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道茶具的发展史

2017-05-26

根据我国的历史记载资料,这些陶瓷茶具的使用,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陶瓷茶道茶具的发展史,一起来看看。

陶瓷茶道茶具的发展史

纵观我国茶具使用历史,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唐代以前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唐时茶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茶具不仅是饮茶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也因此,我 国“茶具”史料直到唐代才在唐诗里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唐朝以来,陶瓷茶具之所以 逐渐代替古老金银茶具,一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风气。相对金玉来说,陶瓷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 广。二是茶从唐代走向普通老百姓,茶具需求更大,需要更广泛的制作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陶瓷茶具之所以能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朝陶瓷工艺生产发展有关,隋唐以来瓷器生产进入繁荣阶段,可生产出大量不同价值瓷器,满足不同人需求。因此,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

茶具之所以在唐代开始使用陶瓷,而且得到广泛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是当时饮茶之风兴起,茶由权贵、皇族走向普通百姓,全国上下更多的人在饮茶,对茶具的需求自然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 这个需求,陶瓷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这个发展规律来看,对于今后茶具的发展,饮茶的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茶具的文化品位、休闲功能、使用价值上要求更高,唯有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制造出更好的茶具来。

陶瓷茶道茶具的鉴赏

一、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施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在长期的实践当中,窑匠们进一步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于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用氧化焰烧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黄或泛绿色,还原焰烧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称。唐代白瓷生产已十分发达,技艺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窑,所烧制的白瓷如银似雪,一时间与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齐名,世称“南青北白”。

二、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是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釉由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釉层的厚薄和氧化铁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会呈现出深浅不一、色调不同的颜色。若釉中氧化铁较多地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则偏黄,这与烧成气氛有关。烧成气氛指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还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氢等的火焰;中性焰则介于两者之间。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发黄;用还原焰烧成则偏青。青瓷中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开片就是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哥窑传世之作表面为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呈黄色,大片纹呈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南宋官窑最善应用开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层丰厚(呈粉青、火黄、青灰等色)的特点,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而露胎,称口"紫口铁足",以此为贵。越窑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晴"色,质地如冰似玉,后流传至国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三、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是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时出现原始黑瓷,东汉时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匀,釉色有黑、黑褐等数种,至宋代黑釉品种大量出现。其中建窑烧制的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铁量较高,烧窑保温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成品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每一件细细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茶器。

四、青花茶具

青花茶具是釉下彩品种之一,又称“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钴的色料绘成图案花纹,外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在烧制时,用氧化焰时青花色泽灰暗,用还原焰则青花色泽鲜艳。

五、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总称。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进行装饰,再施青色、黄色或无色透明釉,入高温烧制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烧成的瓷器上用各种色料绘制图案,再经低温烘烤而成。

六、珐琅彩茶具

珐琅茶具是釉上彩品种之一,又名“瓷胎画珐琅”,即成烧成的白瓷上,用珐琅料作画。珐琅料中的主要成分为硼酸盐和硅酸盐,配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低湿烘烤后即呈各种颜色,多以黄、绿、红、蓝、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绘各种花卉、鸟类、山水和竹石等图案,纹饰有凸起之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