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与心理的论文

2017-06-08

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进行教育、教学,这也是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基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谈音乐与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音乐与心理的论文篇一

《浅谈音乐心理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摘 要: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进行教育、教学,这也是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基础。十五六岁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非洲特殊的阶段,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也有别于成人,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就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心理;音乐教学;关系

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的迅猛变化,心理的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时期,许多方面会呈现出偏激、矛盾的状态。他们的音乐心理也带有多变、不稳定的特征。

1 音乐心理的发展

中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心理正处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相对小学而言,他们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不太成熟。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接触音乐的机会更多,内容更丰富,加上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明显增强,这些都是音乐心理进步的潜在条件。但是,中学阶段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因此他们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常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音乐美的认知,他们的衡量标准多于主观的好恶。他们简单的认为好听就是美。什么的歌曲作品是好,许多学生并不清楚。在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冲击下,很多学生对这些歌曲津津乐道,一味赞扬,甚至要求老师在音乐课上只介绍和教唱这些类型的歌曲。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音乐了解、认识的片面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迅猛,认知水平提高,活动领域扩展,成人意识、自我意思增强。这些因素都促使同学们在心理上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明显增多,从而使情感活动也日益丰富而强烈。总的说这个时期他们的情感处于发展、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中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由于初中阶段进入变声期,很多学生的声音不像童声时期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声线变化大、音高不准,个别学生声带损伤、声音沙哑。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歌声时,就不免产生自卑、焦躁的情绪。在音乐课堂中,他们更多的同学不愿意独唱,宁愿大家一起唱,避免显露自己的“缺陷”。这种心理特征作为音乐老师应该更多的去理解和保护,因为变声期之后,这种情绪就会自然消失。而对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热衷有很多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其寻找满足心理发展需要的方式,他们需要表达情感,他们需要表现自己的成人意识,他们需要与朋友交流,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歌词一般都贴近生活,浅显易懂,表达直白,曲调简单上口,节奏变化频繁,这些都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加上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渠道,一首歌曲的流行,很快就能流传开,这也是中学阶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作为老师应该积极的去配合、激发和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2 音乐心理的发展

音乐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性的倾向性,即自我意识、兴趣、动机、世界观等;另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即天赋、能力、气质、性格等。

音乐心理发展的多变和不稳定性,对于音乐来说,中学阶段是建立音乐兴趣的时期,也是转移音乐兴趣的时期。如果音乐教学内容新颖有趣,教师的讲授生动、与时俱进,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努力取得音乐的好成绩,还可以借音乐这个平台展示自己更多方面的才华,得到认可,获得荣誉感,建立自信心,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和成绩。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可能会日渐浓厚。

音乐课上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的学生,无论是演唱、演奏能力,还是对音乐的想象力、理解力,都有明显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个人天赋不同,也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同等等。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自我意识”,他们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自己的一举一动会产生什么后果,别人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自己,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在音乐课中,小学阶段一般对律动更有兴趣,拍手、动脚、动作时兴致很高,而中学阶段则是不爱动,甚至不屑一做。这种情况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中学生身体的迅速发育与协调能力的发育暂时不平衡,导致这个阶段的孩子动作协调性较差,他们怕做出不好看的动作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不屑一做实际是羞怯心理的作用,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中学生一方面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全面地衡量自己和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常表现出大胆与羞怯、自尊与自卑、活泼与忧郁同时存在的矛盾心理。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就应该把音乐课堂作为引导学生音乐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3 音乐心理与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培养学生的高尚情趣,完成美的实现,是音乐教学的特点。中学生正是情感丰富的时期,好的教学可以展示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的性情收到陶冶,从而培养对音乐的情感。

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基本乐理、器乐教学和视唱练耳教学等方面。这些内容是综合交叉进行的,即使是单一内容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也是相互涉及的。如歌唱教学,学习唱歌和演唱歌曲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就是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用音乐来感染、教育自己和他人的过程。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感,以此来感染听者,教育听者。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与强调感性的参与,强调感受、体验。他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是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体验音乐作品抒发的情感,享受音乐作品带来的美。所以,感性活动很重要,学生感受的越全面、越深刻,体验的越准确、越享受,教学就是越成功。

音乐教学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学生的感性参与,并贯穿教学的始终。如声乐教学,教师的范唱,学生通过听觉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声乐作品的直接感受;然后通过学习识谱、视唱、听唱,进一步了解旋律和情感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肢体动作感受某些特殊的节奏;在曲谱和歌词基本掌握后,对歌曲艺术形象和情感表达分析、体会,最后以齐唱、合唱甚至歌舞的形式把感受体会展现出来。所以,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只有再感性参与的基础上,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观众,不是听众,而是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评论者。教师是学生参与的引导人,不能代替学生的参与,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吸引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实现音乐感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他的实现需要理性认知的辅助,让感受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从而更加深刻和全面。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果学习的内容和成果能够满足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心理需求,学生感到有收获,有成就,他们就很容易从心理上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内容应该选择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如我国优秀的民歌,民间音乐作品,世界名曲,当代作曲家的作品等等。重视各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总之,音乐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更是对学生心理发展正确引导的教育过程。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会更好的把握好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材[M].人民音乐出版社.

[2]音乐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3]李芒.音乐论文写作[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谈音乐与心理的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