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创业路

2017-06-14

李嘉诚为什么能赚钱这么多钱?为什么能当上中国富豪榜?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李嘉诚的创业路,希望能帮到你。

李嘉诚的创业路篇一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

“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 父母 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 父亲 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 父亲 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 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 放弃 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 赚钱 糊口,向 老板 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 事业 。”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 时间 ,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 销售 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 老板 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 销售 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 销售 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 大学 , 老板 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 相信 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 家庭 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 时间 ,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 老板 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 经营 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李嘉诚的创业路篇二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

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

李嘉诚年龄:81岁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个人信仰

李嘉诚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在电视访问中也手持禅宗经典《六祖坛经》。李嘉诚也是香港佛教慈善机构正觉莲社的荣誉顾问,他与该机构创办人兼社长觉光法师私交甚笃。慈山寺的兴建机构正是正觉莲社。其实除了周凯旋之外,李嘉诚还有一位相交多年的“红颜知己”冯佩明。冯佩明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李嘉诚从 2008年开始斥资15亿港元、历时逾7年建成了香港大埔慈山寺。整个寺庙建筑群均为木质结构,用料来自非洲进口的紫檀木,屋顶则由日本的烧造银瓦覆盖。寺内墙壁装饰有从敦煌莫高窟以精密仪器拍摄后,再复制出的《弥勒经变》《文殊经变》和《普贤经变》壁画。寺庙的院内还种有2012年斯里兰卡总统送赠菩提树折枝,该折枝取自释迦摩尼悟道的地方。慈山寺最吸引眼球的要数传闻中的李嘉诚私人禅修室。据香港媒体报道,该禅修室所在的建筑四周安装有红外线对射式探测器,设备会发射红外线光束至另一个接收器,一旦有人跨越令光线遮断,就会发出警报。建筑外则设有门闸,需输入密码方可入内。整个禅修室面积约27平米,内有双人床、电视机。看似简单的房间,所有玻璃均采用防弹玻璃,木门内更嵌有钢板,屋内有3部电话方便居住者随时求。

人生观点

经商之道

“做人的一等智慧,经商的一流学问”。意思是说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是最重要。这就是李嘉诚先生做人之道。

在激烈的竞争中多付出一点,便可多赢一点。就像参加奥运会一样,跑第一的胜出第二及第三就是快了那么一点。若是跑短程的,可能是不够一秒之差,所以快一点就是赢。这就是李嘉诚经商之道。

李嘉诚成功秘诀:业务多元化、擅用资本“财技”

用人之道

李嘉诚 在李嘉诚新组建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具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香港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西方人。李嘉诚今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和他回避了东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分不开的。[26]

他起用的那些洋专家,在集团内部管理上把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带入长江集团,使之在经济的、科学的、高效益的条件下运作;而对外,李嘉诚不但把西方人作为收购的主要对象,而且让西方人作为进军西方市场的主导。[26]

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恰当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谋士”。

在总结用人心得时,李嘉诚曾形象地说:大部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需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这就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部分作用。[26]

学会识钱

“识赚钱更要识使钱”。李嘉诚坦言,对赚钱的重视程度不及捐钱,形容李嘉诚基金会是其第三个儿子,在财富代代相传的观念中,基金亦是其一“接班人”,期望这种想法能在中国人社会扩大和延续,说为慈善卑躬屈膝在所不辞,亦会选择以“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为墓志铭。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自1980年创立基金会至今,李嘉诚已向其捐出 145亿港元。对于财富,李嘉诚说: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他辗转反侧,最后豁然开朗,他顿悟了把基金会视作第三个儿子的道理,这样才会全心全意爱护,给其分配财产,使基金获得所需资源,落实一切公益专案,把自己的心愿永远延续下去。

基金会成立33年来,从不向外募捐,捐款人只有李嘉诚一人,他不求名,在内地捐款,拒绝所有的建筑物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规定基金会80%以上的捐款用于大中华地区,不超过20%的用在海外。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