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资深的“吃货”,有趣小说
“吃货”一词解释为“多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可以作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质。”不知道什么时候“吃货”这一概念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此词乍听起来颇感好笑,虽然没有历代人们对歆享美食含蓄的表达,可也够直截了当的说出了对食物最本质的追求。
梁先生若在今世,可谓是个资深的“吃货”,他吃贯南北东西,享尽中外,他是散文家、翻译家、学者,虽未有专业的美食知识作支撑,但数量的积累也已经促成了他作为美食家的质的飞跃,也难怪先生自己说:“我几曾有过研究?我据实回答说。‘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先生对吃的嗜好甚至达到非一般人所可以理解的程度,书中宋益乔先生的序言中更是写了梁先生在清华读书时曾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一事。宋先生说,“这种骇人的饕餮行为,又并非纯是胃口容量问题,很大程度上乃是追求大快朵颐的那种快感。”
本书共50多篇专谈各色食物的集内文,后附34篇与食物相关衍生故事的集外文。本书介绍的一些食物多为早些年间中国内陆的特色食物,豆汁儿、羊头肉、八宝饭、满汉细点、烧鸭、烧饼油鬼……也涉及少量西方特色食物,如汉堡、麦当劳等。其中数量较多的是老北平食物,《北平的零食小贩》《“疲马恋旧秣悸禽思故栖”》《面条》等等记述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先生对故乡北平深切的怀恋之情。
本书行文引经据典,不仅只述先生自己享受食物之后的品评,更将历代“好吃者”的评述,尽收其中。《西施舌》一文中,开题引用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对西施舌(即产于浅海泥沙中的一种沙蛤)的叙述,郁达夫说其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而后又将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咏西施舌一诗插于其中。单说这种吃客,真可谓吃得有根有据,说是资深“吃货”也不是夸大其词了。
谈吃而不是菜谱,不是菜谱却也略带简捷介绍,朴实自然的文字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做一个资深的“吃货”,可不仅仅在吃,而吃久了,对做法上也就不只略通一二了,虽然先生说自己是,“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可文字之外流露出的东西可不止如此。《瓦块鱼》一文中,对做鱼的描述“首先选材要精,活的鲤鱼鲢鱼都可以用,取其肉厚。但是只能用其中段最精的一部分。刀法也有考究,鱼片厚薄适度,去皮,而且尽可能避免把鱼刺切得过分碎段。裹蛋白芡粉,不可裹面糊。温油,炸黄。做糖醋汁,用上好藕粉,比芡粉好看,显着透明,要用冰糖,乘热加上一勺热油,取其光亮,烧在炸好的鱼片上,最后洒上姜末,就可以上桌了。”这其中有细节、有步骤,就文字看来这也堪比有专业水准的大厨了。
做一个资深的“吃货”不仅是满足于口腹之欲,更是要精于各种吃法上的奥妙与乐趣。梁先生在《汤包》里这样说道:“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已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其乐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读到此处也不禁莞尔一笑,下次吃汤包,咱也不妨试上一试。
要吃但却不要恣意不加选择做一个暴殄天物的吃客,书中也有写熊掌、鱼翅、狗肉之类几近残酷的食物,《鱼翅》一篇中,说鱼翅是“外国人是弃置不用的废物,看见我们视为席上之珍,传为笑谈。”先生也几次食用之,说其是“吃到嘴里扎扎呼呼”,“粘呼呼的像一盘糨糊”,可见对其并不偏爱,最会做鱼翅的广东人,也是胜在其配料上。在野生鲨鱼濒临灭绝的今天,我们也不必亲试其真假,可食之物甚多,实在不必没有顾忌的大吃特吃。
每次读此书都会有饥饿感,可能作为尚在于初级阶段的“吃货”,还并未理解文字中所饱含的深层次文化意蕴和内涵,只在大脑中不自觉的想象着各种食物品色味道,联想自己曾经吃过的东西,甚至觉得这种想象的快感比真正吃到实物更为满足。古有文人雅士爱吃谈吃、今有“吃货”大行其道,这也足以显出不管何时“吃”的于人,总是津津乐道的事情。
以上就是网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内容哦! ,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