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_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1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是由美国当代作家塞林格所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十几万字。虽然如此,本书在美国当代的社会和文学界里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是在几年前就听过这本书,印象中是一个国内很有名的公众人物谈起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所以这本书在我手机阅读里存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都没有时间去翻阅它。这次去图书馆原本也没有打算说要看这本书的,但却很巧的看到这本不是很厚的书,于是就借回来看了。总体来说,这本书没有令我失望,很值得仔细的品尝作者从作品中所带来的思想。
简单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本书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由主人公自己所述说的一段回忆。故事的时间跨度不是很长,甚至可以说是很短,因为整个故事只发生在几天的时间里。根据书中的描述,讲的是一个年纪在16岁的年轻人,由于不满学校的制度和里面虚伪的人性,而屡次被学校开除。而整个故事就是记录了在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之后,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从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和舍友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再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而不想回家。在纽约的一天两夜里经历了酒巴的喧嚣,逛夜总会,抽烟喝酒。召了妓女却没有真的做坏事,最后又被勒索。之后再打电话和前女友约会,却胡言乱语得罪女友。接着回到家里和年纪小又很有智慧的妹妹聊了一宿,又到敬爱的老师家里借宿,却没想到老师可能是同性恋。主人公的梦想是到一个没人住的地方,盖一间小屋,过自由的生活。他本想付之行动,却因着妹妹的劝阻而没有实行。
整个故事没有特别有悬念或者说情节刺激的地方,但对于人物的描写和刻划却非常的深刻,其中所隐含的道理也引人深思。小说中所带给人对自由的向往和执着,对旧制度和人性弱点的批判,年轻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的挣扎,都会引起读者的反思。主人公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在悬崖边玩的一群孩子,同样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类似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的梦想。书中虽然经常出现粗俗的言语和激进反判的思想,但其中所刻划的人物心理却又都是很深刻的人性最深沉的东西,相信这一本书读一遍是不够,值得细细的品味其中的意味。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2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个性。这与我身边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从书中我也体会到了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不是强制,也就是大人们常说的“读书只有自己要了才读的好,靠别人逼是没有用的”。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这次的语文月考中,有一道类似主题的题目,就是让我们体会只是不可能永远是老师灌输给你的;而一个月左右前,在某个语文的讲座上,我也曾看到过内容类似的文章,其中很明确的给出了一个精辟的结论——教是为了不教。仔细想想一点也没错,我们现在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
理想是人生的路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其中谢幕时的一番话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转—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祝我整天的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里得守望者。”这番话我们仔细揣摩了一下,会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 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非强制。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或者允许孩子们进入麦田,却有很多的规定。这样孩子们兴趣达不到极限,也不会有自由精神,更不会有创新精神,甚至会觉得恐喝。
第二、 教育的成功的智慧在于找到支点,起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守望者并不是一名游戏的旁观者,而是敏感地发现了游戏中的关键点——悬崖,守候于此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不正是我们所谓的抓住契机吗?智者与方法变是无形的支点。
“守望”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为了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麦田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3
《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的是一个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美国青少年,在连续四次遭到学校开除的情况下,只身来到美国最繁华的城市纽约城。在纽约城他游荡了一天两夜,期间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最丑陋的一面。现实让他深深失望,于是他想逃避,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专门看住那些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让他们到悬崖边来。
那么霍尔顿•考尔菲德究竟在纽约城看到了些什么呢?全部都是一些“假模假样”的伪君子;那么脏的出租汽车;稀里糊涂叫来妓女,还被人家勒索;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最后连他最敬佩的一位老师,被他发现可能也是一个同性恋者。现实终于把他压垮,于是,他想离开,他想逃避,到美国西部去,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建一个小屋。从此,做一个又聋又哑、远离现实的人。
然而,当他真的想离开,妹妹菲宓也想跟着一起离开,不去上学,和哥哥一起逃离现实生活。这是霍尔顿所不愿看到的,在亲情的感召下,我——霍尔顿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含泪接受这个龌龊、肮脏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