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疲劳现象

2017-06-19

中学生是一生中情感最脆弱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引发心理健康的问题的时期。所以,下面小编特地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如何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疲劳现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何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疲劳现象:肯定的需要

善于肯定别人是一种美德,希望别人肯定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中学生的自我发展正处在摹仿和探索时期,其行为的价值要受到师长或同学们肯定方能体现。积极的肯定能使他们获得成功和满足,带来愉快和欣喜,鼓舞着新的行为,萌发新的期待。特别是中差生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可是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批评多于肯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中差生的点滴努力,细微进步,使他们常常处在失望、孤寂、自责之中。有位留级生,外语只有7分,第一次作业教师表扬字母写得好看,这使他非常高兴,后来外语作业一次比一次认真。教师也时常肯定他,到期中他考了68分。可是接任的教师却批评他“读了两年还不如别人读一年”,这极大地刺伤了他。“她一点都不关心我!”我抱怨后一位老师,现在的成绩又回到了个位数,可见对学生来说,获得肯定是多么重要。

如何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疲劳现象:自主的需要

别人的肯定与自我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成人感”的出现,中学生在潜意识中希望与父母、老师平等交往,自我的主张、观念、兴趣等能得到赞同,以实现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无视这一点需要,动辄絮絮叨叨,管头管脚,以居高临下之势喝道“谁听谁的”,这是最遭学生反感,最易引起消极、烦燥、逆反心理。优秀的老师和家长总是采用“商量”的方式体谅他们,信任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在自主的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如何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疲劳现象:参与的需要

生理的剧变和心理的发展,使中学生从体格到意念都感到自己是强有力的新生的一代,活泼自信,跃跃欲试。可我们许多老师不给予他们机会,或者没有精心选择机会,过高、过低的要求不适合他们的参与能力。我们的家长对子女试图参与家庭、参与社会生活的尝试一概拒绝,唯恐耽误学业。事实上,不少中学生从物质到知识到思想都是一台“消化”的机器,参与需要受到极大压抑,其结果有的将其深深锁闭,变得冷漠,挑剔;有的躲避家庭和学校,在不良行为中使参与欲获得满足。

如何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疲劳现象:轻松的需要

中学生的心理虽在发展,毕竟很不成熟,其承受力远远不及成人。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必然使其心理功能失调。因此,对学生学习生活时间的安排应张驰有度,减轻精神劳乏;教学内容的要求应灵活一些,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教者的态度应和蔼可亲一点,切忌突然袭击的考查,切忌“这一点很难,学不好就会怎样怎样”,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完成学业,在分步实施中让每个人都取得好成绩;此外,集体活动更丰富一些,环境布要美观一些,这些都能促进轻松愉快心理的满足,使持久的学习成为可能。还有关键的一点,要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首先是教师、家长要解除过高过严的期望值。

如何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疲劳现象:亲善的需要

人需要集体,在一个良好的集体中,个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会成倍增长,同时,良好的集体行为也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是这种需要和积极意义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有些学生由于暂时的落后与自卑,而产生孤独感,疏远集体,情绪低沉。而我们常常赞赏“关起门来用功”,忽视人际关系的沟通、调整,有时,连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情感的维系也极度脆弱。而当一些学生同集体、家庭、师长亲善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之后,他们便会轻而投向心态类似的青少年,向后者认同,使种种心理疾患极快地弥散开来。

以上所列这些需要都是中学生正当的发展需求。如果我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能从满足这些需要出发,如果我们的思想工作都能透过行为窥视到某一需要的匮乏,因势利导,那必然十分有助消除中学生的心理疲劳,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目前,我们的普通教育正经历着一个艰难的“转轨”时期,素质教育的大旗已高高举起,外部环境也相应宽松。我们对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作一简单的肤浅的分析,正是为了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的责任,步入受教育者的心田,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