很困难,特别是一些老教师难以适应。教了几十年的书,用了几十年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可以不看教案,只带本书就可以把课文内容传授完,一些重点、考点也无一落下地输给学生。而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学生……什么都是新面孔,心里就没了底,翻开课本不知道如何教才好,也就是抓不住新课程的要点。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旧有的老套的教学观念。

那么如何转变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靠固有的浅薄的文化知识进行讲座式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在培养学的生语文素养,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在更深一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

新人而努力。如果片面的认为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像以前那样大搞题海战术,那么在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下是无立足之地的,也就是会被教师队伍所淘汰。新课程标准上也明确了“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新世纪的教师不是旧社会的教员,也不是教书匠,而是要经常汲取新鲜的及时的信息,多学习先进的文化理念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不但懂得如何终生学习,而且会不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人民教师。

二、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发言

关于课堂气氛这一问题,以前就有人提出过独到的见解。是让学生循规蹈矩的在下面努力地接收教师所传达的知识;还是让课堂变得沸沸扬扬,让学生畅所欲言?这上面第一点能让学生全面的吸收教师所讲课的内容,课堂纪律也显得比较有秩序,但无法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期以往,会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学习,逐渐对学习毫无积极性;另一点恰好与上面一点相反,这样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发言,不断地开拓了思维,但很多时候教师无法把持住课堂的纪律,因为在一个班里不可能人人都能遵守课堂纪律,很多时候会导致正常的授课无法进行下去。

笔者学习过新课程标准后,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是值得广大教师所关注的。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开放”与“创新”两词足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的特点,同时笔者也发现了新课程留给我们教师、学生的开发和选择的空间很大,这也是符合新世纪的学生拓展空间的需要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既体现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呢?

其一,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发表属于自己的言论。经我在班中实践后发现,许多

学生的思维是符合我们教学的常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时候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产生涟漪般的思考方法……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二,教师的话不全是真理,学生也有指正的权利。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有可能是不全面的、偏颇的甚至错误的,学生如能在课堂上当堂给教师补充或指正,这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更可靠、更全面、更新鲜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是值得欣赏的。但更多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端正座姿,不许随便插话,这很多时候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学生能自主发言,这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发展思维、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临其境

在课堂上能良好的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从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能减轻许多理论的抽象的概念,这也让学生学得自在。有调查表明,当人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会主动的对它进行探索研究。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如果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这无疑是一件乐观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创设情境呢?创设情境是在课堂上展示与课题有关的信息、插图及文中出现的事物的外延物等,这也就要求师生要长期不断地进行探索积累资料。如今网络在校园的普及使得师生能从多渠道、多方向、多角度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例如在准备七年级上册的《十三岁的际遇》时,可以在网上找到有关北京大学校园景色的图片,把这些图片下载整理后,在上课时按照文中所出现的情景,让学生随着作者的步伐一起游览北大。这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课本知识,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北大的布景、北大的历史、北大的人文……再如,在教七年级上册中的《水调歌头》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手

王菲对此文作的优美唱腔,同时欣赏从网络上找来的与文意相符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这些资料,也可以教师做一个相关的课件),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愈加快速、深入、全面了,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轻松有趣。

情境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师若能经常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深感课文的丰富性、生动性、实在性,学生在课外也会同样去探求一种课外学习的新方法。

四、设立疑难辩论,让学生自解其难

在短短的课堂系统的学习后,还需要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后学习与探索,这就不难会产生一些学生个人难以解决的疑难,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定期收集这些学生的课外疑难,再定期的在课堂上展开一次小规模的疑难辩论。

说是辩论,其实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学习、互相探讨,寻求解决问题或探讨多种答案的方法。若是出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由教师来一一解答。在辩论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发现问题的方法,寻求正确答案或多种答案的途径。在辩论前后,学生思维都在不停地思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疑难辩论不仅让学生解决了学生自己的问题,还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度,更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的精神。这与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共向的。

从以上几点可以得出,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更全面、周到了,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本知识,也让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山凿路的作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