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学财富,呈现着现代中国民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 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思想情感 语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 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 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 一些像“全球化” 之类的词语, 成了神圣的词语, 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 而不论其所指何物。与此同时, 一些诸如“革命”、“救亡” 之类的词语, 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 甚至成了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在当下的语境中, “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 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 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 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 又处在何种现状呢?
一、 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 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 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 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 年的“反右” 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 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 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另一代是在“文革” 中成长起来的作家, 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 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 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 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 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 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 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 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 市场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 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在现当代文学中, 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 精神溃败。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 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 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 活着就是胜利” 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正如余杰所说, 只有肉体的“活着” 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 性文学进入文坛。90 年代末期, 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 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二、 现当代文学存在“现状批评” 现象
现状批评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具诱惑力的部分, 变化无穷的文学现象和不断推出的新人和作品, 既联系着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搏动, 又提供了不重复的新鲜刺激,批评的创造性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最为活跃。因此, 许多人把当代文学研究与“现状批评” 画上等号。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 它可能迟滞了对“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 的研究, 以至于这三十年的文学已从一些人的研究视野中消失。这些部分文学研究, 往往构成现当代文学研究最脆弱的环节。很显然, 这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总体水准的普遍性缺陷, 是难以吸引更多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一角度看, 这一曲折的文学进程, 又蕴含着某些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问题和矛盾, 这涉及现代文学传统、作家精神结构、现代文学艺术形态等。
三、 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开拓的现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文学边界的扩大和文化研究的开拓, 文学本体认知有较大的深入和改变。学术空间的拥挤和学者的浮泛, 以及整体社会普遍的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在系统呈现了一种“读图”、“复制” 和学术时尚、普及的异化现象。现当代文学呈现出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的套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方面是热闹非凡, 成果数量迅速攀升, 另一方面学术深度影响和实用价值范围甚小。张爱玲、徐志摩、沈从文, 以及现代女作家等, 一直成为出版社出书的热门和研究者首选的课题。但是, 对这些作家的研究真正有创新性和学术突破的并不多有。近年来一大批试图走学术和大众阅读相结合路子的“文化快餐”, 却在“高校” 被视为学术成果。还有文学的传播与期刊、翻译、出版、教育等较多的亚文学研究选题, 呈现出文学史研究新的转变。
四、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展望
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 笔者对其有以下几点期望。第一, 在中国文学的叙述话语中, 期望出现更多能够穿透生命、穿透心灵的语言。第二, 期望中国作家抛弃世俗功利意识、超越平庸, 树立探寻真理和生命真谛的心性和勇气, 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挖掘人性的本质, 找到苦难的根源, 揭示燃烧在残酷无底深渊中的人间至爱。第三, 期望在中国文坛看到能在我们这个时代给人们带来新奇的刺穿灵魂的力量的大作品, 期望中国文学真正走向我们渴盼已久的辉煌。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二:浅谈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
现当代文学作品时代感强的所涵盖社会生活面广,更符合我国“文以载道”、“文以传道”理想。 阅读既是猎获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它体现时代特点、切合社会的需要,所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被摆在了重要位置。
一、以教材为本,领悟教材思路,总体把握教材。
高考中现当代文学作品均出自课外,因此,有不少教师轻视教材,忽略教材,甚至有的学校搞教学改革,另起炉灶,完全教授教材外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据说效果还很不错! 教改后的今天,这种做法实在有些得不偿失。新旧教材两相对比,我们看到,新教材选入了不少时文,必修选修并行,作品主题也不像以前那么单一,真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局面。新教材文章从内容到结构的安排,也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由于成书时间短,还没有经过岁月的淘洗,但是,新教材从内容到结构总体上是科学而合理的。 高考确实对教材里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少有涉及,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坏教师双手奉送知识,好教师让学生发现知识”——学习课本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创新。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教师举好了教材这个“一”能使学生反“三”、“九”……直至成百上千,使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的能力和素质。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关键。 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最直接的是课文本身,文章优美,情节生动,能满足学生基本的审美需求和好奇心,但仅靠课文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是所有文章都能适合学生的欣赏情趣和脾胃,有的作品(如《拿来主义》)虽然构思严谨、论述精辟,但是距离我们时代毕竟有了一定距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而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呈逐步上升趋势,兴趣率高达95%-100%,最受学生的欢迎。 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一是教师设疑。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如果学生使用原有的认知解决新问题,就会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新知识的愿望,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但是,教师应该注意要“巧问”、“会问”而不是“满堂问”。一句话,问题必须“设置科学,难度适中”。高明的教师设疑在课之初,就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动,带着问题进入教学;设疑在课之中,于看似无疑中起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思维的涟漪;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余音袅袅,言已尽而意无穷。 二是学生质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材编者、教师、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有着种种出入,孰是孰非?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弄得整齐划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历不同,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从教材中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更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蹲下来”把自己放在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索学生提出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展现思维,学生能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 只要我们响应课改,明白语文教学注重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师教学的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那么,这个矛盾就不称其为矛盾了。同时,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高考战场上面对陌生文章才能游刃有余。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增强学生对学习理性认识。有些作品,教材选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锻炼学生分析、推理、综合判断能力。这类文章文学性相对较弱,学生阅读兴趣不强。所以,就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讲明所学知识重要性,讲明分析能力、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对于高考和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感性的兴趣上升为理性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注意探究作品,注意体现思维过程
语文教学的对象不仅仅止于师生两个。仔细剖析,有四种思路在发挥作用,即教师思路、学生思路、课文作者思路和教材编者思路。 语文教学的四种思路,各具不同性质,属于不同范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六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对文章构思的分析,就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对文章的结构主题的分析把握,还应注意学生对“作者对社会深入观察、批判的精神和能力”,对“作者发掘、体现生活角度、手法”的学习。 教授文学作品,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文章的主旨灌输给学生,而要清楚的认识到,比让学生了解作品主旨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作品主旨的发掘过程;是对作者思维的品味过程。我们说的展现思维过程,就是要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探究课文作者的思维,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析、比较,观察、思考。 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他们才会对所处的社会观察思考,独立分析判断,才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升阅读和作文的思想深度。
现当代文学作品流派纷呈,内容庞杂,怎样才能让学生撇开这世事纷扰的浮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立足于教材,教学有方,指导得法,自然能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思想素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意义非比寻常。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学财富,呈现着现代中国民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 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思想情感 语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 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 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 一些像“全球化” 之类的词语, 成了神圣的词语, 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 而不论其所指何物。与此同时, 一些诸如“革命”、“救亡” 之类的词语, 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 甚至成了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在当下的语境中, “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 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 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 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 又处在何种现状呢?
一、 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 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 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 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 年的“反右” 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 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 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另一代是在“文革” 中成长起来的作家, 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 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 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 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 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 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 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 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 市场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 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在现当代文学中, 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 精神溃败。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 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 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 活着就是胜利” 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正如余杰所说, 只有肉体的“活着” 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 性文学进入文坛。90 年代末期, 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 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二、 现当代文学存在“现状批评” 现象
现状批评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具诱惑力的部分, 变化无穷的文学现象和不断推出的新人和作品, 既联系着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搏动, 又提供了不重复的新鲜刺激,批评的创造性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最为活跃。因此, 许多人把当代文学研究与“现状批评” 画上等号。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 它可能迟滞了对“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 的研究, 以至于这三十年的文学已从一些人的研究视野中消失。这些部分文学研究, 往往构成现当代文学研究最脆弱的环节。很显然, 这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总体水准的普遍性缺陷, 是难以吸引更多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一角度看, 这一曲折的文学进程, 又蕴含着某些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问题和矛盾, 这涉及现代文学传统、作家精神结构、现代文学艺术形态等。
三、 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开拓的现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文学边界的扩大和文化研究的开拓, 文学本体认知有较大的深入和改变。学术空间的拥挤和学者的浮泛, 以及整体社会普遍的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在系统呈现了一种“读图”、“复制” 和学术时尚、普及的异化现象。现当代文学呈现出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的套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方面是热闹非凡, 成果数量迅速攀升, 另一方面学术深度影响和实用价值范围甚小。张爱玲、徐志摩、沈从文, 以及现代女作家等, 一直成为出版社出书的热门和研究者首选的课题。但是, 对这些作家的研究真正有创新性和学术突破的并不多有。近年来一大批试图走学术和大众阅读相结合路子的“文化快餐”, 却在“高校” 被视为学术成果。还有文学的传播与期刊、翻译、出版、教育等较多的亚文学研究选题, 呈现出文学史研究新的转变。
四、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展望
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 笔者对其有以下几点期望。第一, 在中国文学的叙述话语中, 期望出现更多能够穿透生命、穿透心灵的语言。第二, 期望中国作家抛弃世俗功利意识、超越平庸, 树立探寻真理和生命真谛的心性和勇气, 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挖掘人性的本质, 找到苦难的根源, 揭示燃烧在残酷无底深渊中的人间至爱。第三, 期望在中国文坛看到能在我们这个时代给人们带来新奇的刺穿灵魂的力量的大作品, 期望中国文学真正走向我们渴盼已久的辉煌。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二:浅谈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
现当代文学作品时代感强的所涵盖社会生活面广,更符合我国“文以载道”、“文以传道”理想。 阅读既是猎获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它体现时代特点、切合社会的需要,所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被摆在了重要位置。
一、以教材为本,领悟教材思路,总体把握教材。
高考中现当代文学作品均出自课外,因此,有不少教师轻视教材,忽略教材,甚至有的学校搞教学改革,另起炉灶,完全教授教材外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据说效果还很不错! 教改后的今天,这种做法实在有些得不偿失。新旧教材两相对比,我们看到,新教材选入了不少时文,必修选修并行,作品主题也不像以前那么单一,真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局面。新教材文章从内容到结构的安排,也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由于成书时间短,还没有经过岁月的淘洗,但是,新教材从内容到结构总体上是科学而合理的。 高考确实对教材里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少有涉及,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坏教师双手奉送知识,好教师让学生发现知识”——学习课本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创新。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教师举好了教材这个“一”能使学生反“三”、“九”……直至成百上千,使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的能力和素质。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关键。 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最直接的是课文本身,文章优美,情节生动,能满足学生基本的审美需求和好奇心,但仅靠课文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是所有文章都能适合学生的欣赏情趣和脾胃,有的作品(如《拿来主义》)虽然构思严谨、论述精辟,但是距离我们时代毕竟有了一定距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而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呈逐步上升趋势,兴趣率高达95%-100%,最受学生的欢迎。 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一是教师设疑。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如果学生使用原有的认知解决新问题,就会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新知识的愿望,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但是,教师应该注意要“巧问”、“会问”而不是“满堂问”。一句话,问题必须“设置科学,难度适中”。高明的教师设疑在课之初,就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动,带着问题进入教学;设疑在课之中,于看似无疑中起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思维的涟漪;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余音袅袅,言已尽而意无穷。 二是学生质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材编者、教师、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有着种种出入,孰是孰非?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弄得整齐划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历不同,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从教材中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更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蹲下来”把自己放在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索学生提出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展现思维,学生能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 只要我们响应课改,明白语文教学注重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师教学的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那么,这个矛盾就不称其为矛盾了。同时,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高考战场上面对陌生文章才能游刃有余。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增强学生对学习理性认识。有些作品,教材选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锻炼学生分析、推理、综合判断能力。这类文章文学性相对较弱,学生阅读兴趣不强。所以,就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讲明所学知识重要性,讲明分析能力、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对于高考和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感性的兴趣上升为理性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注意探究作品,注意体现思维过程
语文教学的对象不仅仅止于师生两个。仔细剖析,有四种思路在发挥作用,即教师思路、学生思路、课文作者思路和教材编者思路。 语文教学的四种思路,各具不同性质,属于不同范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六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对文章构思的分析,就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对文章的结构主题的分析把握,还应注意学生对“作者对社会深入观察、批判的精神和能力”,对“作者发掘、体现生活角度、手法”的学习。 教授文学作品,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文章的主旨灌输给学生,而要清楚的认识到,比让学生了解作品主旨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作品主旨的发掘过程;是对作者思维的品味过程。我们说的展现思维过程,就是要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探究课文作者的思维,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析、比较,观察、思考。 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他们才会对所处的社会观察思考,独立分析判断,才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升阅读和作文的思想深度。
现当代文学作品流派纷呈,内容庞杂,怎样才能让学生撇开这世事纷扰的浮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立足于教材,教学有方,指导得法,自然能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思想素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意义非比寻常。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论文
2.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4.文学论文
5.有关汉语言文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