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体书法_篆隶书法作品欣赏

2017-03-10

篆、隶书体成熟已凡两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两者曾因作为官方书写文字而盛极一时,亦曾因去古已远,古法殆亡而没落。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篆隶体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篆隶体书法欣赏

篆隶体书法图片1

篆隶体书法图片2

篆隶体书法图片3

篆隶体书法图片4

篆隶体书法图片5

浅论当代篆、隶书法发展之窘局及建议

篆、隶书体成熟已凡两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两者曾因作为官方书写文字而盛极一时,亦曾因去古已远,古法殆亡而没落。而今,作为全国各级展览的主流书体,篆、隶书法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每每得到习篆、隶书家的广泛参与,热闹非凡。

一、篆、隶书体之名实及发展历程

1.篆书

篆书为大篆及小篆的统称。大篆涵容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等字体,每每保存有“鸟兽蹄迒之迹”的图像化象形特点;小篆亦名“秦篆”,最初为秦代的通用文字,为秦代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人取史籀大篆又颇省改,以作“三篇”字书,得而将小篆的基本形体及审美规范确立下来。

每种书体浸淫于历史长河中不免涤荡着时代风气,支离硬挺的甲骨文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巫觋文化;醇厚规整的金文则备具周人对于礼乐制度的认可及祈福于天神的愿望;秦系籀文严饬如小篆,草率刻画的剑铭文字及奇诡艳丽的鸟虫书则印彰了六国文字的绚烂文明;小篆接踵战国秦系文字的正统,在经历了秦皇七块刻石妍美工整之风采的鼎盛之后,迅速地走向衰微;汉晋时小篆往往杂糅隶、楷或传抄古文之笔意,极富虚华装饰之美,且因禁碑的政策及古籀孑遗的缺损,篆书从碑刻墓志的阳阴位置移至碑额,且文字的存世数量尠寡;

至于唐承隋制,国子监设“书学”,其时书家多善小学、通篆法,其中声名极盛者当属李阳冰,其刊定《说文》, 修正古今小篆笔法,所书并承秦篆正统,有唐一代如李庾、唐玄度等承袭少监余风,以至“学者不坠”;宋初人文国典粲然复兴,统治者以文字为“六艺”之本,五代十国的遗民书家款附昭代,如徐锴、王文秉、释梦英、郭忠恕等人于篆书一体多有造诣,徐铉因整订《说文解字》得以名垂古今;元代的篆、隶书体在赵孟頫、虞集、吾衍等人“托古改制”的倡行下,开始纳入文人书法的范畴,将书法之自觉地抒情功能臻于极盛,亦开启以篆入印之鼎革,故此时期可谓是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复兴的第一个高潮;

至于清代严酷的文化独裁及考据学者访碑订史的时代风气,带动起相当一部分书家研碑刻、习古体的兴趣,碑学在如郑燮、邓石如、赵之谦等各具潘江陆海之才的书家之书论及实践中,于清代中后期逐渐掌握书坛的发展主流,盛行近千年的帖学书派方始走下神坛;

2.隶书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约”,通过陆续出土的秦系简牍可知,隶书作为篆书的草体,在战国时期已经萌芽,并于秦代作为日常手写字体被广泛应用;后于敦煌出土的汉武帝时《太始三年简》可见,隶书已由笔画圆通劲挺的“秦隶”演变为具备“蚕头燕尾”形态的长笔画及扁阔方整体势的成熟“八分书”;进入东汉,其时隶书之载体多为简牍及碑刻,简牍墨迹上之书体更多体现为时人手书时的便捷,所以隶书点画或潇洒精熟,或逐渐出现快速书写中的波磔脱落现象,由此可知,当时戾家书写体中隶书体已然呈现杂糅有楷、行书笔意的萌芽状态;至于东汉桓、灵帝时经学之师惜家法、重品行,外戚、宦官尚厚葬虚名,故立碑之风极盛,当时可谓八分隶书入碑的鼎盛时期,所书碑刻的隶字亦风格各异:

如方正端严的《乙瑛碑》、奇崛瘦硬的《礼器碑》、方拙直倔的《鲜于璜碑》及宽博圆厚的《衡方碑》等皆抃风舞润、不一而足;三国两晋虽去汉未远,然已脱离日常手写书体之具草、楷、行书的流变笔意,于碑刻、题署之上略呈过于端稳、斩截的装饰意味,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及艺术成就的厚重性已不可与东汉时书法同日而语;北魏推行汉化,亦不禁碑,故碑刻夦富,而其时日常手写体日趋楷化,且北方游牧民族所立碑志多属急就,故碑刻字体虽欲昭示典重选用隶书,然字体或深具楷意,或充溢粗犷不羁之风尚,以至南宋赵孟坚有言:“

北方多朴,无晋逸雅,有隶体,谓之毡裘气”;后于唐代,为改革狃于世风的翰林书体,唐玄宗倡导端稳宽博之隶书体,并颁布《字统》以规制书体形式及写法,至于当时集贤院、翰林院内多有善隶书者,如并称“唐隶四大家”的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所书隶体多具玄宗隶体的规整对称、装饰意味浓厚之祈尚,笔画斩截直硬有如魏晋碑刻隶体,其时虽可称隶书之中兴,但其艺术成就并不太高;

宋元明之际,《阁帖》的刊刻使得文士多流连于魏晋氏族之行草余意,习篆作隶者甚少,偶有如米芾、吴睿者,所作隶体总不脱晋唐遗风,字形方整、章法满密,虽波磔飞扬以彰神采,但排布亦却“算子”,与汉隶相较,点画平庸而显做作;书坛入清,一如篆籀书体之发展轨辙,因考据朴学之兴,隶书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如邓石如、伊秉绶、吴熙载等人所书隶体皆以篆法为之,且杂以魏碑笔意,以至结体虽纵,取势为横,此隶体的审美形态一直影响至今,丁文隽《书法精论》所言清代碑学发展脉络时称:“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而这些书家大多习隶。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