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笔_关于读史的随笔
相关话题
读史可以知荣辱,明得失。那大家读书感受写了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史随笔,一起来看看。
读史随笔篇1:难以言说的范雎
范雎者,战国时魏国人也。作为寒门学子,不得已寄身魏大臣作随从,后因出使齐国蒙诬、惨遭横祸,侥幸捡得一命,曲折入秦;在秦隐以待时,一年后得以见襄王,建言献策:远交近攻,大打外交军事牌;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着实为秦襄王称霸立下了不世之功。功成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可谓有恩的报恩、有怨的报怨,两手做得都很绝。其智赚长平、妒杀白起、荐贤而终,的确体现其作为一代杰出阴谋家的诡异,实乃天生奇才!
然后人对其妒杀白起、提拔亲信多有非议,认为范雎败在用人腐败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斯大林说过: 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范雎历尽艰辛,终于获宠,极尽所能,助人成就霸业,且能功成身退,老死封地,是无懈可击的。其不能以德报怨,睚眦之怨必报;其不甘屈居白起之下,妒杀一代名将,都使其形象缩水,但谁能想象出身寒微的他,终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时有怎样的体验?不能不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吧,所以为固宠、为固荣、为光宗耀祖、为子孙、为死后计,范雎终不以自己形象的丰满为顾忌,一意为之,且皆能如愿,实在是有神助也!
范雎如此,后人亦将如此,并定将过之。
读史随笔篇2:大漠枯草中遥望故土的老者
今天,随意将<<资治通鉴>>翻到《汉和帝永和十四年》这一章,读到有关班超的人生故事,很是心酸。
班超应是当年那个投笔从戎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了。没想到,他在边疆守护30余年,居然临老请求活着进入玉门关的愿望也差点不能实现。白发苍苍的他上书三年之久也没看见皇上的一字答复;他的妹妹上书,声声血泪,指出田子方还有哀怜老马的仁慈。帝始感其言,乃招超还。本年八月,班超才抵达洛阳,九月即死。一代名将,差点客死他乡。
班超实现了他投笔从戎的志向,应是一位成功人士,但在即将入土的三年时光里,在大漠枯草中遥望故土的那个老者的他是怎样的心境?我不敢想。设若没有他的妹妹,我不知道在他即将断气的刹那,这样一位视死如归的勇士是不是也有常人之反悔。在这漫长的一千多个日夜里,他还有他的社会价值感吗?我想,此时的他是怎样的悲哀?怎样的无助?怎样的无泪?这只是一个想进入玉门关的老头儿,他还不敢奢望活着走到酒泉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天给这位理想主义者开的一个极大的玩笑?我也想:要是此时的他能捶胸顿足大骂皇帝老儿是不是更加可爱?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命运总爱捉弄那些善良的理想主义者。人们啊,悠着点,还是要点老庄的无为精神,不如此,恐难以跨过人生的一道道坎啊!
也许是天意,班超还算寿终正寝。善哉!善哉!
读史随笔篇3
商鞅者,奇才也,为秦所用,创下极权下的奇迹,然终因得罪权贵和既得利益者,因诬告而走投无路被车裂,悲剧也。可见任何时代的改革和革命都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不留下遗憾;商君的死,是给好极权政治者敲响了一记警钟。后来者切记:任何时候都有既得阶级、既得利益者,任何打破利益平衡的人都是危险的。陕西作家梁鸿著有《成功的罪孽》,对商鞅的成功作了新的解读,值得关注。
苏秦者,洛阳人也,为求富贵而赴秦,此君的际遇最令我唏嘘的是:其富贵前后家人对其的迥异态度。他的叹息: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其认识到富贵的重要性实在是深刻的人生体验。此后的司马迁因无钱赎罪而身受奇耻大辱的宫刑,这才浩叹:金钱很重要。人生于世,岂可站着说话不腰疼,曰:富贵于我如浮云?人在低谷、人在江湖,富贵总是能诱惑人的,苏秦如此,后人将亦如此,岂可求全责备!
读史随笔相关文章:
1.六国论的读史随笔
2.六国灭亡的读史随笔
3.留有余地议论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