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重要思想和战略布局体会

2016-11-11

伟大事业需要理论引领,新的征程呼唤新的共识。近日,随着人民日报重磅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以来,“四个全面”备受关注,成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热议的话题。

何谓“四个全面”?“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也是我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市幸福梦的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从习近平总书记履新第一个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重大活动;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四次重大会议,即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直到去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时将“四个全面”第一次公之于众。可见,这一战略布局,运筹帷幄,“集其大成”,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理论境界不断深化,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总纲。

其意义在于,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践行“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蕴含的价值观

与中国梦的价值阐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物质基础

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实由来已久,而如今,其价值路径、方向选择等,正变得更加明朗与清晰。众所周知,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要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艺术产业等,就离不开物质的基础支撑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实现与营造中国梦的物质基础,其现实价值不容忽视。正如专家所言,“从民众的角度来讲,小康社会是中国梦,能够让更多底层的人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

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助力

全面深化改革,便要求各地敢干事。改革的推进,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为此,各地应该有突进的决心与勇气,不要怕攻克难关,也不要怕涉险滩。当然,除了敢干事,还要会干事,毕竟,深化改革是一门技术活儿,靠蛮干是行不通的。除了会干,还要干成事,对全面深化改革而言,其干成了一些事,其现实价值才会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一个常识必须被重申:那就是这是一场持久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行动指南

法学家拉德布鲁赫说:“法律秩序关注的是,人类不必像哨兵那样两眼不停地四处巡视,而是要能使他们经常无忧无虑地仰望星空和放眼繁茂的草木。”这样的描述足以见证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最起码的法理底线。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个良性的社会秩序才更加可期。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障

可以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亦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领导都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此来说,从严治党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呵护党的领导带头作用。党的作用,便如同领头雁的作用,其现实价值毋庸置疑。正所谓“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治党”历来是党始终坚持的一大优良传统,只有继续坚持,其领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

一脉相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

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美好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的概念,到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的标准逐渐由单向度扩展为多向度。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为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不仅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而且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总书记这一系列论断,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庄重承诺的最好诠释,充分体现了不分地域、不分领域、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哈尔滨,只有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才能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铺平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是我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党最鲜明的旗帜。回顾1978年以来的改革历程,我们今天的成就,无不源自迎难而上、锐意攻坚所形成的“改革红利”。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更是决定哈尔滨振兴发展的关键一招。回顾我市的发展历程,哈尔滨人都知道,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然而,从改革开放以后,却总是“醒的早、起的迟”,慢半拍、差一步,没有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改革开放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韧;“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气魄,抢抓机遇、善抓机遇、用好机遇,使哈尔滨在新一轮东北地区振兴中赢得主动、创新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民族复兴的制度支撑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理政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应该说,我市的法治建设已经进入良性轨道。去年,在全国有立法权城市中率先取消了市级自设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刑事案件万人发案率连续三年保持省会城市最低。但是,法治建设仍待加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追根溯源都可以在法治建设不到位上找到原因。对此,必须全力推进法治哈尔滨建设,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依法治市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哈尔滨真正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法治城市。

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民族复兴的核心保证

解决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国家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言出法随。十八大后,从“八项规定”出台,到践行“三严三实”;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到反腐倡廉推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打虎拍蝇、遏制腐败”……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政治新生态,使8600多万党员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我们这个来自人民的政党,在百战艰难中提炼的政治路线,在执政65年后也再一次获得了传承和光大。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把好关”,作风上“铆足力”,常修务实为民之德,常省为人为政之过,常警物欲贪欲之祸,始终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仁之事不做、不洁之地不去、不正之风不沾,就一定能够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守得住底线,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实绩夯实执政之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圆中国梦,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四个全面相关文章: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心得体会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心得

3.环境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心得体会

4.学习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心得体会

5.学习习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心得体会

6.学习贯彻两会精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心得体会

7.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重要思想和战略布局体会

8.推进四个全面论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