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篇

2016-11-10

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

今天,我和妈妈去看了一部电影,是冯小宁拍摄的《1894甲午大海战》,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述了少年邓世昌和一群福州船政学堂的学员们赴英国的皇家海军学院求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后和学员们驾驶着各自的祖国购买的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铁甲舰驶回祖国,组建了北洋舰队,保卫着祖国的领海,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因为李鸿章的讨好,本应该用来购置军舰的六千万两白银竟被用来修颐和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我们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其实到了后来,日本国力衰败,国库空虚,只要再坚持一个月,他们就会由于后勤补给困难,肯定溃败。我们竟连一点打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无能的清政府于是派了李鸿章去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台湾半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二亿五千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四千万两,全国人民不吃不喝,不用一分钱也要好多年才能还清,中国人民的血汗钱就这样白白流失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非常气愤,既恨当时的清政府多么腐败、无能、一心只想贪图享乐,不顾国家安危,可怜那么多的年轻学子,一心精忠报国,却被日本打的溃不成军。同时,我也想到自古以来落后就要挨打,要想在世界上有尊严,不受欺侮,就要自强、自新,我们国家现在的面貌已今非夕比,与一百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与世界强国还有差距,这就靠我们这一代人好好学习,长大建设祖国,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强国,让世界各国都对我们中华民族刮目相看。

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

这部片子导演让我想起老年的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冯小宁真的老了,满篇是老人的固执、唠叨----让人辛酸。可是当这段历史,150年前这段被大多数人刻意或无意淡忘的历史,那些人物、事件在荧幕上浮现时,我,尽管讨厌辫子装,也不愿意去复习那场惨败,仅仅出于好奇而坐下来,内心也不由得不严肃、沉重。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激情。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

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走出影厅,影院卖票的地方人头攒动,各个广告如魔似幻闪动着魅惑的光彩,这何尝不是商女犹唱后庭花的现实版呢?

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

看完《1894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后,我十分激动,惊心动魄的海战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在我国黄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大海战。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武器装备不够先进等原因,中方“经远”、“致远”等5艘战舰全部被击沉,中方惨败。

影片中有个片段令我难忘,日本早有侵略中国的野心,买战舰时,日方的明治天皇主动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而中方的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的六十寿诞。却把北洋水师买枪炮弹药的费用用来修建颐和园,由此看出,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对比何其鲜明。

甲午海战的失败,致使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并把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日本一跃为亚洲强国,而中国更加贫穷落后。《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侮的道理。

现在我国已经很强大了,特别是在2012年,神九飞天、蛟龙下海,充分证明了我们国力强盛,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打造出了第一艘国产的航空母舰,它就是《辽宁号》。我们必须要更加强大才能不被外人欺侮。

看着我们的国力越来越浩大,我的脑海里便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说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祖国的强大依靠我们去建设,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