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规范护理
作者:张雪媛 隋萍萍 李艳 冯思健
摘要 急性心力衰竭系指由于心脏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急性临床发作。无论既往有无心脏疾病史均可发生,发作时的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规范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高,预后差,所以及时的抢救、密切的观察及护理,呼吸频率的监护,能够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及时对这些患者作出有效的治疗[1]。
1 资料与临床表现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9年5月~2010年6月收治的3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在47~73岁之间,高血压性心力衰竭1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力衰竭12例,风湿性心力衰竭10例。
1.2临床表现
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可达30~40/分,端坐呼吸,频频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有窒息感而极度烦躁不安、恐惧。面色灰白或发绀,大汗,皮肤湿冷。肺水肿早期血压可一过性升高,如不能及时纠正,血压可持续下降直至休克。听诊两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2 护理
2.1体位:立即协助病人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少心脏负荷。
2.2氧疗:通过氧疗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98%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以防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首先应保证有开放的气道,立即给予6~8L/min的高流量鼻管吸氧,病情特别严重者可予面罩给氧或采用无气管插管的通气支持,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NIPPV)。以上措施无法提高氧供时才使用气管插管。给氧时在氧气湿化瓶加入50%的酒精,有助于消除肺泡内的泡沫。如病人不能耐受,可降低酒精浓度至30%或给予间断吸入。
2.3迅速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①吗啡:吗啡可使病人镇静,降低心率,同时扩张小血管而减轻心脏负荷。早期即予吗啡3~5mg静注,必要时可重复应用1次。老年病人应减量或改为肌注。观察病人有无呼吸抑制或心动过缓。②快速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静注,4h后可重复1次。
③血管扩张剂:可选用硝普钠、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利其丁)静滴,严格按医瞩定时监测血压(如5分钟测量1次),有条件者用输液泵控制滴速,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左右,对原有高血压者血压降低幅度(绝对值)以不超过80mmHg为度。
2.4病情监测: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检查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对安置漂浮导管者应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出入量。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意识、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肺部啰音的变化。
2.5心理护理:恐惧或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使呼吸困难加重。医护人员在抢救时必须保持镇静、操作熟练、忙而不乱,使病人产生信任与安全感。避免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以减少误解。必要时可留一亲属陪伴病人,护士应与病人及家属保持密切接触,提供情感支持。
2.6饮食护理:饮食应低热量,可适当降低基础代谢率,减轻心脏负荷,给予清淡、易消化,低胆固醇、低钠、高蛋白、富维生素的半流或软食,少量多餐,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产气的食物以免加重呼吸困难。根据利尿剂的治疗情况适当限制钠盐,应注意低钠、低钾症状的出现,如全身无力,反应差,神经反射减弱,腹涨,尿潴留等。如出现低钠低钾征象,应按医嘱补充钾盐及放宽饮食中钠盐的限制。饮水量要适当控制,饮水以解渴为度。此外应建议患者戒烟、戒酒,尤其对慢性过量饮酒引起的心衰更应该限制或停止酒精摄人。
2.7做好基础护理:在患者抢救后进行口腔、皮肤、大小便护理,保证充足睡眠。伴有水肿时应加强皮肤护理,以防感染及发生褥疮[2]。
3 结果
3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抢救35例抢救成功,病情缓解的标准:呼吸困难缓解,生命体征平稳为有效,35例预后良好。3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中2例在发作2两个小时内死亡。
4 分析
急性心力衰竭目前在临床仍没有完全得到控制或治愈,只能通过规范治疗护理措施控制病情,缓解其症状。其中规范护理包括早期预防、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预后护理、饮食调节、健康知识宣教等多方面内容。护士掌握有关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及护理知识,能及时配合医生有效地进行抢救,护士应尽早发现早期心力衰竭症状,抓住抢救时机,病人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3]。
5 参考文献
[1]那昕红,梁桂荣,刘志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护理体会[M].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198—199.
[2]黄霜华.68例吗啡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的护理[M].全科护理,2010,8(5):426—427.
[3]吕杰,李晓红,冯波.老年人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与健康指导[M].中外健康文献,2010,7(3):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