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学术论文
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历史上、在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同性恋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同性恋学术论文篇一
同性恋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查阅的方法对国内同性恋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和比较,从同性恋的成因、生存现状、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概述,以了解同性恋研究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同性恋;概念;成因;心理状况;生存现状;治疗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06-01
同性恋一词是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发明的。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同性恋定义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我国学者把同性恋定义为:这种关系可存在于内隐的心理上或外显的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人终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建立心理或行为上的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同性恋者。
一、同性的恋成因
(一)国内对同性恋成因的研究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着同性恋现象,也很早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对其成因做了相应的归纳,即“先天说”和“后天说”。
我国现代学者李银河等人对同性恋做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性恋的成因是先天和后天并无定论,在后天因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空白占据理论”。即首次的性经历和遭遇最重要。因为当个体认同了某个性别角色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他的性行为方式还是段空白,而一旦某种方式首先占据了这一空白,就有可能固定下来,形成终身性取向。
还有学者人认为,同性恋是过度压抑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的性需求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得到满足会导致性需求增大,为消除性压力,个体只好另寻出路使压抑的神经得以放松。
李玉玲认为,同性恋行为的本质原因是性情绪的作用。而且男女同性恋发生的原因是相同的。甚至同性恋和异性恋发生的原因也是一样的。
(二)国外对同性恋成因的研究
国外对同性恋成因的解释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生理因素决定说,这种同性恋称为素质性同性恋;第二种是社会心理因素决定说,称为境域性同性恋。
生理因素决定说主要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三方面来探讨同性恋。对于遗传因素,学者认为是遗传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就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对激素水平的研究表明同性恋与激素水平有关,但是何者是因何者是果还无定论。关于同性恋与大脑结构的关系研究,脑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得出令人公认的同性恋完全是先天形成的结论。
社会心理决定说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是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如果儿童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的阶段心理遭受创伤,可能压抑到潜意识中,青春期表现出来,发展成同性恋。二是行为主义观点。同性恋是受环境影响而习得的,还重视伙伴关系、偶然经历以及特殊性经历。一个人与异性的交往中受挫,异性感情得不到正常发展,在此期间偶然通过与同性的行为得到满足,就会发展成同性恋。
二、同性恋者的生存现状
同性恋群体作为社会亚文化群体,具有其独特的行为特征和规范,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同性恋者生存状况的也得到了重视。
我国学者李银河曾对北京地区男同性恋社群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同性恋者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一些首属群体生活,而且同时也加入一些次属群体生活。他们在社会上交往时,往往彼此不告知真实姓名,活动场所大部分是公共场所。同性恋的感情与异性恋相比在形式、内容的热烈、还是真挚程度上都很相像,另外,同性恋的感情生活中也有追求者与被追求者之分。在婚姻观问题上,同性恋者认为这是一种失身份的现象,而且会给他们的自由带来限制。关于如何评价自己的同性恋取向这一价值观问题方面,持否定态度者身上这一价值观表现为负罪感和压抑感,持肯定态度者感觉自己生活的很充实。
对于女同性恋的生存状态,主要从对生活的态度方面考察,涉及对婚姻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总体感知。对未婚或已婚的女同性恋来说,婚姻给她们带来了很多压力,绝大多数对婚姻持排斥的态度。在对生活的总体感知方面,由于同性恋者多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生活空间中,研究发现女同性恋经常处于迷茫、紧张、防备状态,生活满意度低,整体幸福感不强。
三、同性恋的治疗
关于同性恋的治疗,不同学者持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同性恋不是病态,不需要治疗,有的把同性恋当作一种病症,异端,需要治疗。虽对同性恋的性质的看法不一,但绝大多数人都强烈希望改变性取向,不同治疗师采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干预,取得很好的效果。
季建林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2例同性恋进行治疗,通过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减轻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等方法使两例患者的同性恋行为均有改变。
王志超采用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共治疗8次,患者自称对异性产生爱意,随访多年,均已结婚生子,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这种方法既可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但是在伦理上存在问题。
马振武等人运用厌恶条件反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3例同性恋,之后随访两年,患者都未再发生同性恋行为、工作良好,家庭幸福、社会适应良好。
雎密太采用综合法,即以领悟法为主,以行为法,以人为中心法和药物法等为辅的综合法于干预大学生人格性同性恋行为。经过2周的干预,患者纠正了同性恋的心理,学习生活等走上了正常轨道,开始对异性感兴趣。但是,这种方法对具有高认知水平、高领悟能力的人有效。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对同性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实证相对较少。以后的研究不仅要丰富其理论,更应该多关注同性恋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同恋者的合法社会地位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