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策略
导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要考虑课堂导入的方法,使之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的导语才能自然贴切地把学生导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呢?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导入时间的把握
语文课堂导入的5分钟是不可以省略的。前5分钟这一段时间学生思想处于由松弛到紧张的过渡阶段,处于注意的转移和重新分配阶段,这时,最需要教师以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就应该抓住开始的这5分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提高到相当的高度,才能确保后面学习的高效。
导入的作用
1.引起注意
好的导入如同电影、戏剧的序幕,一开始就有极强的吸引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篇课文或本堂课的学习中。
2.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3.统领定向
好的导入就像下棋,第一招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盘的动向,导入应对整堂课起着统领定向的作用,一开讲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讲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
二、导入的方法
这里笔者介绍几种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导入方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创建,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1.由释题导入
名物――标题牵涉到了人名、地名、物名,这些又是学生不熟悉的,可从解释这些名物开讲;释题意――有些文题的含意,或者另有所指,教师可从题意开讲,让学生循题识文;释结构――从语法关系方面分析文题,透过文题的结构,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深意。
2.由作者、时代背景导入
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3.由文章的风格、价值导入
所谓风格,指作家的思想气质、生活经验、社会理想、审美需求、创作才能等在作品中独特的个性化的稳定的表现。了解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学习其文章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学生认识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借以洞察文章寄托的作家的社会理想、审美要求,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社会意义。同时,通过评论文章的风格、价值,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4.由故事、趣事导入
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学生都喜欢听。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由音乐导入
音乐导入是语文与音乐的学科整合,音乐导入适宜于每一个年级,可以唱歌曲,可以播放音乐或影碟等,呈现一曲与本节课具有密切关系的音乐,使学生在美的乐声中进入新课,增强其学习欲。
6.谈话激趣导入
这种导入法适用范围广,最为常见,是我们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导入法。通过谈话,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进而引入正课。
7.展示搜集图片、资料引入
展示搜集图片、资料引入,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在上课前展示出,通过教师的归纳过度进入课文。这种方法训练了搜集处理信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满足其自我表现的心里,对他们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8.直入法
直入法就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它简洁明了,干脆利落,不加任何掩饰。这种导入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为多见。一般表现为师板书课题、释题,然后学习正文。
9.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是我们经常操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承前启后,水到渠成。对于大多数课文我们都可以采用复习导入法。对于课时安排来说,第二、第三课时的复习导入要比第一课时使用的多。复习内容可以听写词语,指名说主要内容,谈自己感受,朗读课文等。
10.提问质疑导入
提问质疑导入就是通过教师或学生围绕课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课文。这种导入法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学生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当中。
11.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就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文情境中进入课文,由此及彼,引发好奇,突破课文描写中难以到达的境地,进而进入感受课文。这种导入利于突破课文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利用课件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课文当中。
课堂教学导入是一节课整个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导入的重要作用。应因课、因学生、因时、因地、因情、因境而异,注意导入内容要新颖、准确、具有艺术性,在教学中选用一种最佳的导入法为自己所用,以导入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进入知识大门的锁子,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与氛围中走进课堂。教学导入,远不至这几种,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多观察,多归纳,多创新,最后构建出属于自己、属于学生、属于本节课的最优化的导入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