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规范教案怎么写
幼儿园规范教案怎么写?老师们知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规范教案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规范教案篇一
水果叠藏乐
【教材简介】
《水果叠藏乐》是结合小班主题活动《果儿香》自主创新设计的一节数学活动。活动内容是以幼儿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联系已有经验分析寻找两次难易不同的叠藏水果为贯穿,有机融合对大小、数量、颜色的认识。
【设计意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观察是思维的前提。本节活动我们将数学思维活动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果儿香》有机融合,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观察方法的特点,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课件、轻松有趣的游戏、丰富简便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观察思维的方法以及数学方面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幼儿能运用整体观察、局部至整体的细致观察方法,结合已有经验的分析从叠藏在一起的水果图像中寻找水果。
2、感知物体的大小、颜色和数量。
3、巩固对水果特征的认识。
4、培养幼儿独立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
A、课件1:整体水果叠藏在一起的课件2个。
B、课件2:局部水果叠藏在一起的课件1个。
2、学具:
A、幼儿人手一份整体水果叠藏在一起的大操作卡(下有插入袋)和相应的水果卡片。
B、幼儿人手一份局部水果叠藏在一起的大操作卡(下有插入袋)和相应的水果卡片。
3、幼儿已积累了有关水果的经验。
4、学过的歌表演《水果宝宝》音乐。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你喜欢吃水果吗?
幼:喜欢!
师: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
幼1:我喜欢吃西瓜……
幼2:我喜欢吃桔子……
幼3:我喜欢吃哈密瓜……
(在幼儿表述时,教师可适当地问一问个别幼儿喜欢这种水果的理由。)
师小结:哦!看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水果有营养又好吃,所以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吃。
评析:直接从小朋友讲述喜欢吃的水果导入,符合幼儿的认知需要和已有经验,能调动孩子们讲述的愿望和积极性,使活动自然导入到下一环。
找一找整体叠藏的水果
(1)共同找出叠藏中的水果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例门看!(出示叠藏在一起的水果课件。)
老师喜欢吃的水果都叠藏在一起呢!(师做叠藏的手势和身体示范,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叠藏”的含义。)仔细看一看,是什么水果呢?(幼儿观察。)
幼1:是香蕉。
师:香蕉在哪里?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用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幼儿指出后,师一点课件香蕉,香蕉就跑到下面的袋子里。)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还有什么水果藏在里面?
幼2:还有西瓜!
师:你们同意吗?
幼:同意……(师一点课件西瓜,西瓜就跑到下面的袋子里。)
幼3:还有菠萝……(师一点课件菠萝,菠萝就跑到下面的袋子里。)
师:小朋友!你们的小眼睛很亮!将老师叠藏在一起的、喜欢吃的水果都找出来了!最大的水果是什么?
幼儿:西瓜。
师:哦!那我把大标记送给它。(师一点课件,大标记就跑到西瓜的旁边。)这里的水果有什么颜色?
幼儿:绿的、黄的……
(2)独立寻找叠藏中的水果
A:幼儿独立操作
师:小朋友!我们班的王老师也有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呢!就藏在小朋友面前的卡片上,请你把它翻开来。(幼儿翻开)哎呀!这些水果也叠藏在一起,请你们仔细观察哦!看出来后从小碟子里将水果拿出来,插在下面的透明袋子里。看谁能发现王老师喜欢的水果?
(幼儿观察、寻找叠藏中的水果,并把它们分别插入透明袋中。)
B:组织幼儿交流(运用课件)
师:你们找出王老师喜欢吃的水果了吗?是什么?
幼:有苹果、葡萄、桔子、樱桃。(幼儿说时,老师运用课件,在得到孩子们的一致同意下点出相应的水果放到袋子里。)
师:看一看你都找对了吗?(引导幼儿检查并指导不太准确的幼儿。)
师:王老师喜欢吃的水果有几种?(4种。引导幼儿从左到右点数验证。)
师:葡萄是什么颜色的?(紫色)樱桃是什么颜色?(红色)哪种水果最小?
幼:樱桃。
师:樱桃最小,我们把什么标记送给它?(小标记。师一点课件,小标记就跑到樱桃的旁边。)
解析:了解老师的爱好可是孩子们很高兴的事,于是我让幼儿寻找王老师喜欢吃的水果,不仅激发了幼儿内在的求知欲望,而且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幼儿观察的专注力,巩固了观察方法的运用。
2、找一找局器叠藏的水果
A:幼儿独立操作。
师:水果宝宝还有一件更难的事想考考小朋友呢!它们说:我们把自己分成了一半,然后叠藏在一起,你们还能找出我们来吗?(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这些叠藏在一起的水果宝宝和刚才可不一样,都是分开来的一半,然后叠藏在一起的。你们能找出来吗?
幼儿:能。
师: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请小朋友翻到第二页操作卡,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然后把水果也插入到下面的透明袋子中好吗?
(幼儿独立操作。)
B:组织幼儿交流(运用课件)
师:你们找出来了吗?
幼1:是苹果。
幼2:是桃子。
幼3:还有草莓、梨子。(幼儿说时,老师运用课件,在得到孩子们的一致同意下点出相应的水果放到袋子里。)
师:你们的小眼睛真亮!看一看你全找对了吗?(引导幼儿检查并指导找得不太准确的幼儿。)
师:刚才藏起来的水果宝宝有几个?
幼:4个……(引导幼儿点数验证。)
解析:观察寻找局部叠放的水果对幼儿来说,又有了更大的难度,既要观察局部,又要观察叠放部位。为了激发幼儿的挑战精神,教师运用了拟人化语言——“水果宝宝考考小朋友”引发幼儿操作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独立操作时做到静心观察和思考,并充分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观察方法。
师:今天水果宝宝很高兴,它想和小朋友跳舞呢!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宝宝和它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吧!
幼儿在音乐中表演《水果宝宝》舞。
【活动评析】
1、本活动设计遵循两个特点:
第一,内容切入点小。刚进入小班的幼儿还不会观察,而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于是,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以水果叠藏为贯穿,有机渗透数学知识,使幼儿在自主寻找叠藏的水果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
第二,过程设计梯度化。本节活动主要有两次操作:寻找整体叠藏的水果和局部叠藏的水果,操作内容由易到难递进,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在操作中不断得以提升。
2、本活动设计体现了三个理念:
第一,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教师充分让幼儿自己观察思考,通过有效的幼幼互动、师幼互动,使幼儿在自主操作中获得主动发展。
第二,体现教学的游戏性。活动中教师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充分引发了幼儿的探索、操作欲望,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第三,体现教学的趣味性。活动中教师依据刚入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使幼儿在充满变化的观看中保持探索的积极性。
幼儿园规范教案篇二
《豆豆总动员》
一、剖教材
我们都知道豆类及豆制品营养丰富,是幼儿园经常给孩子们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针对这一情况,结合省统编教材《快乐成长》课程中《豆及豆制品》的相关内容,我设计了中班科学活动:《豆豆总动员》,这是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它取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幼儿在认识豆类——喜欢豆类——喜欢吃豆制品的过程中,在听听、讲讲、找找、尝尝的主动参与中,感知豆豆不仅有营养,而且很好吃,从而有亲近豆豆的愿望,并产生品尝豆豆的兴趣。
二、立目标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根据新《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以中班幼儿年龄特征为出发点来设计,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目标里,我把培养孩子情感、态度放在第一位,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探索求知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知识和技能。根据设计意图我制定了以下具体目标:
(一)激发幼儿探究豆类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二)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豆类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三)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豆类、豆制品的能力,并会表达自己的认知。
重点:帮助幼儿了解豆类及其制品的特征、用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辨别豆类,区分豆制品。
整个活动都是由浅至深,从易到难,围绕这个重难点来设计的。
三、列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因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所以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本活动我既作好了物质准备,又作好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一)请家长帮助幼儿准备1—2种豆制品,并简单介绍其名称及吃法。
(二)黄豆(可事先浸泡好一部分)、绿豆、红豆。
(三)豆浆机一台,牙签若干,活动配套多媒体课件一份。
四、寻方法
(一)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在活动中,我对自己的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们共同发现、共同寻找,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快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演示法:运用直观的实物(红豆、绿豆、黄豆、各种豆制品)和实验,让幼儿仔细观察由豆变成豆制品的过程,这样更加方便幼儿理解。
2、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让幼儿对豆及豆制品的了解更容易、更透彻,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
(二)学法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猜一猜、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豆类产品生了兴趣。
2、尝试法:在第二、三个环节中我鼓励幼儿先自己找出红豆、绿豆、黄豆,对豆、豆制品进行分类,这都是幼儿的主动尝试,事先并没有老师的示范讲解,能够更好地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
五、述过程
根据幼儿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活动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豆豆的种类(1分钟)→引导观察,发现豆豆的特征(10分钟)→实验演示,感悟豆豆的变化(8分钟)→观赏品尝,了解豆豆的营养(6分钟)。
(一)创设情境,感知豆豆的种类。
活动开始,我先以“猜猜谁在唱歌”的形式制造悬念,引起幼儿的好奇:我摇一摇装有各种豆子的包装盒,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盒子里面谁在唱歌?”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活动开始部分,大多采用直观导入法引出活动,本活动中我有意的创设变魔术情境(将黄豆、绿豆、红豆装在包装盒子里)让幼儿听盒子里的“歌声”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初幼儿虽然对此很感兴趣,但不能回答是豆子,我就请一名幼儿上前,在其它幼儿“变变变!”的呼声中打开盒子看是什么,这样做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观察,发现豆豆的特征。
这一环节是重点所在,是一个让孩子们相互探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幼儿在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识。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二个小环节:
1、每组发一些黄豆、绿豆和红豆,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试性地找出黄豆、绿豆和红豆。
2、探索黄豆、绿豆和红豆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并相互交流对豆子外形的感知。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豆子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
①这些豆子是什么颜色的?
②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③它们表面上有什么?
④它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小结:这些豆宝宝分别是黄色、绿色、红色的,它们的外形都是硬硬的,椭圆形的,但大小不一样,黄豆个儿最大,绿豆个儿最小。
3、根据幼儿回答,让他们“送豆宝宝回家”:把黄豆、绿豆、红豆送回相应的盒子内,让幼儿根据豆子的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再进行归类摆放。
这一环节是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一系列的探索、提问、观察、比较中,在玩豆豆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使幼儿掌握并表达三种豆子的外形特征,同时渗透了数学活动中比较大小和分类的内容。
(三)实验演示,感悟豆豆的变化。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小环节:
1、提示幼儿:“豆宝宝想和大家玩个捉迷藏游戏,它们躲起来了,躲到哪儿去了呢?我们轻轻地叫叫豆宝宝。”随着叫声,我出示课件中豆浆的图片,请小朋友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图片中找找豆宝宝。在这里,我通过这些提问来引发幼儿讨论:“你在图片中找到豆宝宝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小朋友一起看看,他说得对吗?”
2、创设第二次变魔术的情境,让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配班教师用豆浆机把黄豆做成豆浆。)
②倒出准备好的豆浆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③小结:像豆浆这样用豆子做的食品都叫豆制品。
3、通过看课件,了解豆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豆宝宝本领可大了,它们除了变成豆浆,还能变成许多好吃的东西呢!”然后提问:“豆宝宝还可以变成哪些好吃的食物?”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其它豆制品。
②引导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