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创业故事
周鸿祎,1970年10月生于湖北黄冈,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奇酷CEO和知名天使投资人。今天小编整理了周鸿祎的创业故事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创业人物简介
周鸿祎,1970年10月4日生于湖北黄冈,360公司董事长、知名天使投资人。1992年,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始,就职于方正集团。2004年3月,就任雅虎中国总裁。2006年8月,投资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出任奇虎360董事长。2011年3月30日,带领奇虎360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14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对腾讯诉奇虎360不正当竞争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奇虎360的上诉,维持广东高院的一审法院判决,奇虎360赔偿腾讯500万元经济损失。2015年2月11日,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名单揭晓,周鸿祎荣获“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2015年3月,百度公司以名誉权被侵犯为由,将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周鸿祎诉至法院,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500万元。2016年1月15日,周鸿祎当选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第三届理事长。2016年3月,以300万元版税收入在第十届作家榜全新子榜单“企业家作家榜”上,排第8。
周鸿祎创业故事
37岁的周鸿祎是中国IT 业最复杂、最有趣、最另类的人物之一。
此人从学生时代开始折腾,工作后以软件高手身份离开方正创业;3721 网站获得成功,继而托身雅虎任中国区总裁,离职后拥资约五千万美元;从事风险投资不久,“变色龙”又回到起点,投资、创业两不误。
周鸿祎与中国互联网若干重大事件同在。他打造了最早盈利的搜索引擎;为了生存,不惜与权威机构翻脸;他是员工眼中的冷血老板,投资家的宠儿、业界最活跃的合作者之一;曾愤然回击“泼脏水”,也曾反躬自省,发起打击流氓软件的运动,并同旁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马云系”肉搏……
仗剑天下,毁誉由之。这个“喜欢做令狐冲”的家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一心创业:
遇“贵人”闯过难关
“最可怕的是事业突然死亡。3721曾经走在生死线上,那种感觉比死亡还恐怖。”
周鸿祎出生于1970年10月,籍贯湖北。由于同是测绘工程技术人员的父母迁居河南,他在那里生活到高中毕业,中学生时,周就呈现出“牛人”迹象,多次在全国物理、数学竞赛中获奖。由于父母工作的便利,周很早开始接触计算机。“不懂什么编程,就是觉得好玩。”
1992年周被保送西安交大读研究生。读研期间“不务正业”,编过游戏软件、杀毒产品。为了卖自己的产品还开过两家小公司,招聘人手准备在全国“自建渠道”,以失败而告终。
“创业受挫让我明白自己欠缺的东西很多。我决定先进大公司,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
1995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周鸿祎加入方正集团,从程序员做起,由项目主管到部门经理、事业部总经理,最后做到方正研发中心副主任。并在这家公司找到了“另一半”。
1997年10月,周组织开发成功中国第一款自主版权的互联网软件———方正飞扬电子邮件。由于互联网不属于方正的主营业务,他再度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1998年10月,周鸿祎成立国风因特软件公司,技术团队来自方正。公司网站就叫3721,“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新公司起步于五个人。周和同事找了套便宜房子,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自己做饭,像美国的车库阶段。
几十万元很快烧完。此时周刚推出“中文网址”(网络实名前身),不知怎么能挣到钱。回忆往昔,周感慨:“最可怕的是事业突然死亡。3721曾经走在生死线上,那种感觉比死亡还恐怖。”
1999年7月,周遇到了“贵人”:结识的IDG高级合伙人王功权给他投了25万美元。有了钱,周的路子渐渐宽广起来。1999年10月《IT经理世界》的封面报道写道:“周鸿祎和他的3721网站从互联网创业新生代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中国互联网经济备受关注的一个。”2000年初,3721进行第二轮融资,获得三家风险投资的二百多万美元。
以牙还牙:
与CNNIC翻脸死磕
爱恨情仇还没有结束。2003年非典时期,他戴着口罩做巡展,到了一地拉开口罩就骂对手是“非法机构”,结果不咸不淡地吃了场官司。
“周鸿祎够狠、够义气、够聪明、够有钱,他是我所见过的网络界最有个性的人物。”IT写作社区创办人刘韧对他如此评价。
周鸿祎的“狼性”体现在敢与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撕破脸”。在网络业,这个机构带有官方色彩。
3721网络实名是从中文网址发展起来的收费服务,与CNNIC 想做的业务存在交集。2001年7月,双方谈判破裂。CNNIC联手微软发布竞争性的“通用网址”,随后表示网络实名业务“法理”上有问题,应该由官方机构来做。
作为一个钱袋被人相中的小企业主,周鸿祎没有了退路。他发布《严正声明》,一遍遍向媒体陈述自己生存的合法性,讲到“上当经过”甚至因愤怒而哽咽。虽然这场口水战打得大家后来都捂住了耳朵,但企业传播自身观点的效果还是达到了。
尽管让人觉得“小气”,而且没有给官方留足面子,周鸿祎通过申诉保全了自己的企业。尽管3721、CNNIC 都想取缔对方,信息产业部召开听证会后息事宁人,无为而治。周鸿祎没被吓住,也没被“捂死”,得以坚持下去,继续寻找全面盈利的机会。
爱恨情仇还没有结束。2003年非典时期,他戴着口罩做巡展,到了一地拉开口罩就骂对手是“非法机构”,结果不咸不淡地吃了场官司。
周鸿祎记性不错,他不推崇“恕道”。“商业上还是合作为上,这是一个原则;但当时CNNIC 不是交保护费就能解决的,它要把我的生意变成他的,这就是原则问题。”若干年后他对大家强调,“原则面前没办法让步”。
胼手胝足:
变身“办公室暴君”
周有个能喷水的遥控坦克,数次袭击过推门进来、忐忑不安的员工。后来有人说这是“办公室暴君”,他就把坦克藏起来了。
“坚忍不拔最重要,不服输的性格对我最有帮助。你看中国互联网这些公司,坚持下来的结局都不错。”周鸿祎如是说,“我所见过的成功创业者个性都非常强烈。‘偏执狂生存’,猥琐的人很难有领导力。”
周曾经说过:竞争对手是自己的磨刀石。其实对员工来说,他亦如是。
周鸿祎绝对控股企业,以工作狂的姿态施行高压统治。他成天把网络实名摆弄来摆弄去,总能找到新的功能、合作者和目标,然后凶猛地推行,要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紧张感包围着创业者。周鸿祎随时监控各部门流程,不辞劳苦。他不喜欢上班时间开会,因为他觉得那样耽误工作,是“集体偷懒”,于是大家经常折腾到半夜;他妹妹曾负责客服,会上常被轰炸,给训得眼圈红红。
“早期融资规模太小。没有钱的话你不能承担错误,可能一个错误就会让企业整个翻了,对不对?企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一直在为生存而担忧。”时过境迁,周反省当年的管理:“当时的心态也不是特别好,因为生存压力大,对团队、员工和自己的压力都比较大。”
周鸿祎是个不断自省的人。他被大家称为“口水大王”不光是因为直言不讳,很多问题都自问自答了多遍。早期产品白皮书的每句话都经反复朗诵、推敲审定,就像把课本抄上一百遍的小学生。
在员工看来,除了工作上苛刻以外,这家伙机敏、幽默,不难相处。周有个能喷水的遥控坦克,数次袭击过推门进来、忐忑不安的员工。后来有人说这是“办公室暴君”,他就把坦克藏起来了。
直到2003年8月,周鸿祎请来曾任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副局长的齐向东做总经理,才算找到了合意的搭档。经历雅虎中国时期至今,现任奇虎总裁的齐向东与周仍是琴瑟和谐。
洗心革面:
土鳖难变海龟
周鸿祎转身当了雅虎中国总裁,从创业者变成了外企经理人。为了团结雅虎中国的老人们,他拍桌子、骂娘,喝高了还摔坏了门牙。
熬过了互联网低潮,自建销售渠道是3721走向盈利的突破口。周鸿祎的买卖越做越大。到了2003年底,他把年收入近两亿元人民币的3721 标价1.2亿美元卖给雅虎。接下来又收编了雅虎中国。由此时算起,这只“土鳖”深入敌后,当了两年的“海龟”。
雅虎中国顶着互联网巨头的大帽子,当时在中国基本没有影响力,一段时间连老板的位子都空缺,“水土不服”之严重在外企中也是罕见的。雅虎看中周的团队和现成的营收,预示了这是一场急功近利的收购。
周鸿祎转身当了雅虎中国总裁,从创业者变成了外企经理人。为了团结雅虎中国的老人们,他拍桌子、骂娘,喝高了还摔坏了门牙。但周并非多愁善感的人。“离开的人是因为不适应变化,”他简单地总结。面对媒体,周开始谨言慎行,按照外企的套路办事。
2004年,周鸿祎实现了雅虎中国历史上首次盈利。现金收入超过4000万美元,毛利接近1000万美元,同时把一搜和1G 邮箱做起来了。
虽如此,他还是无法改变一切。雅虎中国全部业务就靠3721 挣的钱养活;考核指标全部是利润,周做得越多就越削弱利润,非常矛盾。到2005年,百度上市、Google进入,门户压力日增……仗是打不下去了。2005年8月,周鸿祎宣布辞去雅虎中国总裁,在两年协议期未满时离开,随后成为IDG VC合伙人。外界估算周鸿祎得到3721 最终卖价的六成———超过五千万美元。
与此同时,雅虎掏出10亿美元,其中阿里巴巴业务与雅虎中国合并。马云称该事件为“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按照正常的理解,套现3.6亿美元的软银是交易的大赢家。
绝地反击:
别朝我身上泼脏水
“你看过《兄弟连》么?我就是伞兵,我被包围了。我带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团队,被困住了,要弹药没弹药、要人力没人力。”
恩怨是江湖上难解的结。
2005年的秋天是段沉郁的日子。离职雅虎中国总裁,很容易被理解成自“职场高峰”滑落。周鸿祎回到了起点。一些人奇怪他“没把碗里的肉吃完”;也有人判断他将被边缘化,成为可以随时“踩一脚”的出局者。
对于种种猜测,周起初并不想解释。大家约访时,周表示“雅虎的事情我不愿意谈”。
树欲静而风不止,周鸿祎不愿意谈的自有人愿意谈:周取得的盈利被称为“野路子”、“途径令人失望”、“没有未来”;在员工大会上,周上台致辞,希望马云为首的公司新高管善待老员工,这也被拎出来,作为其“野性”、“出轨的表现”……信息来源则是“阿里巴巴的一位高层”。
旁敲侧击、“泼脏水”激怒了周鸿祎。
“你看过《兄弟连》么?我就是伞兵,我被包围了。我带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团队,被困住了,要弹药没弹药、要人力没人力。”周鸿祎愤然表示,“我就跟以前的微软中国总经理一样的结局。你谈什么战略?就是每个季度完成你的收入。”
“当初在雅虎拼命做,就是为了给中国互联网做些事情。当我意识到这种可能不存在,就决定退出。”他淡淡地说:“头衔不重要,最后大家记住的是你做了什么事。江湖混久了,活着就是硬道理。活着就有机会。”
对于雅虎而言,“杨致远在中国是赌徒心态”的评价显得“脑后有反骨”;但在了解周鸿祎性格的人看来,这家伙如果安于当经理人、搞办公室政治、面对恶意攻击“沉默是金”……那才是咄咄怪事。
另一方面,周的澄清并非纯粹出于“不胜其忿”。
离开雅虎中国使他正式解脱束缚、获得了自由。掌握着不大不小的资金,带着追随他的“兄弟连”,周正准备在新的起点掀起一番风浪。这时候对准他的尾巴一脚踩下去,于公于私周鸿祎都无法忍气吞声。
反躬自省:
消灭流氓软件
其实周鸿祎、马云的个性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双方还是义无反顾打了起来。阿里巴巴集团的声明用了三个“永远”、四个“所有”来表达情感,令观者瞠目结舌。
从投资奇虎来看,周不算刻薄寡恩之人。
周鸿祎出任奇虎董事长是在2006年3月。这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一班干部则追随周多年。在搜索领域,奇虎一出生就会走路。周鸿祎曾经表示:“过去的员工彼此合作过、比较了解。我肯定会帮他们。但我只是教练,公司能不能做好,还要靠他们自己。”
当年出手3721、失去上市机会,企业中高层难免利益受损。如今兄弟们“啥也别说了”,机会在自己手里。奇虎就像“2.0版3721”,股权结构更加均衡。奇虎于2006年3月获得了红杉资本、鼎晖、IDG、Ma-trix以及周鸿祎联合投资的两千万美元,八个月内完成两轮融资,注入三笔资金。
对于“反水”旧部,周坚决不留情面。有人拿了250万奖金还反咬一口,周当着媒体的面提请他“讲清楚”。
随着“兄弟连”招兵买马,扩充成了“独立团”,生性好斗的周鸿祎杀了个回马枪。
这一枪打的是“流氓软件”。2006年7月,奇虎推出“360安全卫士”,亮出了把流氓软件一锅端的“灭绝大法”。直打得鸡飞狗跳,圈内外为之震动。
在最短时间内,“两只中国虎”掐上了架。由于雅虎中国软件名列“清理对象”榜首,战争迅速升温。其实周鸿祎、马云的个性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双方还是义无反顾打了起来。阿里巴巴集团的声明用了三个“永远”、四个“所有”来表达情感,令观者瞠目结舌。
发动清除流氓软件运动是“义举”,对周本人也意义重大。
早在2001年初,周首创“插件安装”,成为中文IE 插件的先行者。由于锁定了庞大的用户群,3721的做法被广为效仿:门户掀起了插件第二波高潮,纷至沓来的还有百度搜霸、易趣、淘宝、中搜……
插件是“双刃剑”,最终发展到搞乱浏览器、陷于缠斗,令用户头痛不已;企业被“潜规则”卷入欲罢不能的恶性循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顶着“流氓软件之父”的帽子,周自然不好受。如今亲手刺破这只“大痦子”、摧毁潜规则,他清算了中国网络业一段历史,也实现了创业以来最彻底的转身。
一心二用:
布局点面结合
“事实证明了,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美国公司统统都不行,必须是本土公司才行。”
如今的周鸿祎同时在做创业、投资两件事。“我一直做的是天使投资的事:看早期项目、做判断。”他宣布。“我现在是天使投资人。”
“天使投资”指帮助企业迅速启动的第一批投资人。回报率可能比较高,但金额不大,一般不谋求控制。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初始阶段。IDG就曾孵化过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
可是,奇虎公司摆在那里,周不可能不管;做创投也许只是非常时期打掩护的幌子?再者,天使投资如同撒胡椒面,虽然花钱少,也是有压力的。要是个“浪投手”,像火箭队外线那样经常来个十投不中,岂不成了“献爱心、送温暖”?
2007年1月Google与迅雷宣布战略合作,从侧面验证了周鸿祎作为天使投资人的眼光。如今团队成熟的奇虎是“点”,启动中的迅雷们是“面”。点面结合,周鸿祎对布局搜索引擎可谓不离不弃,心向往之。
“2001年百度坚定走Google之路,而我当时的精力放在建渠道、卖产品上,没有放开胆子去招人、投入,”周反思决策失误:“虽然当时收入是百度数倍,但在网页搜索这块落后于它。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是非常大的遗憾”。
再战江湖,奇虎希望把搜索跟社区互动起来,这是百度、Google未建立优势的“蓝海”。周请来原和讯网总编刘峻,一心深耕细分市场。
虽然还在创业,周鸿祎的心态已与十年前大不相同。“我不那么急躁了。过去经常感觉‘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实际上从投资角度来看,满眼都是机会,好企业不会被投完的”。为了放松,他有时看看DVD,打打网球。
1999年《IT经理世界》写他:“‘自己的理解’意味着对互联网精神的把握。‘自己的方式’意味着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世事如白云苍狗,周鸿祎不改初衷。
“事实证明了,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美国公司统统都不行,必须是本土公司才行。”周鸿祎宣称:“中国的互联网江湖老大是‘各领风骚三百天’。新生代有更多的创造力。我要到草根、创业公司中间去,发掘互联网未来的新锐力量。”
周鸿祎告诉创业者的话
创业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
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大幅提高,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就纷纷选择了创业之路,但实际上,他们似乎并不知道创业究竟是怎么回事。周鸿祎认为,创业并不简单地只是自己开公司,而是应该把想法变成一个产品,并且让更多人去使用。
很多年轻人在创业时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激情,但最终能成功创业的概率却非常低。对此,周鸿祎表示:“创业永远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并且它的成功率不会因为激情的增多而提高。每一个成功的公司背后一定躺了100家不成功的公司,而且这些不成功的公司创始人却和你一样勤奋、聪明、刻苦。”
而面对如此小概率的事情,周鸿祎却并没有反对年轻人创业,而是建议调整对创业的态度。他说:“创业时内心要有个创业的梦想,并且不断地学习创业,要希望自己做出来的产品不是为了五斗米折腰,而是对别人有价值。”
创业前要做好准备
很多抱有创业梦的年轻人对于自己创业方向很迷茫,周鸿祎用自己的创业经历将这一方向总结为:缺什么,补什么。他表示,自己在读研期间曾创办了两家公司,虽然做出了成功的产品,但在管理上却有诸多问题。所以他选择加入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去学习其运作模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此外,周鸿祎还认为,如果要学习创业,可以从加入创业公司开始。他建议:“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毕业就梦想着去一个国企或大的外企,因为有保障。但事实上,如果去了相对较大的企业,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学会创业。”
虽然加入创业公司要肩负很大风险,但获得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周鸿祎表示,只有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创业到衰败,在下次创业时,就可以避开很多险滩和暗礁。所以,在想要创业前,先去创业公司学习创业,并且承担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样才能给自己未来的成长累积经验。
创业者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在现场,周鸿祎也用自己的创业经历分享了给年轻人创业必备的三个要素:首先,创新是几乎所有创业者都要考虑的问题。周鸿祎认为,不要去做一些别人已经做成功的事情,而是要Think Different。同时,应该多发现用户的刚性需求,也就是用户在用已有产品的过程中不方便、不舒服的地方,从这些需求中做出差异化和创新。
其次,周鸿祎提出了两个改变:一是用户习惯的改变;二是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用户习惯的改变就是将用户的体验变得更容易、更简单。而商业模式的改变,周鸿祎总结为“人家收费,我免费。人家很贵,我很便宜”的差异化模式。比如,微博就是通过140字的发布限制改变了商业模式也改变了用户体验,最终获得成功。
最后,周鸿祎也用自身经历鼓励所有创业者:不要恐惧失败,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爬起来。周鸿祎说自己曾经也是个失败者,但如果能从每次失败中汲取教训,才可能真正地坚持创业。他还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不再鄙视失败,也不嘲笑失败,能够宽容失败者,也能够宽容自己。
选择创业者的3个标准
对于我来说,天使投资是相对随意的事情,并没有整体的战略布局,也没有要做一个企业帝国那么宏伟的想法,觉得哪些项目有意思就投了。在做天使投资时,我对创业者有三个选择标准:
第一,首先创业者得承认自己还不是很牛。
如果你已经是中国最棒的人了,那早就成功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而且所处的行业一直在变化。所以要考察他有没有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能不能听得进批评的话,能不能面对自己犯的错误,能不能修正自己。如果特别固执,特别自负,自以为是,就算因为运气取得一些成绩,但最终做不大。
第二,要看创业者有没有开放的胸怀,是否善于跟别人合作。
合作精神非常重要,一个人很难成事,需要建立团队,跟天使投资人也是一种合作,将来跟大量员工能不能合得来。一个人如果做事特别独,我觉得未来也很难做大。比如有些创业者找到我希望来帮他,当然我不可能白帮你,毕竟不是做慈善,我们应该有共同的利益,你要跟我分享公司的股份,我可能才全力来帮。但是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公司很值钱,不愿意跟别人分享。其实对于我来说,我并不在乎这点利益,但就会放弃这种缺少开放精神的创业者,因为担心将来如果需要出让股份去寻找人才时,他可能也不舍得。
第三,创业者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有韧性。
创业开始到获得成功,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期间创业者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需要创业者付出比较艰苦的努力,还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有韧性。
而对于天使投资项目的估值,其实这里面没有秘密,没有什么估值方法,都是拍脑袋,找心理平衡点。一般问创业者需要多少钱,是100万还是200万,至于究竟占多少股份,也就是经过讨价还价,大家心理平衡就行了。因为早期项目都只有一个点子,没有收入没有利润,也没有成规模的用户数,在这个阶段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鸿祎相关文章:
1.周鸿祎的励志故事
2.周鸿祎创业故事
3.周鸿祎的演讲
4.成功人士周鸿祎
5.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