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反思回顾
《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春反思回顾,希望大家喜欢!
春反思回顾篇1
关于《春》一文,粗略想一下,从自己上班起,已经交了 5 、 6 遍了。回想以前的课堂: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等一拥而上,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不是 ” 满堂问 ” ,就是 ” 满堂练 ” ,一篇课文化作几十道阅读题,搞 ” 碎尸万段 ” ,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不灵单。原因是传统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过于强调了学科本位。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既然如此,为何 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本学期的课改实验班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甚至让学生用雕塑动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 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 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 意的美好景象。
春反思回顾篇2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 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 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春反思回顾篇3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 7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 ”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
在重点研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个语段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主问题:小雪点缀的小山,妙在哪里?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课堂活动可谓精彩纷呈:妙在矮松顶着一髻儿白花,秀美;妙在山坡披着带水纹的花衣,俏美;妙在阳光斜射,薄雪好象害了羞,娇美;妙在即使在冬天,山上的色彩一点也不单调,青黑、白、蓝、银白、暗黄、粉色六种颜色,把济南冬天小雪后的小山装扮得生机盎然;妙在雪草相间,虚实相映,表现小雪后山坡的动态之美;妙在这一个“太”字,表达了作者对这秀气小山的无限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