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相信未来》优质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课本《相信未来》一诗,由诗人食指作于1968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相信未来》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一板块“吟诵青春”,以品味语言,体验其思想、艺术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学习要求。它的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就是标题中的四个字——相信未来。这篇课文的特点是语言对称整齐、变化自然(如第一、二两段都以“当”字句开头,第四、五、六、七的开头句式又都不一样),音韵饱满大气,节奏鲜明(如前三个诗段中双句最后一个字都是“ai”韵),意象丰富多彩,对比强烈(如蜘蛛网、炉台、灰烬等与雪花、曙光、孩子作对比)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透过诗中的意象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应该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对于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在情感上,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需要采取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入情体验法。
【目标阐述】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诗歌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2.能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和美感;
3.能说出诗歌节奏的特点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解读诗歌意象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诗歌字里行间透出的新生希望;
2.能感受作者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能说出诗歌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五)教学难点
1. 能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和美感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什么是诗?
诗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是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是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
诗是食指的“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板书标题“相信未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食指的诗的世界——相信未来
二、初读课文,感受诗之情感
在初读课文前,老师先落实字词,让学生在正确的读音中感受诗歌的情感。
1.强记字音:灰烬(jìn) 依偎(wēi) 摇曳(yè) 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 轻蔑(miè) 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 睫(jié)毛——捷(jié)报
给(jǐ)予——给(gěi)以 瞳(tòng)孔——潼(tòng)关
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
惆(chòu)怅——稠(chòu)密——未雨绸(chòu)缪——啁啾(zhōujiū)
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过程中想一想诗人想要在诗歌中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在备用纸上记录下来。老师可以随机点名叫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在进行点评后也要说说自己的想法: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三、再读课文,解读诗之背景
学生根据文本的语言和情感推测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前后四人小组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老师随即抽点几个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见解。
最后老师也应该说说自己的理解:
根据文本的语言,“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以及“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等无不说明了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着贫困、绝望、困顿和迷惘。
顺带老师应该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相信未来》一诗,作于1968年。这一年,许多思想活跃的青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难,张朗朗在逃离北京时在王东白的本子上写下了四个字:相信未来;甘恢理写下了伤感的别离诗;食指写下了名篇《相信未来》;邓朴方被迫害致残;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被迫害致死……当时正是“文革”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诗人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诗人处于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是这样的憧憬,让年仅20岁的诗人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四、三读课文,探究诗之意象
在了解了诗歌的情感以及时代背景之后,要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挖掘其中的意象意义:
1.第一段的意向: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2.第二段的意向: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3.第三段中,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那么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