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励志的正能量散文_经典励志青春的正能量散文
想必很多小伙伴都会喜欢找一些关于青春励志的正能量散文来看,那么关于青春励志的正能量散文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青春励志的正能量散文:你今天翻的书,是你明天数的钱
作者:阿门(庞门正道)
我知道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爱读书,哪怕多少人推荐过的,销量破多少万的,反正就不爱看,原因就是,看书没有玩手机的吸引力大。
“为什么要交女朋友?难道手机还不够好玩吗?”
是的,手机现在几乎占据了我们所有的碎片时间,但是非碎片时间,大家更加不愿意用来看书,毕竟碎片时间要玩手游,大量的时间要玩端游,是吧?
这个就是大部分年轻人之所以那么穷的原因。
2013年数据,中国人的每年人均阅读书籍,仅仅4.39本,也就是几乎2-3个月才看一本书,有些同学看到这里,第一反应就是,2-3个月居然还可以看一本书啊,那还不错啊。
而作为世界是最聪明的民族,犹太人,一年人均阅读书籍位为64本,也就是一个月看5.3本,每个星期不低于一个本书啊!
可能和第一比,差距太远,我们只和亚洲人比,韩国是11本,日本是8.5,这个也有两三本的差距了。落后不要紧,落后还不爱学习,那才是要命。
为什么我们不爱看书?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比过往任何一代,都要焦虑,着急。
做什么都希望马上看到成效,而看书,偏偏是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就会有看了没有什么卵用的错觉。
是的,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所以我的大学期间,也是极少看书,另外也是因为我们大学教科书,比国产的恐怖片还难看,你根本很难看得进去。
那么我喜欢上看书是一个怎样的转折点呢?
大概是刚毕业时候,女朋友从她的实习公司,拿回来一本日本人写的设计书,然后我看着也不厚,无聊时候就翻翻看,结果大吃一斤!
里面的理论配合图例,讲得太易懂了,阅读完全没压力!
几天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最关键的地方是,看完居然马上在工作中用得上,解决了设计上的问题(对于新手来说,设计原理实在是救命草)。
自此以后,我对看书改变了看法,不是书难以阅读,而是你没找到好书而已。
2007年,我去了上海,比较奇葩的是,我把我的设计专业书也一起带走了,不多不少,十几本还是有的,占了我行李箱的50%的空间,2008年我到了深圳,又把书快递了回来,不过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个满满的大箱,快递员几乎要骂娘,实在太重了。
自从可以从书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改变了买书的态度,以前还是比较在意书的价格,太贵还是会心疼一下,后来工资上去了,接单也多了,买书基本不看价格,因为我知道一本50块钱的书,给我的实际价值肯定不会低于5000(一两个页面设计就回来了),所以买书根本控制不住我的手。
书中自有黄金屋!原来就是这样体现的!
比较庆幸我毕业的时代,还没有智能手机,所以我的碎片时间,很多都是用来看书,上厕所拿着,睡前拿着,没有灵感的时候也拿着,因为我坚信,这个就是巨大的宝藏。
到今天,说真的,已经没有什么生存的压力,但是阅读依然是我一直保持的习惯,一个月不低于2-3本的阅读量。因为一个人的年龄越大,越需要知识去填充你的人生,否则你的见解和一个毕业生差不多,那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悲?
毕业11年来,我看过的书,乱七八糟的加起来,应该是3位数,过半是自己专业的书籍,不同时期,看不同的书。
上周我下单买了3本比较经典的书,一本关于理财,一本关于解决问题,一本关于设计。我用了大半天的时间,看完了那本关于理财的(200页左右),弄懂了2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那本书才不到40块钱,但是这个知识将来为我挣的钱,我相信不会低于40万。
关于看书的方法,我买的每一本书,都是带着问题去买和去看的,因为我要它为我解决我的问题,带领我走得更远。
我们都只是二三十岁的小年轻,对比期那些五六十岁的老学者,我们真的只是个幼儿园级别的学生而已,凭什么就敢不阅读呢?
各位门友,其实我们99%的人智商都是非常接近的,为什么有人在金字塔顶部,有人在底层,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思维,知识,行动所决定,而读书就是改变你的思维和知识的重要方式。
少充值点游戏币,拿来买本好书看看吧。
想象一下几年后的你,躺在马尔代夫数着钱的日子。
关于青春励志的正能量散文:现在的你,正是最好的年纪
作者:沐儿
那一年我20岁,在商场里试衣服,我看上的每一件,穿上都很漂亮。可我只是在镜子前转一圈,脱下衣服,抻平上面的皱褶,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挂回去,因为我没钱。
旁边一对中年夫妇,女的穿金戴银,一脸的雍容华贵,男的手里提了四五个不同品牌的衣服袋子。我承认我羡慕:我多想过她那样的生活,想买就买买买,出门不用等公交,私家车就停在楼下的停车场里。
十几年后的我,自己开车逛街,买东西也可以不再犹豫。可是,看中的衣服,穿在身上照一照镜子,就没有了购买的欲望。看着旁边20来岁的姑娘,我心里是嫉妒的:她们素面朝天就自带吸引力;她们的身材,即使是路边摊的衣服,也能穿出青春的韵味;即便裹着宽大的校服,也掩盖不住她们青春的气息。而我,已经是不化妆不敢出门、再也不敢去尝试街边小店衣服的年龄。
如果能回到20岁,我可以不要银行卡上的那一串数字。我在心里想。
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生,我们是不是总在羡慕别人?
小学时,我不想吃早餐,妈妈逼着我吃;我要穿裙子,妈妈非让我穿秋裤。我毫无办法,只能用哭来反抗这个世界。我多羡慕背着书包自己骑车上学的哥哥姐姐,风鼓起他们的衣服,自信在风里飞扬,叮叮的车铃声清脆悦耳。在我这个小学生眼里,他们的生活简直是五彩缤纷:他们已经能按自己的意愿穿衣吃饭,能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可以有心里偷偷喜欢的人,已经能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
可是,少年有少年的烦恼。有一天,姐姐不知道为什么哭了,她送我到小学门口,竟然对我说:“我多希望能回到你这个年龄,无忧无虑;会因为一颗糖破涕为笑;夸你一句就可以开心半天。不用受暗恋的煎熬、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不用担心成绩下降,更不用考虑上哪所大学……”
我们终于上了高中,每天在腥风血雨般的竞争中拼搏,我们熬夜奋战题海,为一次两次考试的失利而伤心。抬起头来,看看已经在大学的昔日学长们,他们学习轻松、社团活动丰富,可以大明大白地恋爱,再也不用像我们现在跟喜欢的那个TA偷偷“接头”。
可是我们不会想到,那些上了大学的学长学姐,正在回忆他们甜蜜的初恋。那些感情,因为懵懂而美好,因为单纯而难忘。那时候的爱情,没有一丝杂质,不用考虑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不用考虑车子房子。
“最怀念的,是高三那些艰苦的日子,虽然苦不堪言,可每天忙碌而充实。那些日子,也许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体验,但那是我们人生中真正奋力一搏的一段时间。高考虽然残酷,却是这个世界最公平的一次博弈。”已经考上大学的学长说。
经过惨烈的角逐,我们涉过重重险恶,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考上了当初憧憬的大学。
入学以后,才发现大学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样花团锦簇。每天吃吃睡睡,经常觉得迷茫,觉得百无聊赖。我们盼着毕业,早点找个工作,赚钱养自己、孝敬爸妈。
“学姐,大学的日子好无聊啊。真羡慕你,工作了,可以赚钱了。”你打电话说。
“是的,我毕业了。可是你知道不,2000的底薪意味着什么?我该选择在大城市蜗居,还是回到小城市安稳?毕业了,一切现实的问题砸过来,我多想再回到大学,过几年学生生活。你现在还感觉不到,学生时代,其实是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期。没有江湖,很少虚伪。”学姐低声地回答,语气里都是无奈。
再然后呢?二十七八还没有对象的我们,开始遭遇催婚。
等我们疲于奔命地相亲,坐在星巴克的桌子前,衡量着对方的软件和硬件,盘算着该留还是该撤的时候,我们叹息:如果是刚刚毕业就好了,虽然赚钱少点,可我们还有折腾的资本;我们可以跳槽、可以炒老板鱿鱼、可以换其他行业,一切,都还有机会从头开始。
而现在,买房、结婚、生孩子,我们已经没有了选择。即使现在这份工作如温水煮青蛙,我们也只能待在锅里,慢慢死去。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试错的时间和胆量……
相信我,现在的你,正是最好的年纪。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想象将来多么糟糕。过好当下每一天,才是最正确的事。等到我们老去的时候,才会没有遗憾。
3月离世的足球明星克鲁伊夫,当他得知自己罹患肺癌以后,曾镇定地说:“这是一件不幸的事,但我对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我的职业是我热爱的运动,一生中的每一天,我都没有虚度。”
年轻时候,他驰骋球场,三次夺得欧洲足球先生称号;退役后,他拿起教鞭执教,战果累累。后来的十几年,因为心脏不好,他放弃工作,陪伴家人。每一个年龄段,他都过得有声有色。
在我的隔壁,住着一对荷兰老夫妻,男的86,老伴85。两个人每周打两次网球,每天都要出去走走。他们对现状很满意,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还年轻,还能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相比他们,抱怨青春不再的我,真是太矫情了。
去年我在一所语言学校教中文,同事里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的荷兰女教师。不管是开会还是上课,她们总是把自个儿打扮得美美的。她们喜欢穿色彩亮丽的衣服,用鲜艳的口红。
她们总是说:“我们这个年龄多好,可以想去哪就去哪,旅游目的地可以自己决定。我们还年轻,身体还健康,爬山去海边,哪儿都可以。”一起去桑拿的时候,她们都大方穿上比基尼:“别说我肌肉还没松弛,松弛了也要穿。我这个年龄,还有这样的身材,我已经很满意了。”其中一个说。在她们的影响下,我也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渐渐对自己的那点小肚腩毫不在意了。
我们总羡慕自己这个年龄没有的东西,殊不知你的现在,正是被别人羡慕的最美的韶华。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特别的美好。
“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最美的年纪。”愿我们一辈子都能记住这句话,相信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