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案例分享

2016-12-02

创业起始就象从几乎无路可通的丛莽中斩棘披荆寻觅一处可能发现金沙的所在然后淘尽了数千斤沙石希望至少找到几粒金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故事案例分享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创业故事案例分享1:一个90后创业者的三次创业经历

毕业即失业,仿佛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时都要面临的压力。在每年几百万毕业生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艰难,勤奋刻苦;他们有梦想、勇于追求;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双手打拼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灿烂的人生。他们就是大学生创业者。他们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90后创业者分享自己三次创业的经历,他叫陈哲,2012级汉语专业的学生。

陈哲,是一名90后,和大多数中国的年轻人一样,从小接收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带来的巨大红利。使得有机会在小的时候可以接触到计算机及互联网,了解到从信息产业中崛起的一代企业家,这些人影响着他,并在那时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曾经的他给互联网杂志投过稿、开发过程序,现在的他在前两次创业经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自我,尝到了创业为他带来的宝贵财富。

以下是90后创业者陈哲自述的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

2011年初,读高一的我开始了休学创业,和朋友一起开始了北漂生活。团购市场刚刚兴起,资本市场大量投资公司开始涌入这个市场,我们也认定这个市场存在着巨大机会,凭着激情和热度就开始踏上了第一次创业。

做了和团购相关的电商平台团送网,由于竞争对手的大量出现,业务规模出现了严重降低。业务也从给团购网站提供商品的电商平台,变成了一个专门给企业供应商品的团购平台(现在看就是个伪命题),在微博了发了无数私信后,我们在北京见过了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去过了李开复老师成立的创新工场,商业计划书的PPT几乎投过了北京各大风险投资公司的邮箱。

风光的一面就是《创业邦》杂志有一期在一个角落里提到过我们的项目,再有就是接受过《电脑报》对我个人的一次专访,也就这些算是小小的成功吧,虽然那时我已经知道那个项目离结束已经不远了。

创业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活,和大多数初次创业的企业一样,我们一路搬家从刚开始团队住着5000租金一个月东城区,辗转到离机场不远的顺义,最后搬到了通州还住过了几天地下室,也算是为了创业这个梦想辗转奔波吧!像所有北漂青年一样,我们承受着梦想的重量。

这次创业让我从理论的世界走向了现实,以前看CCTV出品的《赢在中国》,总是觉得创业是件很轻松的事情,而风投公司的投资经理都是行业中的精英,就想靠简单的几页商业计划书就打动投资人其实没那么容易。

同时还验证了一个叫做六度空间的理论,多年前在网上听过俞敏洪的演讲中提到:“当你想认识一个陌生人时,你和任何一个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曾经出现在CCTV《赢在中国》上的某位知名企业家,在后来在北京真就见到了。再后来认识了很多人,有创业者有投资人,还有各行各业的一些精英,在和他们交流中你会发现,他们说的问题普遍具有前瞻性,提前看到了项目问题的存在,多与行业顶尖的人接触,接受他们的质疑,对企业的成长一定是飞快的,当然也不要盲目的相信权威,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接下来你是不是也想试试,下一个你想见谁?习大大、还是奥巴马?

第二次创业:

之后回到家乡辽宁抚顺,休整了几个月,自己又做了一个平板电脑的测评网站。当时一直在给《电脑报》写稿子(连续写了半年关于软件方面的小豆腐块),那段时间国产平板大量出现,价格也越来越低,电脑报在新的一年把平板电脑和手机页面合并变成了一个专版。

我觉得是机会来了,就做一个专门报道平板电脑方面的网站《平板电脑一族》,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包括和电脑报方面的合作(在电脑报论坛当过很长时间的版主),在资金财力人员都很有限的情况下,联合商家做了一些关于线上线下的活动。

直到上了大学,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平板电脑网站慢慢的开始荒废了起来。做平板电脑这类IT电子的测评网站平台,包括其他数码产品网站几乎没有在北方成功的先例,尤其对消费类数码产品这块,很难第一时间拿到新产,慢慢的网站停止了更新,这算是第二次创业失败吧。

这次创业离我要的目标离得实在差了一些。但是我知道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跟着自己的心走,就算没有做成功至少也不会很痛苦,心态上就比较平和。

我喜欢互联网和消费数码,做的项目都会与它们相关,在不赚钱和没人理解的时刻,至少不会很痛苦,因为我热爱这份事业。在兴趣中不寻求任何回报,在孤独时享受自我沉淀的过程,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有很多收获。其实不光是创业,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

第三次创业:

在大二的上半年有了第三次创业的经历,这次创业较上次的单打独斗,正规了许多,自己变成公司的法人代表,就是2013年8月成立的阜新圣岳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所在地辽宁阜新是新中国的煤都,一个资源转型城市,互联网创业环境都比南方差很多,也许对我来说这是不是代表更多的机会?

这次的创业项目是做地方门户类网站,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在阜新190万人口的城市,为什么就没有没一个做起来的本地互联网公司,为什么我不去试一试。

我开始尝试做第一阜新网,由于起步资金有限了,我选择在某一细分领域发力,提高影响力。

网站和论坛先是不痛不痒运营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关注到阜新公交线路在网络的导航是错的,于是便开始和同事一起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和同事人工收集了二周左右,完成了第一版的阜新公交线路大全,并纳入到了微信公众账号的系统中来。很多机会和想法都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得来的。

在漫长的公司运营,上班下班,联合商家做活动,为自己的创业梦奔波着,现在公司做了一年多了,也遇到了一些发展运营上的瓶颈。

但是我一直在挑战自己,一路创业一路坚持,因为我知道创业就是种态度和精神,就是让人生变到更加与众不同和挑战的自我……哪怕是失败与痛苦,那何尝不是另一种享受呢。

创业故事案例分享2:80后海归开培训学校实现创业梦

“孩子们参加课外培训,不仅仅是要提高成绩,更主要的是要树立自信心。要找准孩子们的问题,改正不良学习习惯。另外,还要帮助孩子跟家长重塑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帮助孩子成长。”坐在办公室里,亢勇侃侃而谈。

从大二的时候开办“几力大学生家教社”,到如今建成占地1200平方米、拥有教职工60多人、学生200多人的培训机构,亢勇走了许多年轻人想走却不敢走的创业路。

亢勇是85后,出生在包头市东河区耐火厂宿舍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初中时期父母就双双下岗,家庭生活情况十分窘迫。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亢勇从小就渴望通过勤奋与刻苦改变家庭现状。一踏入大学校门,亢勇就想着怎样能够通过勤工助学来负担求学费用、补贴家用。

“那个时候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赢在中国》,选手们的激情创业故事、评委们的励志点评深深打动了我,我就想为什么我就不能创业呢?”大二的时候,亢勇把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开办“几力大学生家教社”。“尽管这次创业没有持续多久,但是确实给我未来的创业道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亢勇说。

2008年,就读大三的亢勇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赴日公派交换留学资格,在日本关西国际大学学习管理学。在日留学期间,亢勇如饥似渴地汲取前沿管理知识,并在当地日企实习,主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留学的经历拓宽了我的视野,自主创业的信念更加坚定了。”2009年,亢勇留日归国,获得内蒙古大学与日本关西国际大学的双学位。回国之后亢勇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创业梦想,毅然放弃了许多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开始筹划教育行业创业项目。

然而,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09年9月,在不到50平米的出租屋内我们组建了创业团队,共同搭建了培训机构的雏形,但是由于资金和经验的不足,根本就招不到几个学生,创业之路碰到了第一道坎。”亢勇介绍,当时有合伙人对创业项目逐渐失去了信心,要求退股。“没办法,人家要退股你也不好强留。但是当时确实没有钱,就给要退股的合伙人打了欠条。”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创业初期准备,亢勇带领下的培训机构不断改进教育理念,并积极建立团队,终于形成了5人核心教学团队。培训学校校区扩大到面积150平米,初具规模,且拥有了基本的教学设备设施,课程体系日趋完善。“本来是前景一片广阔,可谁知又碰到了‘叛徒’。”亢勇记得,当时自己参加一项活动,出差了一段时间。“回来发现,培训机构里的管理人员跑走另立门户了,好不容易培养的老师和学生也被全部挖走了。”沮丧的亢勇并没有倒下,“摔倒了可以站起来,站起来会更强大。”

2014年1月,亢勇主动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建立教育合作关系,并开设“新东方在线包头学习中心”。自此,亢勇的培训机构进入快速成长期。2015年,在包头市东河区建成了占地1200平米的现代化、专业化的新校区,下设市场部、教研部、咨询部、学管部、客服部等教学及管理机构,形成了以中、高考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提分课程体系。

尽管如此,亢勇并不敢懈怠。“我的培训事业其实也才算是刚起步,像我们民营企业用人难、留人难的情况一直存在,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也遇到瓶颈,还有资金问题,毕竟是白手起家,只能靠原始积累。”不过对于未来,亢勇还是充满信心,“路可能还会很难走,但是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承载着家长们厚重的期许,我总觉得我有责任把我的事业继续做下去、做大做强。”亢勇说。

创业故事案例分享相关文章:

1.分享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2.成功创业案例分享

3.创业小故事分享

4.摆摊成功创业案例分享

5.90后创业成功的例子分享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