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主张,在很多地方暗合了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做法,对幼儿教育有直接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素质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素质教育论文篇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素质教育》
摘 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旧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主张,在很多地方暗合了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做法,对幼儿教育有直接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22-001
一、在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幼儿教育(即学前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针对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创立了比较全面的中国化的幼儿教育理论,成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在幼儿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尽管陶先生已远去多年,但他对教育提出的多项主张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仍旧给我们以理论上的指引和行动上的指导。
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必须重视幼儿早期教育的理论。如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明确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成效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对国家、对民族的长远意义。
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旧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
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尽管当年陶行知提出的理论具有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但今天如能深入理解和领会其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同样能给幼儿教育以科学的指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回答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2002年版的安徽幼儿教育教材,已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它打破了历来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以传授较抽象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模式,开始强调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在目标的制定上重视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情绪体验。这就是按生活的样子来进行幼儿教育,以适应生活作为目标来教育幼儿。这就要求教师要迅速提升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思维定势,掌握新的教育方法,达到新的教育目标。
什么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在1926年就曾指出“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由此可见,“社会即学校”乃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我们必须把学校与社会更加密切联系起来,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使学校教育的作用不局限在学校之内。
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有两层含义。一在方法上,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就关系说“教学做”是一件事情,不是三件事情。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一个活动,对事情来说是做,对自己来说是学,对别人来说是教。陶行知特别强调“做”,认为“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我们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对幼儿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幼儿年纪小,语言与思维发展水平低,我们不能像对成年人一样主要通过语言作为中介来进行教学,而应主要通过示范来进行教学,老师一边做,一边结合恰当的语言讲解,让幼儿领会;幼儿一边听老师讲,用语言领会,一边学着做,在做中学习。另外幼儿好奇心强,好动好问,也喜欢动手动脑,因而在做中学,非常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
三、近20年来,“素质教育”成了最热门的教育名词,成了教育理论探讨的中心,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尽管到现在,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科学定义,但随着探索和研究,关于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已经清晰。其中对幼儿教育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有两方面。一是基础性,基础性是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没有基础性就没有素质教育。什么叫基础性呢?基础性就是所谓支撑性的品质,指能够活化的、宜于迁移和易于提升的品质,就是儿童将来学习、生活和做人的最基本的素质品质,如学习习惯、交往技能、求知欲、爱心和同情心等。二是内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素质教育,不能理解为在原来教育的基础上一种外在品质的叠加,不是增加知识能力教育以外的东西,不是在学完语、数、外等课程外再加学钢琴绘画书法等。其实素质教育首先关心的不是有“多少”素质,而是有“怎样”的素质。素质教育应该是内在品质的培养,是可以外化为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教育。而这两方面的特点在幼儿教育阶段体现更为明显,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尽管陶行知在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主张,在很多地方暗合了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做法。
所以,根据上述观点,我们的幼儿教育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特点与职责,要坚持它在一个人一生中所起的基础性和内在性的重要作用,要在教育中全面促进儿童的发展,要注重培养对幼儿的将来和一生起重要作用的基本素质,如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观察力,对学习的渴望,对美的追求与感受力,对劳动的爱好,对诚实的坚持,对困难的态度,对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