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管理的概述和特征
围绕服务、服务提供者或用户等不同的中心,服务管理有不同定义。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服务管理的概述和特征。
服务管理的概述
如果以服务为中心,服务管理可被视为谈判、服务协议的表述与拟订、责权的分配与制衡,以及服务供求双方就能够支持用户业务流程的服务和服务级别而相互评论的过程。一份服务协议可以被视为供应商和用户间的一份合同,记录业务流程、辅助服务、服务的技术参数、可接受及不可接受的服务级别、供应商和用户的责任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采取的行动。可见,服务管理还可以被视为识别、界定、商谈、认同、实现、监测、报告以及管理用户服务级别的过程,服务管理文件则记录这些过程的目标。
如果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管理可被视为确立、测量并确保服务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提交始终能满足用户要求的服务过程。服务管理包含对用户预期的界定、满足和对业务协议的不断完善。服务管理帮助组织确保在成功服务方面实现他们的核心目标。
如果以服务提供者为中心,服务管理可被视为一个人和系统的集合。它使组织确保商定的服务级别能被达到,必需的资源能被有效提供。人和系统间存在关联,而系统又可进一步被区分成技术和过程。在服务提供者看来,服务管理是一套严谨而又积极的方法论体系,确保所需级别的服务能按照业务的优先顺序、以合理的成本提交给用户。 服务管理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在服务竞争环境中对企业进行管理并取得成功。1990年代末期,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服务管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包括对服务利润链的分析、服务的交互过程与交互质量、服务质量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品营销与制造业产品营销的比较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为我国服务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较好指导。
服务管理来源于多个学科,是一种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生产运作、组织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管理活动。从科学管理到服务管理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虽然它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但其为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指导原则。服务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
服务管理的特征
(1)一般管理视角。服务管理将企业的外部效率置于重要地位,强调用户如何看待核心产品和企业总的表现,而不是企业的内部效率、规模经济和成本降低。这体现了用户驱动、质量导向、长期导向、员工导向等的结合。
(2)用户导向。服务管理认为竞争优势和利润是通过市场导向实现的,降低用户流失率对利润的影响,是成本努力难以达到的。服务管理重视用户满意度和改善用户感知质量,认为用户忠诚是成功服务管理的里程碑。强调用户关注,认为质量是用户评价的,需要研究用户感知质量。
(3)长期观点。服务管理的长期观点对营销有重要影响,关系营销得到人们的认可。长期导向与企业界的发展趋势吻合,在很多产业,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经营,都出现了大量的伙伴关系、网络和战略联盟。营销努力被看做是对用户的投资而不是短期费用。
(4)综合方法。综合管理方法可以作为连接企业传统职能,或传统学科的桥梁。在营销、组织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服务管理的视角产生许多新的概念和方法。
(5)关注内部开发与强化。服务管理关注员工的发展和员工对企业目标和战略的投入。
实际上,服务管理是一种一般管理视角,指导所有管理领域的决策,而不仅仅是为某个职能提供管理原则;是用户驱动或市场驱动的,而不是内部效率标准驱动;是一种综合方法,强调组织内部跨职能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质量管理是服务管理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员工的内部开发和强化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先决条件。
服务管理的产生
长期以来,产品制造业大都奉行泰勒和斯密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来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科学管理以发展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与管理费用为主流管理原则,发挥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作用,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这种管理原则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O世纪60年代以后,服务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O%,部分国家接近8O%。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了3O%,个别发达地区接近50%。由于“服务是过程而不是物件”,服务产出与实体产品存在本质差异,所以服务业的管理方法应当有别于制造业的管理方法。70年代时,欧美的一些营销学者发现,基于实体产品的营销理论和方法 不能适应服务业营销的客观情况。如果仍采用过分强调降低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管理方式对服务业实施管理的话,大量的事实已证明,会造成服务质量下降.企业员工士气低落,进而导致顾客关系的破坏,最终出现利润下降的结果。瑞典学者诺曼(Norman)和芬兰学者格朗鲁斯(Gronroos)把这种现象称为“管理陷阱”。因此服务业的管理需要不同于制造业的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技术的传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以及应用的广度上缩小了企业产品在技术含量方面的差距。这样必然给以“产品新”、“技术高”、“成本低”等质量特征来定位的产品竞争,带来严峻的考验。同时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采用与规模生产完全不同的方式取得同样的结果。如过分强调“规模经济”而忽视了“市场经济”,那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产生危机。另外,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消费观念也趋于理性化和现实化,处理消费问题也更实际一些。这样的大环境,也促使了市场竞争主体形式由产品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等方式的转变。
基于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和制造业在制造技术、产品功能及产品方面的趋同,市场竞争已进入了服务竞争的时代。面临服务竞争的各类企业必须通过了解和管理顾客关系中的服务要素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这就迫切需要一系列理论、方法作为服务竞争的指导原则。由于建立在物质产品生产基础上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服务竞争中的有效性受到限制,所以必须探索适合于服务特性的新的理论和方法。“服务管理”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