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书法欣赏

2017-06-09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中国近代史著名政治家及军事家,中华民国陆军特级上将,生于浙江奉化溪口,逝世于台湾台北的士林官邸。是我国近代最为有争议的人物,到底这一伟大的人的书法会是怎样的作品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蒋介石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蒋介石书法欣赏

蒋介石书法图片1

蒋介石书法图片2

蒋介石书法图片3

蒋介石书法图片4

蒋介石人物简介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中国近代史著名政治家及军事家,中华民国陆军特级上将,生于浙江奉化溪口,逝世于台湾台北的士林官邸。

蒋早年赴日本学习军事,并加入中国同盟会。蒋首先是反抗清朝,接着是军阀混战,而后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蒋介石历任大元帅府参谋长、大本营参谋长、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缅印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一再连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并连续当选中国国民党总裁。

如何鉴赏书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二、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三、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四、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向。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