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的大军,中国的创业大军中,也有不少创业者成功创业,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1:陈光标
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牛人陈光标:我的钱是从垃圾里“捡”来的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这样一来,200元一公斤收购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达2000元一公斤,使陈光标收益颇丰。
到2001年,靠卖耳穴测病治疗仪和灵芝胶囊,陈光标净赚1。2亿元。“我32岁就通过白手创业成为亿万富翁,可以算是年轻人创业的榜样了。”陈光标说。
更令陈光标高兴的是,“灵芝胶囊”项目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
从建筑垃圾中发掘“宝藏”
2002年初,陈光标通过朋友的介绍,对循环经济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
“按照有关部门规定,城市旧区改造中,每拆除1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旧房,开发商要贴补拆房公司几十元。但事实上,大多数拆房公司只要能揽到活,哪怕开发商不给钱,白干都乐意。你可别以为这些公司是在学雷锋,拆房这个看似灰头土脸的行当,其实获利丰厚。每拆1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楼房,平均可赚30元左右,高的可赚60元。”原来,老建筑里拆出的钢材、木材、塑料等,都能卖好价钱,因为它们可以回炉再造。听了朋友的介绍,正四处找项目的陈光标眼前一亮,他决定涉足拆楼业。
这年春天,他召集人马成立了黄埔拆迁公司。虽然初涉此行的第一年,陈光标没有赚到太多钱,却积累下了宝贵的行业经验。第二年,他的公司通过竞标拿到一个大工程——拆除南京市一个老展览馆——这幢看起来破旧不堪的老建筑,简直就是一“隐形金矿”,仅拆下来的废钢材、木材、电线电榄、塑料等就值400多万元,刨去工人工资等成本,这单生意让陈光标净赚285万元。
从建筑废墟中剔出的钢材最为抢手,一项工程刚开始,钢铁回收公司就会派车派人来“恭候”。因为它有着100%的回收利用率,全部都可以在钢铁企业的车间里“浴火重生”,变成崭新的紧俏货;从建筑中拆出的木材,厂家回收后可以用来做地板、家具。即使小零小碎的木料,也不会贱到当柴烧,而是做机制板、夹板、企口板等。江苏吴江是这类小木料的吞吐地,当地的木材厂有种设备,“吃”进去的是废旧小木料,“吐”出来的是一张张规格齐整的机制板。陈光标从建筑废墟中拆出的木材,全部卖向那里。
能回收的都回收了,工地上最后只剩下了真正的建筑垃圾,如何处理这些巨量的废弃物,才是最令拆迁公司乃至政府部门头痛的问题。它们主要由混凝土碎块、砖石、渣土、砂浆、装修废料等组成,在拆迁公司眼中,这些全都是没用的“赔钱货”——因为清理这些垃圾,每一吨需要付20元的运费。一个10万平方米的拆房工程,将产生8万吨建筑垃圾,仅清运费就要耗资160万元。
陈光标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如果我能把建筑垃圾转化为生态建材,既解决了“垃圾围城”的难题,又能变废为宝,岂不是一举两得!他做过多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2004年去德国考察时,陈光标发现了久寻不遇的“神奇武器”。那是一台停放在拆迁工地上的“庞然大物”——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眨眼工夫,堆积如山的砖头、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就被它“嚼”成了细小的颗粒。技术人员介绍说,这种颗粒可以用来铺路。陈光标当即以300万元一台的高价,从柏林引进了10台建筑垃圾粉碎设备。
陈光标称这种流水线设备为“变形金钢”,因为无论是残缺的方块砖、圆石子、不成型的混凝土渣,这家伙来者不拒,只要投入它的大“口”,全部都能变成小颗粒。
接下来,陈光标开始向修路单位推销他手中的建筑垃圾颗粒,起初人家还半信半疑,让他先放些货试试。当了解到这种环保建材的妙处后,客户们不仅当场付清货款,还急不可耐地向他下了大订单。原来,他们以前铺设路基时用的都是碎石子,每吨的价格为130——140元,而用陈光标提供的新型材料,每吨才30元。此外,碎石子都是通过开山炸石产生的,取材的同时就在破坏生态环境,采用陈光标的产品做路基,不仅质量过硬,而且很环保。
废墟变金矿。身价上百亿
2004年7月1日,为保护土地资源,国家颁发了不许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禁令。这让许多砖厂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关门大吉,要么改用替代原料——采用石粉、沙子、石灰、粉煤灰等制砖,但这些原料不易找到且成本过高。这时,陈光标放出了一条喜讯:用建筑垃圾也能生产出经久耐用的砖块,并且是环保型的。
原来,禁止挖土烧砖的条规刚一出来,陈光标就开始动脑筋改进他的机械设备,一番努力后,他如愿以偿,让“变形金钢”除了会生产小颗粒外,还能吐出细碎的粉末。他把这些深加工出来的粉末状建筑垃圾,以不菲的价格卖给了制砖企业。
陈光标提供的建筑垃圾粉末在价格上远远低于混凝土、白灰等,很快便取代了别的制砖原料,成为制砖企业的新宠。从此,陈光标卖出去的一车车粉沫变成了一车车环保砖、空心砖、马路花砖、人行道砖、绿化带砖……经相关部门检测,这些新型环保砖不仅质量完全达标,使用寿命甚至比传统的红砖还要长,却比前者减轻了20%。
此后,许多环保砖厂追着陈光标要生产原料,公路施工单位的催货电话也令他应接不暇。
2005年2月,陈光标创办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随后,他又将拆迁房屋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移植到废旧汽车、家电、生产设备等方面,比如,报废车胎可以在清洗,切块,成粉后,做成农用车胎或塑胶跑道等。从此,在陈光标眼里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
因“黄埔”是国内第一家高科技环保拆除公司,他接到的拆除工程也越来越大:北京长安街扩宽项目中的拆除工程、曾发生火灾的央视大楼拆除工程,都是陈光标的公司做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长跑橡胶赛道,也是由他用“废品”加工而成。
不断扩展的市场,为陈光标带来了巨大收益,他的个人财富滚雪球般不断鼓胀。跻身富人阶层后,陈光标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在捐款和救灾方面屡现“大手笔”。汶川大地震,他以1。81亿元人民币的捐赠额将“中国首善”头衔纳入囊中。2010年9月5日,陈光标在其公司官网挂出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宣布自己去世后将向慈善机构捐出全部财产。有人估算,当时在全国十多个城市陈光标有600多台大型设备,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购置有办公楼,再加上其它固定资产和现金一起,大约有50多亿元。
陈光标的善举,也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因“黄埔”名气很大,加上陈光标与人为善的品格赢得了无数人的敬重,尤其2012年以来,他接到的拆除工程越来越多。
2014年,他正在做的拆除项目是上海宝钢、南京钢铁厂,还有河南的水泥厂,天津的化工厂,重庆的水力发电厂,都在做拆除。
专家预测,在未来30年间,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处理”位居第二。如今,尽管陈光标的公司已成为拥有4000多名员工、业务做遍全国的大企业,其个人资产超过90亿元,但他仍不满足,最近又不惜重金从国外聘请专家团进驻“黄埔”,力图通过技术攻关,把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提高到100%,从废墟中提炼出更多的“金子”,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2:郭德英
此前有新闻称,2014年酷派将发6000万台手机,也就是说酷派未来每天的平均出货量将达16.4万部,惊人的数字背后是对整个手机市场的全盘把控,这与郭德英的创业史是分不开的。20年前是什么动力让他毅然选择“弃教下海”?又是怎样的磨砺成就了今天的酷派手机王国?让我们一同走进郭德英20年冒险创业史。
第一次冒险:弃教创业
时间追溯到1993年。那一年,李小龙之子李国豪意外去世,Beyond成员黄家驹也意外去世……这些事件都轰动一时,可他们与今天的故事其实没有联系。那一年,郭德英离开了任教多年的深圳大学(佩服他的勇气),狠下心来下海创业,创建了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始卖股票BP机、编码器、寻呼台基站发射机、无线固话PDA的不归路,他曾经还与思科合作开发呼叫中心操作系统。(当时中国联通总部使用的就是这个系统,是亚洲最大的基于IP的呼叫中心)
时间很快到了1999年,郭德英在加拿大多伦多用399美元买了一款黑莓(虽然黑莓现在已不景气,但当时风靡全世界)的产品——邮件收发器(土豪!),他吐槽道:“黑乎乎的一个小东西,价格还挺高!”,没错,买别人东西还吐槽,这让人无语呀……其实,大家都被骗了,老郭对此物吐槽是假,深入研究才是真,暗地里把这玩意的“内衣裤”不知道脱了多少次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占有“她”——做中国的黑莓。
终于,酷派要登场了。2003年,学通信技术出身的老郭在N年积累下,选择与联通合作,推出第一款WCDMA酷派手机。他一定不会想到,5年之后,他的公司在香港主板登陆,真的被投资人称为“中国未来的黑莓”。紧接着2004年推出了自有知识产权的手机,2005年研发出了全世界第一款双模双待智能手机,2007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第二次冒险:Windows转型Android
俗话说有起必有落,2008年酷派比2007年下跌21%,亏损7600多万港元,利润更是下滑140%,这是酷派最低谷的时期。然而,老郭在此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酷派手机从Windows全面切换到Android系统。当时,Android系统在全球当时只占据了区区4%的份额。
酷派副总裁张光强说:“转型的压力显而易见。这分两个层面看,以往Windows投入了那么久,放弃已做好的肯定很可惜,第二是在Android系统上如何做到差异化。两个问题带来的压力都很大,但不做Android又不行。”
老郭善打硬仗,推倒重来的代价是惊人的。张光强不得不带领500个研发人员包下一个酒店秘密进行封闭开发。工作实行流水作业,昼夜不歇。“很多人七个月没有回过家,这场硬仗的结果是,酷派花了7个月时间干了国际厂商1年半到两年的活。”张光强说。
经过这场转型努力,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2.37亿元,手机市场份额进入前三,之后还开拓海外市场一路高歌,终成今天的国产品牌中流砥柱。
不一样冒险:独特的见解
无论是家人一起逛街还是一起出国游玩,只要女儿发现爸爸不见了,往卖手机的地方找一准儿没错。在女儿眼里,手机就是郭德英的“儿子”。其实,老郭创业的艰难,公司发展的艰难,四面受敌的艰难,行业挑战的艰难,远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艰难。笔者也很佩服他的这种勇气,更欣赏他独特的见解,这也是年轻人应该学习他的地方。
2009年的IT领袖峰会上,山寨手机从四面八方对品牌厂商进行大规模进攻,TCL董事长李东生说:“如果太多正面去肯定山寨机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制精神。”但是,郭德英却有自己的见解:“山寨机有很多创新对社会有贡献,比如山寨机反应快、出货量大、还提供就业机会,整体上游产业链非常繁荣,做山寨机渠道也能赚到钱。”虽然TCL和酷派都遭受这山寨机的围剿,但老郭还是很乐观,也比较开明的看待山寨机这件事,这种精神境界,小伙伴,你们能做到吗?这也是他能成功的一个原因吧。
2011年到2012年,宇龙酷派持续在智能手机产品研发、硬件、软件方面大力投入,形成以深圳总部为核心,东莞、西安、北京、南京、美国为支撑的研发基地布局。在全国近50个重点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公司秉承创新的技术理念,陆续发布了“大观”系列旗舰产品9900、9960、酷云和Coollife等产品和软件,进一步奠定了酷派品牌的高端形象。
2012年宇龙通信在持续保持国内3G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同时,也酷派登上了全国整体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三的位置。酷派实现了从细分市场的高端品牌向大众市场知名品牌的成功转型。同年8月,公司与美国运营商成功合作,产品顺利打入北美市场,并于年底成功突破欧洲市场。其产品远销美国、印度、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宇龙通信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连续获取获得深圳市市长质量奖和广东省省长质量奖,率先进入4G领域,在国内首先率先推出多款LTE产品。同年,宇龙酷派手机产品进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前八的位置。
2014年,宇龙通信将再次起航,深化与国内外运营商、渠道商和供应商的合作,推动国产手机在4G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使酷派成为一个国际化、时尚、领先以及深受精英人士喜爱的国际化品牌。
2015年6月29日,酷派董事长兼总裁郭德英正式辞去总裁职位,但仍留任董事长。
郭德英认为,2016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最主要入口,各种应用和智能硬件将迅速发展,也会诞生新的商业模式。酷派将持续推广双系统的普及,并提供基础的数据安全服务,联合银行、金融、生活服务等行业,构建安全硬件与安全后台运营体系相结合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体系。
在郭德英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全球手机行业的格局是苹果+中国品牌,短期内苹果引领手机行业发展的现象不会改变,技术、设计都是行业标杆,也是酷派的学习榜样。
郭德英最后透露酷派2016年工作重点。一、继续强化品牌和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服务能力;二、继续加大开放共享,推动IDH、集团总部的青春合伙人计划落地,培养更多经营人才,鼓励和扶持核心干部创业。
可见,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们佩服郭德英的做事能力和长远眼光,同时,更要学习他果断抉择、开拓创新、不怕艰难、多方位考虑问题的精神。最后,附上郭德英心中的“杜拉克五问”,希望小伙伴能从中有些启示。
1、我是谁?什么是我的优势?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我是郭德英。我的优势是对技术前沿发现的敏锐性,同时能融合团队的意见。我的价值观是,活着就得创造价值。
2、我在哪里工作?我属于谁?是决策者?参与者还是执行者?
我在宇龙,为中国品牌工作。我属于宇龙,和企业是捆绑的。宇龙还处于小规模阶段,决策和执行没有完全分开,我既是决策者也是一个执行者。
3、我应做什么?我如何工作?会有什么贡献?
我的贡献在于能带领一个团队找到一个正确的目标。
4、我在人际关系上承担什么责任?
协调人际关系不是我核心的工作,因为我们强调透明化,所有问题都是为了公司大的目标,问题都摆在桌面上,而不是在背后再去做协调。
5、我的后半生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
关于后半生想得不多。一直觉得能把酷派做成知名品牌,走向世界,是我最大的追求。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3:张小龙
张小龙曾是“无业游民”
1987年,18岁的张小龙从湖南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
1994年获硕士学位后,张小龙到广州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当程序员,自称为“IT民工”。在这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代码,开发了处女作Foxmail。
张小龙从公司辞职后,当起了“自由软件写作者”,也就是人们眼中的无业游民。
1998年的一天,刚出任金山软件CEO的雷军给张小龙发了一封邮件,问张小龙是否愿意把Foxmail卖给金山。此时,Foxmail的维护越来越让张小龙不堪重负、内心焦虑,想干脆一卖了之,开价仅15万元。
令人遗憾的是,雷军当时忙于联想注资的事,心无旁骛,而金山的谈判人员认为,金山自己也能做Foxmail,双方没谈拢。不料到2000年,官方统计的中国上网计算机总数有650万台,Foxmail却拥有了200万用户。
张小龙不停地改进软件,推出新版,但依旧赚不到钱。
那段时间,张小龙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媒体上,作为中国免费软件开发者悲剧性命运的代表性人物。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萌生去美国打工做软件的念头。在那里,一个免费软件开发者也可以凭借广告、捐助,每个月有上万美元甚至更多的收入。
令张小龙做梦都没想到的是,2000年秋季,他生命中第一次重大转机出现了——博大软件宣布以1200万元收购Foxmail。事后看来,这次收购针对的更像是张小龙这个人。张小龙随后进入博大任副总裁兼CTO,成了国内第二代程序员中的领军人物。
5年打拼成腾讯公司副总裁
2005年3月16日,上市不久的互联网新贵腾讯宣布整体收购Foxmail。张小龙再次成为自己作品的“陪嫁”,进入腾讯广州研发部,带领QQ邮箱团队与MSN、GMAIL等抗衡。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人员,而是踏上了产品经理人的新征程。
但张小龙产品经理人的征程走得并不顺利。他被马化腾寄予厚望,可接手后,便陷入对MSN的疯狂模仿迷局。半年后,一款被称为“巨无霸”的邮箱产品面世,但它无比笨重,速度超慢,基本没有操作的价值。
接下来的3年,张小龙度过了孤独寂寞的一段时光。也正因为如此,他有时间停下来抛开生硬冰冷的产品表面,去思考究竟如何赋予产品活的灵魂。
2006年底,转机出现。张小龙带领的邮箱团队决定放弃之前的打法,用精简、轻便的思路打造新版本。第二年春天,QQ邮箱速度问题得到解决并上线,一切恢复正常,用户量开始缓慢增长。
随后,张小龙式的应用创新陆续面世。其中一个让QQ邮箱获得高人气的创新,是发送大容量附件功能——其它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的附件,而它却将容量扩大到了1G。
到2008年,QQ邮箱已从濒死状态重获新生,荣膺腾讯公司七星级产品,张小龙的团队也获得了公司的年度创新大奖。据其团队成员统计,在张小龙的领导下,QQ邮箱的创新点多达400多个。作为产品经理人,他再成翘楚。
2010年8月2日,张小龙被任命为腾讯公司副总裁,具体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
把QQ邮箱做到全国第一的位置,张小龙已有些意兴阑珊了。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进入了半退休的状态。实际情况是,他身体退休了,但思考一刻也没停过。
作为乔布斯的崇拜者,张小龙继续着自己对Iphone5的无限猜想。他希望它没有电话功能,可以省下大量话费,尽量减少被打扰;需要时,可以找到倾诉对象进行视频。最终,他的想法被自己的“微信”实现。
广州研发部争取到微信项目,缘于张小龙的敏锐。2010年10月,他看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即时通讯类工具米聊、Talkbox、Kik、Whatsapp等不断出现,便给马化腾发了一个邮件,建议公司应启动手机通讯工具类项目。马化腾同意由广州研发部作为研究性项目启动,并给产品取名“微信”。
一个月后,腾讯微信正式立项。按照张小龙的想法,如果能让大家体验到手机免费短信,微信肯定会被大家接受。因此,在微信1.0版本中,他率先推出了相当于免费发短信的文本功能,但用户新鲜感很快过去。在国内大大小小类似的应用产品中,微信很难抢占到用户的手机界面。在张小龙的带领下,从硬碰硬的产品层面,研发人员开始思索如何让产品有灵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贪欲”。
用微信改变6亿人生活
据张小龙介绍,微信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对讲功能的实现;第二个转折点是寻找附近好友功能的发布;第三个转折点是摇一摇功能和漂流瓶的加入。
张小龙说,2011年1月微信刚刚推出时,还没有人能想到它日后的辉煌。人们以为,微信不过是善于模仿的腾讯推出的又一款山寨产品。但到了4月,就没有人这么想了。当微信推出“寻找身边的人”功能时,用户数量增长曲线出现了一个陡峭的上升;而当“摇一摇”手机,就可以与千里之外同样在摇晃手机的人配对聊天时,微信真正引爆了。
在张小龙看来,如果一个产品的功能需要用提示框告诉人们如何使用,那么这一功能本身就是失败的。而从微信设置的插件进入界面,只有一个震动的手机,多数人看到这个界面会想当然地摇几下。随着来福枪声响起,用户的好奇心骤起:有谁和自己在同一时间摇呢?当然用户不一定要和对方建立联系。
细心的张小龙曾担心“摇一摇”会让女性朋友觉得烦,但女同事透露,实际她们私下里也在较量谁接到的招呼多,没有受打扰的感觉!
2012年8月,腾讯微信推出4.2版本,微信用户可以视频通话了。作为腾讯广州研发部的“精神领袖”,张小龙提出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口号。他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观察到最人性化的需求。所以,在腾讯广州研发部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有新版本的产品或推出一个新功能,开发人员都要在第一时间冲去找保安,让他们先体验。
张小龙对产品的执着已经精确到了像素级别。他曾问微信的产品经理:微信3.1和3.0的会话列表有什么修改?大家都没有注意到,会话列表每一行的高度减少了两个像素,这在iPhone里用肉眼很难分辨,但他看出来了。
诞生仅5年多,微信就已经成为同类软件中的霸者,目前注册用户突破6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让中国移动运营商颇感压力,而宿敌奇虎360CEO周鸿也坦承,“自己50个产品加起来比不过一个微信”。很多网友更是把张小龙称为“中国的乔布斯”!
在中国,张小龙是极少数能够将个人风格投射于产品中的移动互联网人。这是人们喜欢把他和乔布斯联想在一起的一个理由。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们的性格同样偏执、刚愎、追求完美,并且不怎么近人情。
张小龙是一个极“护犊”的人。对于在他的产品上动商业脑筋的想法,只要他认为会影响到用户体验,他就会像小动物警惕野兽时一样竖起全身的毛,不会有丝毫让步。开发产品时,往往收到很多来自公司高层的意见,他会解释为什么不能加,为什么不合适,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方一定要加,他会说,“等我离开腾讯你再加吧。”
针对微信商业化的批评,张小龙没有发表任何回应。他的团队只是默默地做出了新决策:公众平台上线后,为了防止出现微博的水军泛滥、频繁刷屏的局面,他硬性规定每个账号每天只能广播一条信息,即使是通过认证的加V账号,一天的上限也只有3条。在发现有些网站利用病毒式传播诱使用户扩散信息后,他更是毫不犹豫地砍掉公众账号内的页面直接读取功能,代之以不那么方便的微信中间页。面对叫苦连天的营销账号,他只是冷冷地在朋友圈上扔下一句话:“从现在开始,微信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