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概要介绍人类的全部知识或某一类学习知识的工具书往往按照辞典形式编排(以条目为基本单元),收集各知识领域的名词、熟语、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但不收录词语,故不同于语文辞典。想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下面让小编告诉你,请认真浏览哦哦。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永乐大典》作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书,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我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典籍概述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 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
《永乐大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即使是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亿6千万字,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体例介绍这是一册完整的《永乐大典》,它高50.3厘米,宽30厘米,用明代营造尺来量,应该是高一尺五寸六分,宽九寸三分。开本宏大,很有皇家的威仪和气魄。每册《大典》约有50叶(页)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册的,也有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的。书叶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翻开书发出淡淡书香,十分讲究和美观。
永乐大典的书衣
古籍的书衣就是现代书籍的封面,因为像人穿的衣服一样包裹在书的外面,就有了“书衣”这个形象的称呼。
《永乐大典》的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这种很像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叫做“包背装”,是元朝和明朝前期书籍装帧普遍采用的方式。包背装书籍应该是立着插在书架上,不像后来的线装书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一万多册开本宏阔的《永乐大典》摆在架上,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真可以说是煌煌巨制了。
书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框内题“永乐大典”四字,字下方还有双行小字,说明这册书的卷数。书衣正面的右上方还黏有一个框,里面用墨笔题写这一册所属的韵目,又低一字注明这一册是该韵目的第几册。如果手里有一部当时通用的《洪武正韵》的话,按图索骥,,就能十分方便地从一万多册《大典》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翻开《永乐大典》
翻开《永乐大典》书衣,就是卷端,也就是正文的第一叶(页)。可以看到,整部《大典》都是用朱、墨笔写成的。朱笔主要用来绘制边栏界行,书写引用书籍的著者和书名;墨笔用来书写题名、卷数、韵目、书籍正文并绘制图画;圈点则是用内空外圆的芦、竹、骨或玉制笔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的。整体看起来端庄美观,朱墨灿然。
《永乐大典》的编排
一部《大英百科全书》,它的辞条是用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来编排的,那么在中国古代,如何把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组织成一个整体,让人很快能检索到要找的内容呢?《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采用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幅《永乐大典》图版中,卷端第一行下方“四霁”就是韵目的顺序和名称,第二行的“寄”字就是属于霁韵的一个韵字。别看只有三个字,作用可是很大的呢!
《永乐大典》的内容和组织我们现在的专家学者要编纂一部百科全书,往往要先确定条目,再根据大量的资料逐条撰写。像《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都是这样。《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也要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不过他们并不撰写什么文字,而是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一段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还要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这种做法,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
《永乐大典》记载内容通行的规则是用一行的大字墨书辞目,用双行小字朱笔记载作者和书名,墨笔记载书中的篇名和内容,就像这幅图版看到的样子。韵字下面也有文章:《永乐大典》裁选的典籍或文章一般都列在辞目下面。但根据具体情况,有些也列在标目字的下面。比如图版中的标目字“昭”的下面,就把《左传》中关于鲁昭公一节的记载全部列在下面,而且一列就是好几卷。
古音古字汇于书中:《永乐大典》在检索字的下面首先要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的出处、训释,还要标明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和异体字。内容十分丰富。你看这个标目字“冀”字下面就列举了“冀”各式各样的写法,真像书法字典一样。
《永乐大典》的责任制度
翻到《永乐大典》的最后一叶(页),能够看到空白页上的几行细密小字,这是历代官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格式,记载抄写者、圈点者和校验者的职名。这种做法,我们从现存最早的唐人写经上也能见到。永乐年间清抄《永乐大典》时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早进晚出,不允许雇人代写。官府每天供应砚台、水罐、笔墨、饭食,冬天还供应木炭等。某页如有抄写差错,发纸另写,不论抄多少遍,只算一页。消极怠工者,按罪论处。嘉靖间重录《大典》,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每人每天抄三页。传到今天的《永乐大典》,一点涂改、挖补、添加的痕迹都没有,说明了当时责任制度的严格。在这一幅《永乐大典》最后一叶的图版上,我们看到总校官、分校官、缮写者和圈点者的姓名,职责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