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创业失败故事
创业活动是人类商品生产活动中的最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形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等都表现出了愈来愈紧密的联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餐饮创业失败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餐饮创业失败故事1:半年关店16万 17载心血付诸东流 病根到底在哪
艰难熬过2015年的大嫂水饺,终究倒在了2016年初的寒冬。
大嫂水饺于1999年创牌,立足安徽合肥已有17年。
起步期的大嫂水饺敏锐地捕捉到中国水饺市场小、乱、差的经营僵局,洞察到水饺品牌的真空,以大单品定位掘金中式快餐,借力连锁加盟模式跑马圈地,在行业内一时声名鹊起。
市场野蛮增长催生的快速成长
从1999年第一家店开始,野蛮增长的市场催生了大嫂水饺的快速成长,用“星火燎原之势”来形容并不为过。
大嫂水饺仅在合肥的直营店就有16家,大多开设在合肥的核心商圈,依托大型商业体,可谓抢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在大嫂水饺的扩张发展过程中,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地沟油、毒豆芽……恶劣的事件对大嫂水饺不无影响。
为了应对行业危机,大嫂水饺开始着重提升产品的健康品质,在标准化、科技化、营养化等方面进行战略升级。
重塑上游供应链:自建700多亩地的牛、羊、鸡牲畜的养殖基地,360亩地的蔬菜种植基地、面粉加工厂定制……
在原料升级的同时,还不断完善连锁管理模式和搭建员工培训体系,更是在行业内率先导入CT理念的快餐品牌,有力地支撑了大嫂水饺的多年发展。
戛然而止的战略规划
近两年,为了拓展市场空间,大嫂水饺有意启动速冻水饺产品,设想和架构线上商城、线下商超的O2O模式,意图让全国消费者吃上大嫂水饺。
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经济形势的下行,连锁经营管理成本的不降反升,大量职业经理人进入该行业,行业人才竞争上升到战略高度。
“直营+加盟”于餐饮业,是成熟的拓展模式。大嫂水饺快速的跃进,为加盟市场打开了一条成长通道,品牌力的提升更是得益于加盟店的扩张。
正是借力于这种模式,大嫂水饺得以迅速抢占市场,其品牌足迹遍布数市。
然而,快速的扩张,导致直营店和加盟店都面临管理上的困境,产品创新的乏力、供应链的拮据,最终引发员工讨薪事件,让大嫂水饺所有的战略规划都戛然而止,不仅震动了整个中餐业,更引发众多创业者对连锁品牌经营的深度思考。
17年的品牌运营,大嫂水饺已经成为水饺领域的知名品牌,运营经验丰富,产品技术成熟,消费者趋之若鹜,为何却在此时走向了不归路?
大嫂水饺僵局背后五问
有着良好消费口碑,以及先发品牌优势和规模,怀揣各种荣誉的大嫂水饺,为何备受煎熬?
大嫂水饺给出的关店解释是:成本高、利润低,部分亏损店面未及时进行调整,致使资金链断裂。
那么,造成大嫂水饺出现如此僵局的原因真的这样简单吗?
下面五问背后,或许能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
1高薪引进高管,为何频繁离职?
大嫂水饺在发展中期,曾高薪聘请一批职业经理人加入管理团队,2014年前后,这批高层相继离职。
频繁的高管离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一方面决策面临考验,另一方面,政策的持续性面临调整,严重影响团队执行力。
2激发热情的“包保责任制”,为何变成失控?
两年前,大嫂水饺为了提升管理人员的权限,激发其责任感和事业心,对经营良好的店面进行“包保责任制”,店长全权处理店面人员的去留、工资标准和物资配送的工作。
然而,店长过高的权限致使工资不平等、营业额作假等事件频出,很多员工的工资都是在这个时候被克扣,大嫂水饺被迫在2015年调整为“店长轮岗制”,即店长需要在不同的店面进行轮换管理。
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由于连锁门店的业绩各不相同,导致店长在轮岗中收益下降,总公司与店长之间的矛盾也彻底激化,最终引发店长率领店员集体离职讨薪事件。
3人才储备体系,为何昙花一现?
大嫂水饺在发展的中期,为了培养新的店面管理者曾设立了储备干部体系。
但由于当时店面扩张缓慢,管理上在一定的时间上并不缺人,为了节省成本,此体系最后昙花一现。
4市场不太明朗之时,为何仓促开店?
2015年,大嫂水饺在整个市场环境恶劣之际,新增7家直营分店,由于仓促而行,部分店面的选址出现问题,导致有些店面处于亏损状态。
然而,公司高层的决策则是用盈利的店面来为亏损的店面输血,意图熬过寒冬,最终却满盘皆输。
5赖以生存的口味,为何被对手超越?
尽管在产品管理上,大嫂水饺也不断改进,并建设中央厨房谋求更大突破,但靠“手工擀皮、手工包制、皮薄馅足、汁多味美”赢取消费者的大嫂水饺,在风云变幻的大市场环境下,却丢掉了“根”,未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创新产品,致使其赖以生存的口味被竞争对手超越。
相比同类产品,大嫂水饺的西式快餐风格的装修风格和菜单、菜品和定价都缺乏竞争力,毫无差异化,为其经营业绩的下滑埋下伏笔。
大娘水饺的西式装修风格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大嫂水饺不可谓不努力,该做的似乎都尝试了。
然而,高层频繁离职带来的震荡,管理模式带来的店员离职潮,加上祸不单行,大嫂水饺2014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打造中央厨房,由于骆岗机场的停用而停滞;投入重金在合肥三里庵国购广场打造的“美食广场”,也因选址不善和经营失误而竹篮打水一场空……一系列决策失误,导致大量资金转化为不良资产,资产负债率高达70%,其资金链问题在2015年显得愈发严重。
显然,过快的门店拓展,使大嫂水饺的管理跟不上了步伐。
这带来的不仅是对品牌造成严重伤害,更是巨大的资金压力,最终管理的不善,团队的羸弱,在市场下行的今天被凸显放大,并进一步引发连锁反应。
困扰每一个餐饮创业者的变与不变
变革时代,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必然掉队,但不思考自己的实际情况,过度地去迎何变化,最终也难摆脱兵败的结局。
不变,等死?求变,找死?
餐饮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乱局,过去一切的经验都有可能成为枷锁,而未经深思熟虑的变化也可能成为陷阱。
变还是不变,困扰着每一个餐饮人。
餐饮之困到底在哪?
大到世界级连锁巨头麦当劳、肯德基、金汉斯,中到大娘水饺、大嫂水饺等中餐品牌连锁,小到街边一个个各式馆子、苍蝇小店,扩张也好,收缩也罢,开店关店,都有道理。
但,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大嫂水饺的兵败、大娘水饺可能还在发酵的企业与资本间的矛盾,以及北上广深半年16万家餐馆的关门,都在证明一件事:中国餐饮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正从过去单纯的产品、营销致胜,向更深层次的精细化管理制胜转变。
其实,细细分析大嫂水饺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早就看到提升管理对于规模化企业的重要性,并且一直在探索各种变革。
可以说,一有远见,二有行动,可惜的是,我们只看到大嫂水饺急匆匆的简单思考和试水式的浅尝辄止,却没有看到环环相扣、精益求精的细化管理:
1高薪引进高管:有聘没有管
——既没有甄别选择高管的手段,也没有让他们发挥的平台和空间,所以招来的高管频繁离职。
2“包保责任制”激发店长热情:有放没有收
——权力下放后,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和把控机制,最后变成难以收拾的失控。
3建立人才储备体系:有始没有终
——或是叶公好龙,或是该花的钱舍不得花,让长远战略变成昙花一现。
4环境转变之际乘势扩张:有胆没有识
——市场混战期敢于扩张,但缺乏相应的决策管理机制和科学管理开店的手段,以致仓促上马新店,亏损惨重,得不偿失。
5产品管理上谋求突破:有攻没有守
——重产量轻质量,只求建中央厨房跑得更快,而没有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提升不断提升产品,终于累及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产品和口味,直至被市场抛弃。
随着餐饮行业竞争的深入,管理制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看到了未来路径,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抓任它。
浅尝辄止的管理,只能是一种无力的自我安慰;精益求精的管理,才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
大嫂水饺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希望刚曝出内讧的大娘水饺不要步大嫂水饺后尘。
正如一位高人评价:
餐饮骤变四起,机会与陷阱同在,理当清醒!
餐饮创业失败故事2:开店3回倒闭3回 这个悲催小老板的教训
“实在不行开个小饭馆!”在中国,有这样心态的大有人在。可当你真的去开了才知道,开好一个小饭馆并不容易,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置你于死地!
“从来记得贼吃肉,不见贼挨打。”从2006年毕业就着手开餐厅的小洛,经历“三开三败”,然而每次失败的原因都不尽相同。
“之前的经验可以帮我避开一些坑。可是在餐饮这条路上,总会有层出不穷的新坑等着你。”小洛说,“要不你就填平了趟过去,要不你就躺下等着被埋。”
|第一次倒掉|
学会了“二八定律”
小洛的第一次创业就搞了个串吧,他觉得市场大大的。租了个门脸儿房,就在鼓楼东大街。在那一片夜夜笙歌的地段,做烤串的生意看似不错,可成片的平房也成了制约场地的因素。
小洛的串吧后厨离邻居卧室不过2米距离,2千瓦的风机整天呼呼作响,一年多后邻居终于忍无可忍,投诉至环保局。
尽管各项环保评测都合格了,但环保局却叫停了炭火烧烤。这让追求最传统、最经典烧烤口味的小洛不能接受,用电烤出的肉串感觉也不是他想要的,索性还不如关了店。
开好一个小饭馆,也是一门大学问
但这些只是他关店的一方面原因,小洛认为,第一次创业会失败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对定位、定价等都不太懂,完全是个餐饮“小白”。
比如说烤串行业,入门门槛低,有“群众基础”,但每个店的差异都不大,竞争也残酷;看似毛利率高,实则损耗率也高。
比如肉类的毛利率很低,素菜带来3倍以上的效益并不难。一般餐厅如果菜单上的菜20%是本店的特色菜,被点的频率较高,大约80%;而80%的菜是大众菜,每道菜被点的频率只有20%。
|第二次倒掉|
理解了差异思维
小洛的第二个店开得小有名气,叫“见喜茶餐厅”。至今还可以搜到有关它的文章,北京电视台的《身边》和《食全食美》也对它进行过报道。
这一次,他对菜品和菜单进行了很好的设计,至今还能看到有大众点评网友对他家的“雪媚娘”念念不忘。不过这回,他栽在了人员管理上。
完全依赖厨师技艺可能是独门特色,也可能是无法控制的风险
因为店的面积100平米左右,后厨只雇了一人。然而突然有一天,后厨告诉小洛要去和别人合伙开餐厅了,小洛不得已找了第二任后厨,但菜品质量却失去了原有的标准。
这个时候嘴挑的顾客已经察觉到了后厨换人,回头客也开始流失。后来,第二任厨师也被熟人推荐去别的地方做承包厨房了。
两位后厨的先后离开对餐厅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事对小洛来说,却是又长了一记教训:让员工有参与感,更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
老板思维与员工思维永远存在差异,员工发展应该与公司发展有关联,员工干起活来才会更有动力。比如第一任厨师,离开是因为能有属于自己的、持有“股份”的餐厅,这样的关系比在小洛这里单纯雇佣来的更牢靠;而第二任的承包厨房,也是类似的道理,后厨拥有权力,也是稳定军心的一种方式。
|第三次倒掉|
理解了产品极致
有了前两次的失败经验,小洛第三次重整旗鼓时选择了做咖啡店。并且为了保证客流,他专门去国贸附近考察过,最后敲定了一家写字楼的底商,是个开放式的空间,有60平米室内,40平米室外。
“地下就是美食街,这里客流是我亲自蹲点儿数的,中午一小时能有千人。”加上国贸这地段,周边都是上班白领,小洛还在室外空间撑了几把户外伞桌椅,他觉得到店人数应该能有保障。
第三次开店,他盯上了咖啡
咖啡店内种类也不少,除了咖啡奶茶,还有手工酸奶。定价基本也在十几、二十多元左右。不过开了一段时间,小洛发现,自己家的生意还不如边儿上一个卖鲜榨果汁的好,而且人家的价格还比自己贵。
更重要的是,离咖啡店不远还有一家Costa,愿意喝咖啡的哪怕多花几块钱,也直奔那里了。到头来,小洛最开始设想的大量客流根本与他无关。
这让小洛意识到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至少有一项能做到极致,才会吸引顾客选择你。或者是产品,或者是服务,或者是专业。用现在潮一点儿的话说,你得让顾客有“上了天”的感觉。
产品做到极致好理解,其他方面还可以从社群分享考虑。“80、90后的消费,不光要好吃,还要能显摆。”只要把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就会自然显现。
餐饮创业失败故事3:一个失败者眼中的餐饮业:为何我要放弃高大上的互联网
大家好,我是戴琛,一个还在路上的餐饮创业者,可能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