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教代会上讲话

2017-02-20

教代会是学校管理中“三驾马车”之一,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校长在教代会上讲话,仅供参考。

校长在教代会上讲话(一):

各位代表:

按照大会议程,我受学校委托,现在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5年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学校“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扎实有序推进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较好完成了既定工作目标任务。2015年度学校工作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内政治大事多。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积极配合省委专项巡视,高度重视整改落实;完成校级行政领导班子换届;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二是学校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5个专项工作组,明确了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并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陆续出台了8个涉及全校性的改革文件,改革成效初显。三是常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加大教学改革和投入力度,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学科建设为龙头的理念初步树立;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综合管理和民生工程成绩显著,师生获得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校属各单位的通力合作,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校继续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年。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以中央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突破口,围绕 “四个一流”的目标,着力抓好“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推动综合改革、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确保“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本学期伊始,学校召开的2016年工作会议,已经对2015年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2016年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同时学校也已经下发了正式文件,不再详述。下面,我着重就学校“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起草的有关情况讲三个问题。

一、规划起草过程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期,是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质量和能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和实施好学校“十三五”规划,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办学理念、主要举措,描绘好未来5年学校发展蓝图,事关我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每一位师生的切身利益。

为此,去年7月,学校成立了由6位校领导任正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小组,主要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研究处理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承担相应规划的编制工作。7月6日,学校下发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全面安排和部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7月7日,学校召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规划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成立9个多月来,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各编制工作小组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根据编制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流程,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反复交流的做法,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校内外专家的作用,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去年12月,完成《规划》初稿,并下发各单位征求意见,除书面及网上征求意见外,还分别召开了各单位负责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征求意见座谈会。

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看,大家对规划整体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规划》体现了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国家和陕西省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体现了学校党委“四个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符合学校实际;规划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必将对保持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广大师生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对“十三五”时期我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概括。二是建议对“十三五”时期我校发展目标的内涵和办学理念作进一步的凝练。三是建议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将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领域,力求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开放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建议进一步明确发展的主要任务,对能量化的工作尽量确定约束性的硬指标。五是建议在全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实验人员等其他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六是建议重视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七是建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办学。

学校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这次提交教代会讨论,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规划制定的原则和基本框架

规划制定的原则和基本框架,是在深入分析学校“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确定的。“十三五”学校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挑战。

从发展面临的机遇来看:首先,国家和陕西对高等教育的新一轮支持战略为我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颁布的《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同时,国家提出继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些措施对我校这样的非“985”“211”工程的“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推进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特别是年初召开的陕西省教育工作会议以及会上拿出的《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我们这样的省属院校提供了良好机遇。其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也发生了转变,消费升级、消费模式转型将为轻工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和机遇。同时,“十三五”时期,国家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轻工产业面临行业的重组和产业的升级,这就使得轻工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靠人才和技术创新,需要高校为其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这对于我们这样以轻工为特色的高校而言,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发展面临的挑战来看:首先,我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学位点数、研究生规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反映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指标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国家对高校外延发展的指标增长严格控制,我们要想在这些领域有大的突破面临国家政策等硬约束。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在生源、人才、学科、平台、资金等教育科技资源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陕西是高教大省,本科高校数量比较多,而且国家“985”“211”工程大学比较多,处在这样一个发展环境中,我校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同时,全国其他原轻工行业高校也都发展得很快,也给我校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可以说,我们面临省内高校和全国其他轻工高校前甩后追的巨大压力。此外,我校现有的轻工学科,大多都是建校初期为缓解当时短缺经济的问题而设立的,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产能过剩已经成了常态。按农、轻、重三大部类划分,轻工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远远超出了原轻工部的管辖范围,现在所说的“新轻工”是除了农业和重工业之外的所有领域,涵盖所有服务业,比传统轻工内涵要丰富得多、范围要大得多。我们学校除了重工业和农业的上游产业不参与以外,农产品加工以及整个轻工业领域都应是我们的服务范围。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科专业是按传统轻工设置的,与现代轻工产业契合度很低,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渐行渐远,这就造成了我校学科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是很高,对学校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正是基于对我校“十三五”发展形势的分析,在规划起草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按照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查找我们的不足,厘清“十三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又从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二是坚持立足校情和开放办学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立足自身力量推动学校发展,又从国际高等教育前沿、全国和全省高等教育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开放办学的水平和对外争取资源的能力。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着眼于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又突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出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四是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前瞻性、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做到虚实结合。五是坚持编制规划与深化综合改革相促进,统筹兼顾“改革、发展、稳定”“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十三五”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通过编制“十三五”规划,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另外,考虑到我们在制定总规划的同时,还要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四个分规划,因此,总规划和分规划要有合理分工。总规划重点是分析发展的形势,确立办学理念,明确发展的目标、思路、重点任务、主要举措,而一些具体的工作措施则留给分规划去制定,以更好体现和发挥总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在结构上,规划共17000余字,分为四大部分、十三章节。

第一部分为“十二五”工作总结,全面回顾了我校在“十二五”期间的各项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总结,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

第二部分为“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明了“十三五”时期我校发展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从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发展形势,得出了“学校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发展期”的基本判断。

第三部分为“十三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十三五”总体目标要求,并对学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发展、服务面向进行了清晰定位,提出并阐释了“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的办学理念。

第四部分为“十三五”的主要工作,分别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对外合作与交流、校园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和保障工作、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八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进行阐述和部署。

最后,制定了“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从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五个方面,综合对比“十二五”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和“十三五”发展目标,用数据明晰列示出学校“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

三、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十三五”的发展目标。

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201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现在看来,这个任务基本完成。这次规划提出:“到 2020年,把学校建成综合实力位列省属高校前列、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与“十二五”提出的 “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有区别的。“特色鲜明”不仅强调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且要有优势、实力更强。“特色鲜明”与“有特色”相比,目标要求更高。就是要求我们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指标上花气力,在突出特色和优势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继续突出我们传统轻工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轻工特色和优势,还要立足学校实际,紧跟国家战略,瞄准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我们的学科专业,在“新轻工”上做文章;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拿出实打实、过得硬的高水平学科和成果赢得社会认可。这一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既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十三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连续性,也是与时俱进的,符合国家和陕西省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以及对我们学校的定位。

对于该发展目标,规划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从学科建设角度讲,即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2-3个学科绝对排名全国前5名或名次百分位排名进入全国前30%,力争在ESI排名中1个学科达到前1%。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即取得标志性成果,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同,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3项,建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特色优势专业3个以上。从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角度讲,即特色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5年科研经费累计达到4亿元以上,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以上、省部级奖励40项以上。

我也听到一些同志质疑,这些目标是不是定的太高了?关于学校定位,我思考过很长时间。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学校定位放低,和2000年以后新成立的本科高校一样,转型成为应用型高校?首先,国家和陕西给我校的定位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和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不允许我们转型为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从事人才培养而不做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即便国家和省上允许,我们毕竟是轻工部第一所本科高校,是老牌全国重点,定位为应用型大学,教职工是否答应?形势逼人,使命在肩。既然低不成,我们就只有高就,就只有坚持上述的宏观定位。可以说,学校宏观定位是国家和陕西给我们定位的逻辑延伸,是建立在全校教职工期许之上的。学校宏观定位尽管只有一句话,但是却一定要有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诸多成果来支撑。如果没有一个学科ESI排名达到前1%,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一个学科绝对排名全国前5或名次百分位排名进入全国前30%,怎么能够叫做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如果仅有一个学科达到这个标准,怎么能够叫做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又怎么能够位列省属高校前列?但是大家都知道,要取得这些成果,达到宏观目标,仅靠现有人才,是很难完成任务的。要完成这个几乎完不成的任务,我们就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转换新的发展思路。而且我坚信,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创造条件,构筑平台,汇聚人才,任务尽管艰巨,但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勇往直前,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

第二,关于“十三五”期间的办学理念。

规划提出,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办学理念是十二个字:“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我们提出的这一办学理念,既符合中央精神,也切合我校实际。

创新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时不我待,不创新就没有前途,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我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就得益于改革,但改革永远在路上,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深化综合改革。去年,我们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成果奖励、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校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今年的工作计划中安排了一些改革,“十三五”期间还会涉及更多的改革。学校决定把改革创新摆在全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改革创新贯穿学校各项工作,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在开拓创新中前进。要创新,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革,就必然会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就必然会触及部分教职工的利益,希望同志们抛开一己的利益得失,站在学校的大局上,继续支持学校的各项改革。

开放是学校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段时间以来,我校尽管加大了开放力度,但学校整体内向的品格还没有改变。由内向变开放是我们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向高等教育内部开放。要加强和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通过柔性和实质性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国外专家学者,要加大派出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进修的力度,大幅提高教师海外学习经历;要加强和国内同等次高校特别是原轻工系统高校的学习交流;要建立与省内高水平大学学习交流的有效机制,把向兄弟院校学习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实现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广泛进行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把更多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科学研究资源、学科建设资源,通过双向交流、合作共赢,提升办学竞争力。

共享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不仅仅要求学科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科研能力强,而且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上水平。要更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社会需求,更多关注师生员工所盼所需,推改革、调结构、促发展、上水平,实现学校更高质量、更大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要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加快构建决策科学、管理规范、执行有力、和谐有序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广大师生快乐地工作、愉快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在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成就事业、实现梦想,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使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有更多获得感。

学科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学科关系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是大学的根基和细胞,学科建设是大学全面建设的核心,创建高水平大学,首先要建设高水平学科。国家“双一流”和陕西“四个一流”的政策,核心指向就是一流学科。国家和省上的投入也将实行与学校学科排名挂钩、与学校获得的国家奖项和实际贡献相挂钩的政策。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地位绝不能动摇,必须自觉把学科建设融入学校谋划发展、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落实任务的全过程,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行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省上已经开过动员会,在动员会上,庄长兴副省长明确讲到,学科评估就像开奥运会,争学科排名就像争金牌,10个银牌也顶不上一个金牌。我们学校现在的实力,争金牌,争哪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是不现实的,但是一定要在即将开始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实现学科绝对排名全国前5或名次百分位排名进入全国前30%的突破,要不然,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就失去了支撑,就成了一句空话。

人才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关于人才问题,我后面还要专门讲。这里我只想强调,再好的设想和规划,都要由人来完成。高等学校的所有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离开人才都无从谈起。要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过得硬的人才队伍,这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也是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的保证。

质量是学校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强调的质量,不但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高水平大学与建设高水平学科、高水平专业密不可分。可以说,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和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发展过程来看,学科发展尽管也要看人才培养,但核心是科研;专业发展尽管也要看科研反哺问题,但核心是教学。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衡量大学水平和形成大学声誉的关键。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必须完成好,这是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所在,但要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仅仅把质量局限为人才培养质量是错误的,起码是不全面的。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教好书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一个系主任仅仅搞好专业建设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系主任,一个院长放弃了自己的学科建设任务而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教学院长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院长,同样,一个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身到人才培养中的校长,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

坚持“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的办学理念,事关我校发展全局,事关我校“十三五”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坚持这一办学理念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校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关于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制约我校发展的主要瓶颈,这是我们早已形成的共识。我们现有专任教师不足,和省内同层次的高校相比差距较大,与上级要求的合格师生比也有较大距离。总量不足、高水平领军人才严重匮乏这个发展短板所形成的木桶效应,使得我们学科建设队伍后继乏人,创新团队青黄不接,科学研究坐吃老本,学校追赶超越底气不足、步伐缓慢。

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关于引进人才,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已经有了一些社会反响。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十三五”期间,除了每年引进100名左右博士生补充教师队伍以外,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进拔尖人才上。要真正引进高水平人才,首先要解放思想,大胆引进,消除顾虑,不要怕引错人。《战国策》中有一篇《郭隗说燕昭王求士》,讲到燕昭王向郭隗请教求才的秘诀,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其次,搞专业的同志要克服武大郎开店的思想,不要对引进的人求全责备,要千方百计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第三,不要和引进来的人盲目攀比。我们学校名气小,平台低,影响力有限,子女教育条件有限,如果我们给人才和“985”“211”学校相同或者较低的条件,人家为什么不到那些学校去而要到我们这里来?要有求贤若渴、广纳贤士的决心,还必须要有优于高水平大学提供的条件,栽下梧桐树,才有可能引得凤凰来。

关于现有人才培养提高,我们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光有鼓励这一手还不够,除了学校花钱、减免工作量鼓励以外,还要出台政策,把有无博士学位、有无海外学习经历和职务晋升、评优升级挂起钩来。只有鼓励和压力并举,师资的培养提高才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第四,关于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科学研究质量高了,成果多了,获奖层次和水平高了,学科排名自然就上去了;反过来,学科建设搞好了,也就不愁科研水平和成果等次了。

具体到科学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同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经常听到一些同志给我讲,某某某只会写文章,烂纸一堆,一点用都没有。我也经常听到另一些同志给我讲,某某某只会小打小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点理论水平也没有。文人相轻,古已有之。在我们学校这种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有这种相轻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倒是,攻击别人只会搞基础理论研究的自己应用研究也没搞出什么大动静,攻击别人只会搞应用研究的自己基础理论研究也没搞出什么大名堂。只有基础理论研究搞好了,应用研究才有坚实的基础;基础理论研究也只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才能解决纸上谈兵的问题,才能获得国家支持和重视。

一是要紧盯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科技需求,努力争取政府资源,承担高水平的纵向课题。赵正永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上讲了这样一段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他讲到:美国科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83年8月15日说:“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赵书记强调指出,“虽然现在的中国已不是晚清时期的中国,但这种刺激警示我们,基础科学、创新精神是我们须臾不可丢弃的。我们的高校,有研究型,也有应用型的,不管是哪类学校,都应该十分重视基础和纯科学研究”。从赵书记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规划提出要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整合力量,凝练方向,在国家重点基金项目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上实现突破,努力争取政府资源,承担高水平的纵向课题。

二是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努力争取社会资源,承担重大横向项目。要把横向项目的重点放在国家、行业和陕西省的重大科技专项上。我们没有能力作为首席科学家,但起码要挤进重大专项之中去,占有一席之地,发出声音,分一杯羹。学校将和有关省市、行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各位老师一定要各显其能,将科研创新与推动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科研对轻工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率;要不断扩大与企业合作的范围和领域,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成果的适用性,多出能促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大成果。

各位代表,同志们!讨论、修改“十三五”规划,是这次教代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修改完善学校“十三五”规划,对凝心聚力,引领“十三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大家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规划提出的目标、理念、任务、举措,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加完善、科学、合理。

校长在教代会上讲话(二):

各位代表:

受学校党政的委托,我向大家报告一下过去的工作。

这里有一个写好的稿子,请大家自己看一看,我不念了,主要讲一点学校如何发展的思路。

一、本来没想讲成绩,打算从问题开始讲的。后来大家说“十二五”已经搞完了,成绩一点都不讲不太好。稿子里写了一些成绩,我这里简要提几个。

总的来讲,在“十二五”期间,我觉得第一个可圈可点的就是办学经费提高了。“十二五”开始时,学校的收入是23.7亿。“十二五”结束时,也就是2015年,学校的办学经费是40.5亿,净增了16.8亿。“十二五”期间,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化债15亿,其中内债约9个亿,外债约6个亿。现在学校外债没有了,内债只有3个亿。这几年,中央对学校的投入增加了,有了钱,我们办事就好办一点。

那么这些钱用来干了什么呢?

首先是改善民生。根据2010年学校向教育部报的数据,包括社保等在内,人均待遇是6.6万元。去年涨到了15.2万,这还没有算上后来国家涨的。今年虽然没有涨,但学校还是拿了2000多万。把这些算上,我估计今年人均超过16万。原来中央提的是十年工资翻一番,我们五年时间就已经翻了不止一番了。从6.6万到16万多,人均增加了10万左右。要建高水平大学,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没有好一点的待遇是不行的。

其次,在“十二五”期间,基建投入了6个亿,盖了13.8万平方米的房子。这些房子包括教学楼、科研楼,也包括学生宿舍。修缮投入了4个亿,用于维修旧楼、设备,等等。仪器设备投入了9.2个亿。“数字中南”的建设投入了3.5个亿。安装空调、食堂补助等纯粹用于改善学生生活条件,投入2个多亿。在医口方面,学校投入了2个亿。除“湘雅名医”工程外,还有大数据、“最美护士”等。另外,在教学方面,改造实验室、教改经费等投入了3亿多。在科研方面,学校投了5个亿,都是校财政的直接投入,其中科研基本业务费五年投入近2个亿,去年创新驱动计划又投入了1个亿。

第二就是学校基础研究在“十二五”期间有了较大改变。“十二五”开始时,学校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只有4个,现在到了8个,其中还有1个进了前1‰。很快我们还能有所突破。

第三是综合改革。综合改革主要是建章立制,按制度办事。通过改革我们要树立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还要建立制度文化。改革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建一所好一点的大学打基础。这个基础不是今天或者明天就可以看见的,可能要经过几代人努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建好。这是一件怎么把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传承下去的事。这个事情我们已经开始做了,在磕磕碰碰中往前走,做得还可以。另一方面就是要推进当前的工作,大家可以从稿子的成绩部分看到。

刚才我为什么没讲教学呢?学校对教学投入了不少,也很重视,但是从效果上看,现在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为什么说很难判定呢?有几个指标我现在一直琢磨不准。例如,不及格学生的人数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另外,关于作弊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有主动要求不用监考的学生,像软件学院的一个年级,和学校签了协议书,承诺只要发现作弊,马上卷铺盖走人,也就是开除学籍。另一方面,我们也收到不少来信,反映有些学生不好好学习,部分学生考试作弊,数量还不少。学生的培养,特别是价值塑造,还面临着比较大的问题。

二、我今天主要想讲问题。我们现在有没有危机感?我是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高书记同样也有很强的危机感。但是各个学院、教师和在座的中南大学的骨干,有多大的危机感?大家想过没有?危机在哪儿?有什么危机?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危机感,大家都还觉得日子过得挺好,这就有点问题了。实际上,现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给中南大学带来很大的危机。

(一)外部的竞争压力前所未有

一是“双一流”建设带来的危机。国家建“双一流”,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说到底,是一个拨款机制的变化。原来的“985工程”、“211工程”是按学校整体进行拨款。“十二五”期间,学校“985工程”建设的经费是5.5亿元,当然这跨了年度,也不完全是在“十二五”内,一年也就1.1个亿。加上“211工程”建设经费,每年不超过1.5个亿。这是专项经费。但是以后,“双一流”建设可能不按照学校给钱了。按学校给的可能就一两所学校,比如清华、北大,国家从整体上投入。对其他的学校可能按学科水平进行投入。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可能就是进ESI世界前1%的学科数,进前1‰的学科数,以及进前万分之一的学科数。打个简单的比方,数字可能不准确,如果进ESI前1%的一个给1个亿,那进前1‰的可能就是10个亿,进前万分之一的可能就是100个亿。因此,我们要努力在基础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前沿,国家可能按照学科进入国际前沿水平的程度,来决定投入建设经费。另外一个因素可能就是学科评估情况。学科评估的几个要素,就是人才、成果和向社会服务的转化,还有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就业率。这几个加起来,可能就会决定学校“双一流”的建设经费。学校现在进ESI世界前1%的学科数少,学科评估排前面的也少,而且学科总数太多!如果按上面的方式拨款,我们是拿不到多少钱的!大家可能明白了学校为什么在去年年底要进行学科结构调整。据说今年的评估,会把学校的学科总数和参评学科的结果作除法。比如学校有66个一级学科,如果66个一级学科参评,评估的排位都在10位以下,把排位情况进行加和,然后除以66,结果就可能只有零点零几,那就惨了!

按照这个办法,根据上一次学科评估的情况,我们比湖南大学还低了8位。我们是三十几位,湖南大学是二十几位,因为他们学科总数少。如果所有学科都是1,66个学科加起来再除以66不是等于1吗。上一次评估学校排第一名的只有1个,参评的排在几十名的好多个。要是不参评就是0,所以,只要是一级学科,就必须参评。参评起码能得到一点分,否则就是0分。我们要通过学科调整,加强优势学科,否则所有的学科都下去了。所以外部的压力首先就是“双一流”拨款方式的改变,没有钱,什么都干不成。对学校发展面临的危机,我们说明的不到位,非常非常不到位。例如ESI,学校很多工科的老师认为自己就是搞工程的,不要写文章、不会写文章。而要成果呢?也没有多少成果;要人才没多少人才,青年千人少,千人少,新评院士少;要转化,专利转移也很少!这样的学科就是个四流学科。

另一个压力来自科技体制的变化。大家原来都习惯了申请863、973,但是现在国家科技体制变了,变为了“一个体系、三个支柱、一个系统”。一个体系是什么呢?就是部际联席会议,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等一起来决定国家支持哪些科技项目。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预先给部际联席会议提出项目建议。如果我们学校有很多教授能进专家咨询委员会,多好啊!如果进不去,提不出我们学校想要干的项目,那基本可能就没戏了。另外,除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钱外,剩下的主要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点研发计划把原来的863、973等都全部放在了一起。这个变化很大。听说以后还有预申报。我们的教授都不是写本子的人,预申报什么啊!预申报时就会被刷下来。关于评审,听说会交给专业机构,正式申报和评审都交给专业机构。还有一个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对之后的监管通过信息化系统来公开,是哪些专家评的、效果怎么样都会公开。所以,国家的科技体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我们的教师、科研人员,知道这个变化的、关心这个变化的、适应这个变化的,有几个人?大家重视了没有?参加进去了没有?学校的科研经费,2011年是7.2个亿,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是9.1个亿,大概涨了不到2个亿,当然这与我有主要关系,说明科技工作我没抓好,我要负主要责任。学校原来认为,科研是下坡,跟滚石头一样,自己有很大动力,所以学校没有下大力气去推。但学校的投入还是挺大的。李夕兵当了科研部长之后,他把科研的绩效一算,说给了这么多钱啊!一篇文章就奖上万块钱,没想到。其实,学校给科研的奖励和投入还是很大的。

但是,这几年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翻了几倍,学校没跟上。下一步,科研体制发生了大的改变以后,假如我们还是继续跟不上,还怎么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们就往下走吧。

另一个危机感来自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国家提出建“双一流”,东部地区等拿出了大量经费进行支持。配比的资金要超出国家给的钱。例如,听说上海一年拿出了几十个亿专门给上海的大学建高峰或高原学科,复旦、交大、同济等都能拿到不少钱。我去年年底去了一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上海市也给他们投了一个亿建设一个高原学科,搞虚拟现实的。我们从湖南省拿了多少钱?浙江大学校长前几天告诉我,浙江省对浙江大学的“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经费是配套的,而且浙江省对浙江大学还有不少优惠政策。例如,浙江大学在杭州有一块不到200亩的地,政府同意其土地使用性质从教学科研用地变更到住宅用地,卖地的钱全部给浙江大学。相比之下,我校湘雅校区老校门,几千万都进了国库,学校想收回这块地,费了天大的劲。

地方的发达程度与对大学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越是发达地区,越觉得大学重要。这种重视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很明显的,比如青年千人,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全国现共有青年千人2300多人,清华大学有154人,华中科技大学去年引进了30多人,湖北省去年共引进50多人。中南大学这么多年总共引进了7人。再过十年,学校应该怎么办?再就是杰青,学校每年有一两个就不错了,但清华大学已经有几百个杰青了,这还是因为指标限制,在学校系里就卡住了许多人,没有报出去。比如现在正和学校进行大数据合作的尹浩教授,30多岁,拿了几个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但杰青和长江报不出去,因为还有比他更优秀的,年龄更大的。学校这样的人才掰着指头数也没几个。再过几年,这些青年人才成长为长江、杰青、院士,形势将更加严峻。国家一年杰青指标为200个,作为一个“985工程”高校,学校一年都拿不到1个,我们是不是应该有很强的危机感?另外,从院士评选来看,北大去年评了7个,清华是5个,上海交大是5个,我们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评上1个。这些高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院士?那是因为他们底子厚,青年人才多。没有人才,学校将来怎么办?

学校地处中部,责任很重,但做点事情很不容易。比如西大门拆迁,学校费了很大的劲,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岳麓区委区政府都很重视,但拆起来还是很难。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杭州市有三张名片,第一是浙江大学,第二是西湖,第三是阿里巴巴。为什么第一张名片是浙江大学呢?我想是因为西湖的水有可能减少,但是浙江大学是永远存在的。只要有人类,只要中国人还在,就一定有浙江大学。因为有了浙江大学,杭州市熠熠生辉。长沙的名片是什么?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南大学?所以我们面临的外部压力非常大。

另外,就是新常态。新常态开始是对经济提出来的,它要求我们创新驱动,要求整个经济进行结构调整。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是以资源经济为主的,土地、矿产、人、空气、水、环境都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驱动要用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拉动经济发展。这个靠谁?供给侧改革靠谁?主要是人,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人从哪儿来?得从大学来。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大学的创新跟不上国家新常态发展的需要,所以才会出现暂时的经济痛苦。如果大学有很多的创新产品,能拉动经济上行,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就能又上一个新台阶。学校的西大门,湘江新区拿了4亿元,其中2亿元补助拆迁,2亿元建科技园。我们承诺三年拉动GDP 100亿元,这一点还是有信心的,但需要大家努力。

总的来说,“双一流”建设、科技体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新常态,都给学校发展带来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发展上的危机。

(二)学校发展的内部压力也非常大

一是思想认识跟不上。比如绩效分配的时候,学校政策明确、规则清楚,但是某些学院在分配时还是不透明、不公开,“行政人员拿得多、一线人员拿得少”还没有杜绝。学校放权给二级学院,原因在于学院领导班子对学院发展情况最了解,最有利于促进学院的发展,但是为什么仍然存在这些现象呢?这就说明学院的领导没有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所以在认识水平、在怎么样关注中南发展水平方面,我们要改进的地方太多太多。

二是在制度方面,我们定了很多制度,但是否真正尊重、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包括我本人(你们要向我指出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遵守制度、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同时心里装着老百姓,这是一个成熟大学、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三是学科建设,怎么样让老树发新芽,怎样跟上新兴科技的发展,我们想得不多,成果少、项目少。最近看到一个事例,美国有个学生叫杰克·安卓卡,在13岁时因为叔叔患胰腺癌离世,开始对胰腺癌检测与治疗产生兴趣。后来一个偶然机会,他将碳纳米管的研究和胰腺癌检测治疗关联了起来,于是便设计了一个研究计划,并寄给了200位教授,其中199位教授都忽略或者拒绝了,只有一位来自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给予了回应,并为其提供了研究条件。四年之后,他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只需3美分的胰腺癌诊断试纸,比现有检测手段成本低了2万多倍,准确度提升了400倍。学校很少有老师去想基础研究的东西。这个孩子打破了常规,没有从医学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而是从材料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学校出了个刘路,我一直希望还有第二个刘路。

我们学校是以有色、选矿、材料、医学、铁道等传统学科为主的。我们的新学科不强,传统学科又面临调整。怎样把夕阳学科调整好?或者在夕阳学科中发掘出新的东西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只安于现状,要有一批人在思考、在思想。人类要是没有思想,那还有什么呢?学校有很多原来在国内外都非常知名的专业,现在已经被国内很多学校远远超过了。地球物理和空间科学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学校空间科学没搞,国内其他很多高校都在开展相关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有一次谈到,为寻找暗物质,他们一些科学家在地下很深的实验室已经工作了七八年,这些科学家可能一辈子根本寻找不到暗物质,可能一辈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就是为了科学。科学是一种兴趣,成了就成了,不成也没关系。我们有多少老师还有这样的精神?再比如引力波,连爱因斯坦本人都说不可能发现。一百多年来,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们不断地努力,终于由MIT组织的世界科学家团队发现了,国内清华大学也参与了这个项目。引力波发现后,物理学家们说:物理才刚刚开始。我想,很多领域也是才刚刚开始。比如,人有的时候可以感知后面有人在看你,这是什么原因?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没有发现,但是我们现在失去了对新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学校不断提高大家的待遇,就是想让大家过上一个较体面的生活,不用为生活犯愁,然后可以集中精力去搞好教学、科研,搞好自己想干的事情。但是,学校很多人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原来的程度。还有我们的行政管理服务,有所改善,但是距离一所好大学的标准还很远。

四是教学,虽然费了很大的劲,但还有不少问题。如用方言教学的现象一直存在,学生适应老师的方言可能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学校一直提倡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老师提问题。东京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思考力》,他认为现代教育整个都存在错误,只培养考试力,不培养思考力。有一次我去理发,理发师傅告诉我,他女儿13岁,已经有一缕指头粗的白发。我问是不是天生的?理发师傅说是读书读的。所以大家要反思教育的问题。美德、传统文化等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培养了,玩也没有时间了。玩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由于小时候没时间玩,所以我们大一的学生就会有“18岁以前没玩过,19岁上大学了还不抓紧玩”的想法。大学一年级稍抓得不好,不少学生就在由高中向大学的转变上出问题,“大一病”就是这么来的。部分学生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白天不上课。还有教学方法的问题,有些老师一直没有搞清楚高中和大学授课的差别,讲课内容陈旧,灌输为主,不理解学生和社会需求。

所以,学校外部竞争压力前所未有,内部治理没有跟上发展的需要,小富即安、缺少危机意识、缺少学术意识、缺乏想象意识,想象是打开科研大门的钥匙,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因为缺乏大局意识,在人才引进方面,虽然学校和我负主要责任,但是各学院也没有把这一工作放在首位。大家扪心自问,在引进人的时候,是否存在“优先考虑自己的朋友、熟人,其他的人哪怕优秀一点也不予考虑”的现象?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一直都非常重视和支持,我们也不是拿不出钱来。学校年轻老师的工资相比国内已处于较高的位置,“2 6”人才的薪酬也不少,对于青年千人,学校很早以前就将年薪定为35万。最近湖南师范大学将标准提高到了45万,学校会相应地调整。但是,学院没有主动去引进人才。

我们要把人才放到第一位,今年各个学院要想点办法,现在就要想,看看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哪些比较优秀、比较好,你们先联系好,然后学校带队去跟他们谈。我们不知道谁好,我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高书记原来的专业是地质,后来教育管理工作多一点,让我们去找你们领域的人才怎么找得到?你们一定要先做好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去年引进了好几十个青年千人,我向他们讨教方法,他们说还是院里先把工作做好,也不需要太高的条件。我们也不能太高,但是多给点个人待遇,多提供点公共平台是可以办到的。我个人的指导思想是,待遇大家都要好,然后他们适当稍高一点。不能像原来他们拿80万,我们拿5-6万,那就有点过分。现在引进千人、院士的标准还是80万,但对于青年千人,我觉得如果其他学校如湖南师大提到了45万,我们咬咬牙提高到50万,引进100个也就5000万,这点钱学校还是拿得出来。

三、这部分我想讲一讲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中南大学的问题。

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在思想上讨论非常重要。一流大学有不少讨论,举两个典型定义。一是人民大学提出的定义:一流大学就是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一流的社会服务。此外,还听说有人有个非正式的说法:世界顶尖大学是不写论文的大学,一流大学是教授偶尔想发议论时写点论文的大学,二流大学是青年学者拼命写论文的大学,三流大学是要求所有学生拼命发论文的大学。这个定义我觉得很有道理。顶尖大学比一流大学要高一个档次。在顶尖的大学,如哈佛、MIT,不存在校长要求教授干什么的,都是教授要求校长干什么。教授们认为创造和工作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顶尖大学的很多教授走出去就是国家要员,或世界银行行长,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长。在美国,不少重要岗位出缺时,总统经常会直接任命大学的教授、院长等。原美国国务卿赖斯,以前就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教授,现在又回斯坦福大学了。

顶级大学不要求写文章,但写出来的就是文章。一流大学的顶尖教授要写点文章,以便保持一流的位置。青年教师拼命写文章的就是美国的二流大学。下指标要求研究生写出好文章的是三流大学。针对这个说法,我们学校还不入流,三流都不到,因为至今没有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我原来讲过,一流大学要有世界原创性的成果,还要能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培养的学生能到世界任何国家就业。目前,我们国家的博士毕业生很少能直接申请到哈佛大学、MIT或者斯坦福等顶尖大学的Assistant Professor,大多还要经过博士后阶段的锻炼。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带的一名学生申请到了斯坦福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我有个学生在清华拿了博士学位,没做博士后,直接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申请到了副教授,两年后被评为教授。此外,一流大学还要有在国际社会上活跃的教授,能在国际学会、国际学术组织中当选为委员或主席,能经常作大会报告,能投票而且很有影响,当然这是很难的。另外,还要有跨越时空的文化。后来我又加了一条,就是能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传承中国文化。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承人类的良知,不是创新,创新是第二位,创新是人类的自发行动。大学不是教学生怎么创新,只能通过科研活动和教学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讲这个问题,我个人体会,对学生的价值塑造是贯穿大学全过程的。有人说,马英九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及时修改教科书,没有对台湾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塑造。民进党从小学课本就开始搞去中国化运动,导致了太阳花运动。大家说香港也是回归后没有修改教科书,学习的还是老一套,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后,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较大影响。中国的大学一定要传承中国的文化,过去的、现在的优良中国文化都要传承。一定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定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要成为大学的自觉文化。我们现在很多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觉得好,内心里不一定接受,没有认识到好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如果发展不好,西方国家能把我们当回事?梁彼得案件就是例子。

建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一流大学”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对我们是一个长远目标,怎么做?我觉得我们要一步步来。总的来讲,第一是建制度,第二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是大力吸引优秀人才,第四是传承和建设优秀文化,第五是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这几条怎么实现?首先要全员育人,把我们的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这些好的东西,不要通过口头说教,而要通过每个教师自觉行动,通过正能量的方式传承给学生。然后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要加强。数学、化学进步都很大,化学一直是学校基础研究的领头羊,但缺领军人物,钟宏院长也很着急,不往上走不行。湖南大学分析化学有几个院士,还引进了一个“超千人”,国家对“超千人”一年拨款上亿,研究条件比我们好多了。物理学科要加油鼓劲,落后是没钱没地方吗?不是,是没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在基础领域一定要上去,要补课。我们要在基础研究领域有些独创性的成果。同时,要在为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拉动产业发展等方面为长沙和湖南省做贡献。要在信息、大数据、医疗,锂铝合金、难熔金属、污染治理等方面争取做到在全国有地位。另外,在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建设方面,在吸引人才和提高待遇方面,我们要做更多的工作。

四、2016年或是“十三五”期间重点考虑以下几件事:

(一)广招天下英才。校务会已通过有关措施,今年各学院要大量招博士后,博士后待遇实行“月薪1万、住房免费、工作自由”政策。学校准备在南校区新建的三栋宿舍中留一栋给博士后。此外,给博士后的工资补到1万,国家给多少不论。招进来后想跟谁做工作都可以,自己干也行。“2 6”原来是从博士毕业生中选拔,博士后扩招后,“2 6”最好从博士后里面再选拔,而且要广泛选拔优秀人才。不是没人来,是学校基础工作、宣传工作、摸底工作做得不够。再就是对“青年千人”,原来实行的35万年薪,50万安家费,还有1:1的科研启动配套费,如果有需要可以讨论,根据周边学校情况进行修改,但是有一条原则,先跟候选人谈好,请他们申报,申报成功了就给予相关待遇条件,申报不成功按其他方式给待遇。

(二)营造一个良好学术生态环境。这点要靠大家。新常态讲制度,教授委员会成立了,但是不要成为少数人控制学术的工具,要相对公开公正公平,要成为监督院党政联席会议、群众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委员会。不要搞成又去打击一部分、排挤一部分,这样不好,现在已经有这样的苗头。基本的学术道德、学术良心还是要有的,不然你还当什么大学教授。教授本来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最有良心和正义感的。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大家都尊重人,平等待人,有问题讲道理解决。

(三)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员工收入水平。大家努力干活,学校努力开拓财源,尽管学校地处中部,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危机。我们一方面省钱,一方面花钱,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四)抓好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要抓好本科生教育,要把中国文化、中国正能量传递下去,要以价值塑造为中心,以交互式的讨论为主,形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学习热情,大学和中学教学的区别是什么就在这。我们的大学教学还是满堂灌,跟中学一点区别都没有,要交互式学习,不是开放式教学,因为学校本来就没有围墙,本来就是开放的。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要交互。

(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驱动计划支持和科技成果奖励力度。要使创新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觉行动。今年,学校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计划,同时也在启动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摸底和论证,学科办武明花一直在组织抓。大家假期可能没做这个工作,现在预算来不及跟上。各个单位要提出公共大型仪器设备的需求,论证完了进行采购。不要像上次,谁买的核磁共振都不清楚,谁都不认。现在谁提出来、谁买的就谁负责。

(六)加强为学生服务。把学生的事真正当成自己的事,学生不容易,我们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和他们一起成长。他们也不都是对的,但是不关心他,他错的永远还是错的。

(七)提高行政为大家服务的水平和态度。水平是次要的,态度是最重要的,行政机关的同志要好好的为大家服务。

讲的不对的请批评指正,以校长工作报告为准,谢谢大家!

校长在教代会上讲话(三):

各位代表,同志们:

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复旦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闭幕了。这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杨玉良校长代表学校所作的工作报告,以及财务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第五届教代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六届教代会执委会,通过了大会决议。会议期间,各位代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和教代会工作,畅所欲言,共商大计,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为学校建设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校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借此机会,我就如何加强教代会建设,进一步推进民主办学谈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的重要意义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实行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进一步深化对教职工代表大会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这一制度的内涵,准确把握这一制度的要求,不断推进民主办学、依法治校。

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是加快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学校正处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从外部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从我们内部来看,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已全面展开,同时我们也正在围绕国家战略和科学前沿加快谋划和推动学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集思广益、集聚智慧、形成合力,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破解难题、加快发展。

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正在深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综合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等正在有序推进,这些都涉及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的教职工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比如青年教师关心住房、收入、子女就学等问题,老教师关心医疗、待遇等问题,一些中青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是负担最重的群体,还有一些孤寡老人或因病、因残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人也需要关心。因此我们要通过教代会这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照顾各类人群的合理诉求,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沟通,化解矛盾,相互帮助,共筑和谐,让广大教职工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幸福美满地生活。

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目前我们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试点任务。我体会,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处理好党政班子、学术组织、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在群众组织中,教代会无疑是最重要的组织,它是学校基层民主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是教职工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不断完善教代会制度,拓宽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渠道,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大力支持和切实加强教代会建设

五届一次教代会以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我校教代会及其主席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代会职权,在推进民主管理、促进科学决策,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加强教代会自身建设方面创造了新的经验,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和我校的实施细则,继续支持和加强教代会建设,不断完善民主办学机制,更好地发挥教代会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切实支持教代会依法履行职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我们要全力支持教代会依照有关法律和制度,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为其履行职责创造良好条件。要发挥教代会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中的作用。涉及全局的重大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决策举措,都应该向教代会报告,听取广大教职工意见。通过这种办法,一方面集思广益,使学校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另一方面也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学校的决策变为广大教职工的自觉行动。要发挥教代会在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中的作用。“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福利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住房补贴、中青年教师住房、医疗保障等民生方面的举措,都应该提交教代会充分讨论、审议通过。要深化校务、院务公开。当前学校和各单位的事业都有很大的拓展,项目多、资金多、规模大、廉政风险大,因此必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把教代会作为校务、院务公开的基本载体,把事业发展情况、财务运行情况和其他重大事项等,按程序提交教代会讨论并听取意见,切实维护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是切实加强教代会自身建设。要抓好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代会的选举、议事、表决、监督等各项程序和规则,逐步建立组织健全、议事规范、监督完善的教代会制度,提高教代会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要抓好代表队伍建设。加强对教代会代表的培训,组织代表学习了解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学校工作的全局,了解教代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议事能力。每一位代表都要增强责任感,积极关心学校改革发展,积极反映教职工的意愿和呼声,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要抓好提案工作。提案是反映教职工意见最直接的方式。一方面要鼓励教代会代表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职工关心的实际问题,提出高质量、有价值、建设性的提案;另一方面要健全提案办理制度,完善立案、交办、研究、落实、答复、满意度评议等环节,做到条条有答复、件件有落实。要抓好二级教代会建设。建立二级教代会,是推进校院(系)两级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完善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单位二级教代会建设的水平还不平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我们要认真总结分析,继续扎实推进二级教代会建设,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议事程序,促进作用发挥,保证教职工对本单位工作行使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推动院系发展。

三是切实加强对教代会工作的领导。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教代会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做到思想上重视、政治上把关、制度上保障。要加强指导。各级党组织要指导教代会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按照相关制度和规定,始终围绕学校和本单位改革发展的大局开展工作。要完善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教代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专题研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教职工参与”的教代会工作机制。要总结经验。及时总结近年来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工作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研究学校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对教代会的新要求,将成果、经验转化为指导和推进教代会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开创教代会工作的新局面。

三、不断提高工会妇委会工作水平

工会是教代会的工作机构,是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女教职工在学校教职员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女性有自己的特点,也有独特的优势,“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委会在代表和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女教职工发展与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事业发展对工会、妇委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职工和妇女群众也对工会、妇委会工作有了新的期盼,因此必须加强工会、妇委会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一要修炼内功,增强活力。要全面加强工会、妇委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职工群众组织。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活动,努力满足广大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教职工全面发展,把工会、妇委会办成大家热爱的“教工之家”、“妇女之家”。要加强工作研究,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发展对工会、妇委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教职工队伍的新特点和职工群众的新需求,探索发挥工会、妇委会作用的新机制、新途径。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水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增强群众观念,使工会、妇委会干部真正成为教职员工的贴心人。

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会、妇委会的工作水平主要体现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水平上。当前,学校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很重,尤其需要团结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工会、妇委会要充分发挥团结面广、联系面宽的优势,组织和发动广大教职员工,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围绕推进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各项整改工作、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要积极组织教代会代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及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提出合理建议,积极推动代表提案及合理化建议的落实。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爱岗敬业教育,运用榜样和模范的力量,引导广大教职工提升素质,帮助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三要联系群众,促进和谐。工会、妇委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注意倾听和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呼声,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努力多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要关心群众疾苦,特别是要关心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要把维护群众的部分利益、眼前利益同维护学校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发挥上下沟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增进共识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团结一心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对于我们来说,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最重要的行动就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正是一代又一代复旦人的梦想,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复旦梦”!我们正行进在为梦想而奋斗的道路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不断推动学校发展取得新成绩,共同创造复旦的美好明天!

谢谢大家。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