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国学经典《百家姓》
《百家姓》就像一首四言长诗,便于诵读与记忆,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以下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幼儿国学经典《百家姓》介绍,欢迎阅读!!!
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相关书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的姓氏起源、来历节选
姓氏:赵
姓氏祖宗:造父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出自他族改姓。如汉朝时有赵安稽,本匈奴人;唐朝时有赵曳天,本南蛮人;五代时有赵国珍,本牂牁(今广西、贵州一带)蛮族人。
姓氏郡望:
1、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2、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3、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4、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姓氏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姓氏迁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姓氏:钱
姓氏祖宗:钱孚
姓氏起源:
1、钱姓的来源果真与钱有关。相传,钱姓是一个由掌管钱财的官名“钱府上士”而来的姓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顼帝曾陆终生彭祖,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因此,这一官职起源于周代,乃是负责钱财的管理和调度。彭祖的子孙孚任职时就拿了官名当作自己的姓,从此就有了钱姓。之后,其子孙后代沿袭了这一称呼,世世姓钱。从钱姓的来源上看,钱姓是由彭姓分化而来,与彭姓有着共同的祖先。钱姓和彭姓常常自认是一家人,曾有着遇难相帮、互不通婚等共同的约定。事实上,钱姓的祖籍地是下邳(今属江苏),与彭姓的发源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并不在一处。但是,钱姓人一向把彭城作为郡望,其原因也正是由于与彭姓同源的缘故。钱姓之人,最早都聚居在下邳一带。下邳位一于现今江苏徐州的附近。徐州古称彭城。下邳、彭城两地非常接近,也一定程度上地证明了钱、彭两姓间的密切关系。后来,钱姓逐渐南迁,分布到长江以南各地区,至今在江南吴兴、武进一带还有许多钱姓人家。广东、福建一带,甚至在海外许多华人聚集的地方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
2、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姓氏郡望:
1、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
2、彭城郡:西汉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
3、吴兴郡:三国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姓氏堂号:
“吴越堂”:钱谬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他在后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有剿平了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
姓氏迁徙分布:
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因避王莽乱,徙居乌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钱姓钱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的聚居点。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
唐末杭州临安人钱谬,任镇海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据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于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他自称吴越国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吴越国公传5主84年,末代国君为钱谬之孙钱叔,于978年献所拒之地归北宋,被封为邓王。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
姓氏:孙
姓氏祖宗:惠孙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姓氏郡望:
1、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2、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3、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4、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5、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姓氏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大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姓氏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