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话题作文第一范本

2017-05-26

话题作文应运而生,它成了全国各地中考作文的主要形式,阅读优秀的范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话题作文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生话题作文第一范本,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高中生话题作文第一范本篇1

静好岁月缓缓流淌,徜徉在清浅流年的光影里,阳光轻吻着脸颊,微风抚过青春里明媚的忧伤。这样简单明净的日子里,我努力追寻着生命中的那抹温暖,努力地想要从生命的窗口里,望见那最美的一片风景。

安妮宝贝曾说:“花开得太好,所以摇摇欲坠,这一切的事情,老得这样快。”还记得当初,夏日午后照耀着暖阳的教室里,从后桌传来的纸条和那清澈明净的笑容。还记得当初,骑着自行车打闹着路过生长着爬山虎的红墙,风把笑声带到远方。还记得当初,一群人肩并肩躺在操场的草坪上,望着天空纯净的蓝,任微风拂过脸颊。而如今,身边的人早已散落各方,不复当初的模样。偶尔还会想起他们,带着回忆里的美好的笑和相见不如怀念的伤感。

当时光纺成的纱被绣成华美的图腾,我们被岁月的车轮载着渐行渐远,也渐渐与最初的梦想背道而驰。记忆里的窗口那单纯美好的想法早已模糊,生活中我们望见的是荆棘丛生的道路,我们被现实的残酷扎得鲜血淋漓,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就在这种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我们百炼成钢,最终变得强大而现实。只是在流年的缝隙里,我时常看到曾经的自己,在岁月的边缘张望着,望着黑夜背后的那扇窗,倔强地想望出期待中的那片风景。

于是我明白,梦想永远不会被搁浅,因为梦想而留下的累累伤痕,正是生活给予你最珍贵的礼物。所以,“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就算颠沛流离之后才懂得生命的慷慨与繁华,就算洗尽铅华之后才明白岁月的蹉跎与无奈,可那又怎样。我一直在这里,等待命运开出一庄九天十地的牌局,示我以最后的输赢,尔后莞尔接受,给那些为梦想而奋斗的日子写上绝美的结局,孤独也一样盛放到极致。

莎士比亚曾说:“即使从死亡的空洞的眼穴里,也能望见生命的讯息。”所以,就算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尽数凋亡,就算香格里拉的玫瑰花海燃成灰烬,我还是会说,生命的伟大与不朽,本就在于它能从绝望中寻得一线生机。我从失败的窗户里看到了坚持与希望,哪怕这一刻,黑夜吞噬了我,也会有另一个初升的暖阳,让我沐着阳光,冲向梦想的渡口。也许,从那扇窗外,我会看到彼岸,花开不靡。

双手合十,虔诚祝祷———只愿下一次凭窗眺望,一切依旧是纯白美好模样。

高中生话题作文第一范本篇2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

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

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高中生话题作文第一范本篇3

对那幅照片我一直不满意,是爷爷的一幅肖像照片,家里人都说挺好,后来以那幅照片为蓝本又做了瓷版画,但与记忆中的爷爷相去甚远。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他们身边八年,记忆如磐石,刻骨铭心。两位老人早已离我远去,眼前却总模糊着爷爷踉跄的脚步,耳畔回荡着奶奶的哭泣,永红什么时候再回来啊?

尽管不能诠释内心记忆,但那幅照片我一直珍藏。后来,学会摄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拍那幅照片并放大,现仍在我的书房里挂着,那是记忆中爷爷唯一一幅照片。

岁月更替,手中有了相机,并从胶片到了数码,科技改变了一切。房间一角堆积的胶片、影集远远不如桌子上那个4T的硬盘所承载丰富,但点滴的记忆,前者所占更为丰满。

于是,内心常彷徨:我们少了什么?

胶片到数码,科技改变的不仅是摄影方式,更是生活方式。一部手机搞定一切,拍照、上网、购物、缴罚款……不经意间,地铁上人手一份的报纸悄然滑落;机场旅客手中的书籍寥寥无几;亲朋聚餐,开心的是这盘菜又可以发朋友圈。

科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912年,拉蒂格父亲送给他一部小相机的时候,很是稀罕新潮,那时起,他拍摄了他的上流社会家庭亲情。在那个大动荡时代,其行为仅如低头走路一般平凡甚至平庸,几十年后,这些照片成为整个法国社会的时代记忆,入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说到这里,我感觉,关于“胶片时代与数码技术时代”这个命题实则是个伪命题,最新的科技发明的确取代了旧技术,或许也取代了许多美好,但这些东西,或旧古董或新科技,永远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掌握人还是人掌握工具,这是个关键。或者说,这才是命题所指。

于是,悄然问自己,我,能做什么?

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面前,我们是否眼光放得太远,而无力顾及身边——父母的健康,亲人的需求?

前天,在江西老家的三弟,把手机视频聊天功能打开,这是父母第一次使用,看到我在画面里,妈妈兴奋地说:“我看到你了,胡子又没刮。你看到我了吗?”镜头里,父母满面喜悦,绽放的笑容,抑制不住流淌。

有段时间没回家了,我想,得回去了。对了,父亲一直说要爷爷那幅照片,家里没有,这次也得带回去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