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万能高中语文说课稿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以下是小编为准备教师招聘面试的试讲万能稿:故都的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故都的秋》,本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对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习惯起着指引性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8月创作于北平的一篇散文。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态”的描绘中,寄寓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郁达夫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知识分子,且不说他的人生经历与命运多舛的旧式文人有多少相似之处,就精神气质而言,他也是深得传统文人的遗传。他不远千里,从青岛赶往北平,只为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其状物写景之细腻,可以与古典山水游记相媲美。《故都的秋》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版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用八个字概括:名士风流,悲秋情结。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分析五幅秋景图中的物象特点,说明与“秋味”的关系。
2.揣摩作者在秋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3.把握寓情于景的写法。
散文属抒情文学,重在表情言志,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大部分学生通过高一年级的一些散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作品)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诸如的“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一些特点,但散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秋景图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并能准确应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六、突破重、难点的途径及方法
为完成教学任务,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层次,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赏析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贯穿“阅读和欣赏——鉴赏与评价——综合与运用”这一教学思路。
1、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课前印发相关资料)
(2)强化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特级教师韩军倡导的“人性、真实、自由、多元”的“新语文教育”的“三原则”中之一提到“吟诵与讨究相结合”原则,督促学生在吟诵的时候,亲身地体会,将内容与理法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3)重点分析一些语段。紧紧扣住“言语”,进行“讨究”、“鉴赏”、“体悟”。通过字、词句、段的斟酌、推敲、鉴赏,回归语文教育的“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
2、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及学法设计:
(1)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理清思路,把握整体内容,讨论课文有关段落和难点。
教师活动及教法设计:
(1)布置学生预习相关材料。
(2)指导学生朗读、分析、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和感情。
(3)结合作家作品等写作背景,点拨学生解决疑难。
(4)出示思考题调动学生思维。
(5)展示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