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市场的论文

2017-03-29

发展金融理财市场,在微观上,看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在宏观上看,可以实现我国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金融理财市场的管理,促进其有效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意义重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金融市场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金融市场的论文篇一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震荡原因的分析》

摘要:近日以来,我国股市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剧烈波动。在这一场令人震惊的股市震荡之中,投资者们、特别是普通的中小投资者经历了一场从未经历过的令人胆战心惊地股市波动,对于极少数的指望通过股市的高杠杆效力而一夜暴富的投机者而言,更是切身实地地有了一次豪赌的体验。尽管,在股市危机发生后,国家积极采取相关政策进行“救市”,及时止损使得牛市格局再次出现,但是针对在本次股市震荡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我们不能因一时之间股市再度飘红就自我放松,没有危机意识。股指期货做空者乐于利用普通投资者的恐慌与无知以及已有的市场泡沫竭力进行做空活动,从而谋取暴利。为了避免类似股市震荡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积极采取相关强有力的措施,进行股票市场的完善工作与优化工作,保护股票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将从本次股市震荡为研究背景,对本次股市震荡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对本次股市震荡的深层意义进行归纳。

关键词:股市;金融;政策调整;数据

一、我国金融市场震荡事件简介

今年我国股市的剧烈震荡发生在六月和七月,在这短短两个月之内,沪深股指发生了将近百分之三十的暴跌,而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下跌情况更加惨烈,其下跌幅度达到了将近百分之四十之多。本次股市震荡事件导致我国股市中将近20亿的股市市值人间蒸发,大部分中小投资者的损失惨重,不仅如此,许多专家学者从更深层次上提出,这不仅仅是一场股市震荡,更可能会成为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经济危机的前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本次股市震荡事件进行深层剖析,对于后期相关政策方针的决策以及投资者未来的投资行为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的信用贷款自2012年开始一直呈现出一个稳定增长的乐观态势,但是非银行业的信用贷款的增长态势却不容乐观,自2012年开始,非银行业的信用贷款的与之前相比已经出现了60%的下滑。那么设想一下,假如银行类信用贷款数量也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我国的经济所面临的局面必定十分惨烈。

假设我国没有对目前的股市震荡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导致局面失控,股市暴跌的负面影响将会从A股开始蔓延开来,这种局面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就会使我国目前现存的信贷量急速收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房地产仍有大量的投资在等待恢复,如果信贷体系一旦崩溃,不仅房地产行业将会迎来漫长的寒冰期,甚至是银行系统也会因此遭受严重的考验。2008年发生的雷曼倒闭事件距今已有7年之久,但期所反映出的信贷数量急剧下滑将会导致重度消费的相应减少这一理论放在今天也仍然适用,近期,国内需求行业消费股的股价下跌就是对这一理论的现实映照。

针对上述情况,采取去杠杆化措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经济学的相关原理,目前,对于我国而言,刺激外部消费已经成为短期内可以采取的最为重要且安全的去杠杆化措施,这种从刺激消费作为起点的措施还具有稳定安抚投资者的积极作用。金融风险不仅在其体系内部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其也会导致实体经济的不安定现象的出现。从长远角度来看,假设我国采取相关的改革措施保证未来经济的稳定性,股市即使大跌,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但对整个大的国内经济环境而言,发生因股市崩盘而导致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十分小。

二、震荡产生的主要原因

笔者将今年6月下旬以来产生的股市震荡事件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一)股市上涨过快导致的虚高

我国股市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常规速度。以上证综指为例,到今年的六月份的中旬,与去年同时期相比,上证综指涨幅远远超过了100%,达到了152%,而中小板与今年年初相比涨幅也达到了138%,创业板的涨幅更加夸张,与去年同期相比,达到了165%之多。股市大涨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为以下两点:首先,国家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股票市场,由政府主导的“国家牛市”态度为股市的发展提供了宽松、利好的大环境,其次,散户资金进场速度增加也是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涨幅过大,股市利好状态的出现,导致股值过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面对过高股值,开始担心风险回调,从而选择获利了结。

(二)证监会的政策调整

证监会出于对杠杆增速太快以及市场泡沫化等现象的出现,自本年度第二季度起就开始采取禁止证券公司进行为场外配资提供数据、参与其伞形信托产品以及为其提供IT数据等便利的收紧措施,同时要求各部门加强对场外配资的监管力度,加强风险警示的发布等等。除此之外,证监会在本年度第一季度共审批通过69家IPO,在第二季度IPO的审批通过数量则放了一倍还多,达到了130多家,大量的新股上市促使了大批资金参与到新股的申购活动中。

(三)消除杠杆后的影响

不同于以往的股市上涨,本轮的股市上涨中存在着大量的杠杆。场内融资融券余额截止到本月月初与上月同时期相比已有所回落,但是与今年年初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至于场外的配资的整体杠杆水平则相对更高一些,这主要是由于场外的不透明以及缺乏有效监管等原因所导致的。最初,仅仅由于估值过高以及证监会所采取的收紧政策等所引起的股票抛售在杠杆强平的推动下,彻底演变为一场股票抛售的狂潮。

三、监管层急需维稳的原因

(一)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市场中银行占据的最重要的地位,金融市场的大规模震荡对银行业造成的影响应当较小。尽管银行进入股市的钱一直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和OTC渠道,但市场预计银行直接暴露在股市只有约两万亿人民币,甚至不及银行总资产的零头。但一些金融市场参与者想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监管体系甚至银行业的稳定相关联,再加上资本不透明的场外交易,这其中更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震荡存在着一层一层的联系,因此,监管层不但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也要从维护未来市场稳定的角度出发,高效率的“出手”稳定金融市场以避免更大风险的出现。

(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近几个月来,大量的个人投资者进入市场,根据中国证券报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开通的沪深股市账户已接近九千万,仅六月份的一个周就有超过三千万的活跃用户。因此决策者可能会担心过多的热钱在金融市场明显过热的情况下依然流入资本市场,一旦发生大规模亏损,很容易导致普通民众的消费困难。因此,监管层希望在维稳金融市场的同时,防止人民在金融市场大跌后失去对政府的信任。

(三)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

股市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的融资实体,特别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波动的股市将阻碍金融市场发挥高级别的企业债的融资功能。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波动也会影响到普通民众对经济的信心和改革的未来前景。其中监管层在七月初期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新股发行暂停也可能对股市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对实体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笔者认为,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而言,股市的动荡对其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小的。首先,虽然股票在上半年中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例提高了六个百分点,但其份额相较占比高达一半的银行存款而言,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普通民众的选择投资性金融资产。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吸引民众资金的重头房地产投资,因此金融市场波动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在一段区间后,金融市场市火热后,民众的消费增长也并不快,因此所谓的”相应地拖累消费的股市大跌”也可能极为有限,所以消费和金融市场波动缺乏实证支持的关系。其次,对股市的大幅波动虽然也许会直接影响整个金融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但相对于国家大局而言影响极小。去年,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7.4%,其中由金融行业直接带动的有0.7%,同样在今年上半年中,金融业更贡献了其中的1.3%。有人说一旦金融业遭受大创,我国国民经济必然产生剧烈波动,然后,国家监管层可以抵消这种负面影响,通过增加投资在基础设施方面、采取金融支持等手段,近期监管层频频出手稳定股市后,我国上半年维持7%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即可说明这一问题,但是,同样股市动荡也会带来短期经济下行的风险。

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对国内投融资行业的影响,并不足以引起恐慌。因为股市在实体经济融资的比例份额仍然较低,同时监管层开始努力推进鼓励政策。2014年股市吸引资金的规模仅占当年民间融资的2.6个百分点,从一月至五月的涨幅只有4.2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为主要体系架构,股市剧烈波动对投融资总额来说影响较小。然而,另一方面,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其本身很难获得来自银行或债券市场的投资,各中小板块和新三板、各地的股权交易中心都受到热捧,股市波动对于这些公司遭受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进入股市的流动性资金大幅降低,机构大量逃离股市引发连锁反应,相对增加了对其他风险相对较低的金融产品的热度。

综上所述,在目前这个阶段,笔者更相信金融市场的非正常波动不会引起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众多证券公司及投融资机构会受到较高的影响。但是一方面其占金融市场比例较小,对整体大局影响不大。另一方面证金公司的救市也会为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银行的对外理财产品通常属于风险较低的债权投资较多,因此银行位于股市中的资金流较小,此外,银行的市场资金总体上属于优先级,并通过严格的风险控制保护。因此,作为金融行业主体的银行业受到波动较小。因此,我国距离金融危机尚远,同时短期的金融震动对实体经济和大多数企业而言风险并不大。

五、金融市场震荡给我们的思考

根据西方国家股市的运行过程中的经验,股市波动是一直存在的。关键在于,当属于自由市场支配的股市的发生状况时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对普通的散户投资者造成过多影响。目前,金融市场的震荡的问题,上一财政冲击的情况下,监管机构的回应很正确,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也宣布降息,可以说明监管机构对这次金融市场的震荡已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预判到了其过热后大跌对民众心理影响的严重性。从那时起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的进行,也正应对金融市场的状况。然而相对国外而言,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即平准基金的建立,因为在我国存在卖空机制和高杠杆时,没有平准基金及时对冲以保持市场稳定。可惜在在推进改革证券市场的管理的同时,监管层没有认识到恶意做空的恶性,高估了自己的救市能力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从而引发了这场由股市波动而带来的金融震荡。显然,这是错误修复的一个需要。如何建立对冲基金的稳定基金,尽快从根本杜绝恶意做空市场这一行为的发生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国的《证券法》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以前的《证券法》基本上是根据常态的市场交易状态制定的,但这部法律也应规定‘非常态’下,政府干预的条件、标准、手段、主体、资金来源等,平准基金也就有了法律依据。

除此之外,在我国的IPO方面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目前国内IPO的行政审批程序过多,过快过量的发行新股、吸收资金并不能很好的反应市场需求和公司现况。更可能是风险出现的信号。因此单纯加快IPO的速度将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实践证明,金融市场产生的震荡与近几年IPO速度过快,数量过多券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在两年前我国因暂停IPO而产生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几百家公司在证监会的排队序列之中,但是,不能因此而盲目加快IPO进程。这次的金融震荡正说明稳定股市是需要多方共同进行的,而不止是以某种方式。

总之,今年6月份的金融震荡“震惊”不少普通投资者,同样更加惊醒的是我国监管机构,如何尽快填补这些金融市场缺陷,使股市迈入健康崛起,有序监管的行列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赵海宁.中国股市暴涨的逻辑[J].新产经,2015年第一版

[2]薛强.2014股民压力调查[J].金融博览(财富),2015年第一版

[3]苏安.为什么海外投资者更担心中国股市震荡[J].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7月12日刊

[4]谭浩俊,.震荡"震"出了股市需要修补的漏洞.东方网,2015年7月14日刊

[5]汪涛.股市震荡会拖累改革步伐吗?.《新浪网》,2015年7月9日刊

关于金融市场的论文篇二

《关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探讨与分析》

【摘要】当前,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市场深刻变化,开行风险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开行更好地防范风险、服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开行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正确把握促发展和控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文化建设,打造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控重点领域风险,不断提升风险防控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金融风险;开发性;管理

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多年来,国家开发银行秉持开发性金融理念,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针对自身业务特点,探索建立了一套严格有效、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发性金融风险文化。开发性金融的风险管理是中国国情下管控战略性、开发性、中长期业务风险的重要探索,是开发性金融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发性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

(一)战略性

开行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银行,在选择项目时,要首先把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体现政府意图和政策导向摆在第一位。比如,开行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和经济外交战略,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国际业务中的国别风险、政治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又比如在经济下行期,面对电力、铁路等基础性行业出现的经营和融资困难,开行要通过增发贷款在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行业起到稳定和拉动的重大作用,积极进行逆周期调节,防止重大项目和产业资金链断裂和经济大起大落。

(二)开发性

瓶颈领域普遍存在市场发育程度低、信用不完善、项目前期开发投入大、自身偿债能力弱等问题,风险难以控制,项目收益低且存在不确定性,很难满足商业金融机构的标准和要求,财政资金又无法完全覆盖。开行支持的项目大部分都属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领域,比起商业银行,自然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压力。这就要求开发性金融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信用结构,引领社会资金,在支持项目建设的同时防范风险,最终把市场不成熟的领域培育成为商业可持续的领域。

(三)长期性

开行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风险具有“长期、大额、集中”的特征。“长期”体现为贷款期限长,平均合同期限在10年以上,项目面临的风险因素多、不确定性大;“大额”体现为贷款额度大,许多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在数十亿、上百亿元以上;“集中”体现为贷款相对集中于一些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一旦经济下行,这些行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亏损,开行就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开行中长期风险管理

探索与实践

经过多年实践,开行针对开发性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探索形成了显着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总体来讲,开行的风险管理立足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预研预判,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实现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具体来讲,包括规划先行、银政合作、信用结构、发债筹资、金融创新、完善机制等方法,这些方法综合形成了开发性金融风险管理的“利器”。

二、通过规划先行,增强促发展、控风险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规划先行既是引领业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中长期业务的客观要求,应对“长期、大额、集中”风险的有效工具。

三、加强银政合作,以系统合力控制风险

共同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健康的市场主体。银政合作具有建设市场和防范风险的双重职能。开行发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开行的融资优势相结合,将防范风险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共同推进信用建设、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控能力。

四、构建完备的信用结构,确保贷款风险可控

信用结构是项目贷款风险分担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开行结合监管要求和形势变化,不断创新信用结构,使贷款资金进入瓶颈领域成为可能,有效控制了长期信用风险。开行依托国家信用,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将居民储蓄和社会资金化零为整、续短为长,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覆盖和应对长期、大额、集中风险。同时,坚持稳健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将流动性管理视为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和资金管理的中枢,充分发挥主动负债优势,统筹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有效防范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五、开展金融合作与创新,运用市场化方法分散风险

通过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设中长期投融资市场,疏通信贷资产流通渠道,构造项目的市场化出口,分散长期、大额、集中风险。2005年12月,开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国内首笔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开创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先河。开行还是我国银团贷款的主力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银团贷款余额接近1.3万亿元。

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一是严格项目评审。通过建立路演审议制度、风险边界判断制度以及客户信用评级和债项评审相结合的“二元评审”体系,加强评级和授信管理,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评审,综合授信”体系,通盘考虑客户各项业务需求,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加强贷后管理。通过严格的贷款分类制度、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完善的抵质押担保管理体系以及信贷资产动态管理,形成了包括贷款资金监管、贷后现金流监管、项目监管、借款人监管、担保监管在内的多元化贷后管理模式,覆盖信贷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开行的风险管控是有效的,既服务了国家发展战略,又实现了自身良好经营业绩。截至今年6月底,开行累计本息回收率达99.39%,连续54个季度保持高位运行;不良贷款率为0.32%,连续33个季度控制在1%以内,资产质量保持国内外同业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丹关于国外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对我国的启示商场现代化2011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