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什么河?

2017-06-05

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什么河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公元604年, 隋炀帝离开首都长安,到洛阳巡游。第二年,他下令着手两大工程:迁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成千上万的劳工花了六年的时间,将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完成了全176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这条古老的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杭州的水陆空交通都很方便。杭州是沪杭铁路的终点,又是浙赣、杭甬、杭长铁路的终点。杭州和北京间有直达快车对开,全长1651公里,行驶26时30分。杭州是浙江省公路网的中心,沪杭、宁杭公路穿过杭嘉湖平原,到达上海、南京;杭徽公路翻越浙西山岭,到达安徽的歙县、屯溪。在杭州坐船,可沿大运河到苏州,沿钱塘江可通本省富阳、桐卢、建德、兰溪等地。

华夏文明 京杭大运河的介绍

涨江桥也是杭州一座比较有名的桥,位于卖鱼桥东北侧,桥建于北宋,元末桥毁。明宣德年间重建,为三孔石拱桥,中孔净跨14米,两边孔的净跨都为9米,旧时桥长58米,宽6.2米。民国时进行了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进行了重建,为公路桥。相传古时潮水一直可涨到这里,故名江涨桥。这一带自古以来水果、淡水鱼的交易非常兴旺,江涨桥与原华光桥成八字式,河面开阔,入夜蟹火渔灯,辉映两岸,暮雨之时尤为壮观,故有“江涨暮雨”之称,为湖墅八景之一。京杭运河流到余杭古镇塘栖,穿越塘栖以后,条条支流延伸入镇中。因此塘栖自古以河多、塘多、漾多、桥多而著称,镇里街市沿河,过街楼和美人靠隔街相望,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不用撑伞遮日挡雨。民间有“跑过三江六码头,少见塘栖廊檐头”之说。一座座古朴庄重、风姿各异的桥梁,把古镇的街市串在一起。而镇里最有名的古桥要数广济桥。广济桥建于唐朝,据传为唐代名将尉迟恭所建,是如今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古桥,长40多米,宽5.6米。

运河的治理

自古以来,运河航道经常出现淤塞的情况,几乎每个朝代都对运河进行过整治和疏浚。如北宋的苏轼,南宋的张澄、吴芾、潜说友,元朝的脱脱,明朝的杨碹,清朝的赵士麟、李卫等,都对杭州城内外的运河及航道进行过挖掘和疏浚,设置水门、水闸等设施。

到了现代,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沿岸居民的增多,运河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对运河杭州段进行了多次治理。1988年底,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竣工,新挖河道7公里,还在三堡新建了一座船闸,使钱塘江与运河重新沟通。上世纪末又修建了船闸二通道,进行了京杭运河杭州市河道整治工程。2001年,历时8年,总投资达9.4亿元的运河杭州段截污工程全面建成并开通运行。

与此同时,运河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世纪初,杭州举办了首届运河文化艺术节。翌年,新香积寺塔和“母与子”运河主题雕塑建成。不久信义坊步行街建成,同时举办首届“运河游船节”,开展了对运河文化的研讨。这些连续不断的保护和建设,使古老的运河焕发了生机。河水得到了治理,运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运河杭州市区段两岸,矗起了座座高楼,开辟了大片绿化带,桃红柳绿草如茵,漫步古老的运河边,使人有一种怀古叹新之感。古老的运河已融入了现代化的大都市,成为杭州重要的城市景观。

丰厚的文化积淀

京杭大运河两岸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塘栖,有广济桥、拱宸桥等古桥,有高家花园、塘栖太师第弄范宅等古宅,还有古塔、古寺庙、书院、藏书楼、名人纪念馆、石刻碑碣等。

杭州市拱墅区作为历史上京杭运河的最南端,有历代建造的码头、河埠、仓储等建筑,以及沿运河两岸的历史街区等,可惜的是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绝大部分已被拆除。

目前在拱墅区卖鱼桥运河主河道边只剩下一个古运河码头,仅存的最后一个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古老仓库——富义仓,这些建筑虽然没有雕梁画栋,但是它们见证了运河的历史,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体现了运河文化。

长近百米、宽4-5米的小河直街,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现存街区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风貌,特别是河畔的建筑立面,其建筑基础的年代可以上溯到明代以前,是目前能够真正反映杭州历史风貌的一个重要历史街区。有关部门已制定了小河直街修旧如旧的保护规划和方案,同时将保留拱宸桥桥西民居建筑群及街区,它们将成为杭州运河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始建于北宋的香积寺,曾屡建屡毁。现存的香积寺石塔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是杭州仅存的清代佛塔,是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拱墅区将以保护利用香积寺石塔为核心,重建香积寺庙。复现珠儿潭的园林景观。

半山文化也是运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上塘河及周边地区还存有皋亭遗址、娘娘庙、崇光寺、龙居寺、显宁寺旧址、半山东周古城址、战国大墓等历史遗迹。

河流统称

通常是指陆地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河流一般是在高山地方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般的终点。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著名的河流有长江,黄河,亚马逊河等。

1、重要作用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该地区的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地形、地质条件对河流的流向、流程、水系特征及河床的比降等起制约作用。河流流域内的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河流的流量、水位变化、冰情等影响很大。土质和植被的状况又影响河流的含沙量。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河流的含沙量,既受土质状况、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又受气候因素的影响;降水强度不同,冲刷侵蚀的能力就不同,因此在土质植被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暴雨中心区域的河段含沙量就相应较大。

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河流暴露在地表,河水取用方便,是人类可依赖的最主要的淡水资源,也是可更新的能源。

我国的河流具有数量多、地区分布不平衡、水文特征地区差异大、水力资源丰富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我国领土广阔,地形多样,地势由青藏高原向东呈阶梯状分布,气候复杂,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等自然环境特点密切相关。

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都是由河流的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黄土高原上很多地方受流水侵蚀,使地形具有独特的特征。因此,河流知识对学习分区地理也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河流为我国的四化建设提供了淡水资源和能源。我国河川径流量为2.6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我国的农田灌溉水量及灌溉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河流还具有养殖、航运之利,并提供了生活及工业用水。我国水力资源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可更新能源。因此河流也是学习中国地理第十四、十五、十六章时必备的基础知识。

2、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

我国多数河流,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河流,补给水源主要靠雨水。降水地区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影响到我国的河网密度也具有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规律。由于降水有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影响到河流年内及年际的径流量变化大。我国的大河多为东西流向,而锋面雨带的推移也具有纬向方向延伸的特点,使河流易形成全流域同时进入汛期。

西部干旱地区内流河的补给水源主要靠永久冰雪 融水,气温高低直接影响到径流量的大小。北方河流的补给水源中有季节性冰雪融水,河流一般有春汛。河流冰封时间的长短也由气温决定,在由低纬向高纬流向的河段,由于气温的变化,还会出现凌汛。

地形因素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区,由这里向东、南、北方向降低,因此河流分属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三大水系,其中太平洋水系的面积最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分为三个阶梯,在阶梯上及分界线处成为河流发源地带。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发源于第二阶梯东缘的有黑龙江、辽河、海河、滦河、西江等;发源于第三阶梯的长白山地、山东丘陵、闽浙丘陵等地的有鸭绿江、图们江、钱塘江、闽江等。当河流流经阶梯分界线时,形成落差,水力资源丰富。

土质植被影响含沙量

如黄土土质疏松,颗粒很细,耐冲性能差,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又少,因此凡是发源或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含沙量都大。而南方及东北山区的河流,由于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人类活动

人工开挖河道,裁弯取直改变原有河道,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改变径流的分布,以及修筑堤坝等都是例子。

3、河流分类

陆地河流

泛指地球表面天然水流

碧野《天山景物记》:“然后沿途再汇入涧流和溪流,就形成河流奔腾出天山。”柯岩《快活的小诗·做客来》:“红旗红灯大高楼,绿树绿草小河流。”

每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河源是指河流的发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泽或是冰川,各河河源情况不尽一样。河口是河流的终点,即河流汇入海洋、其他河流(例如支流汇入干流)、湖泊、沼泽或其他水体的地方。在干旱的沙漠区,有些河流河水沿途消耗于渗漏和蒸发,最后消失在沙漠中,这种河流称为“瞎尾河”。

除河源和河口外,每一条河流根据水文和河谷 地形特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比降大,流速大,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中游比降和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刷、淤积都不严重,但河流侧蚀有所发展,河槽多为粗砂。下游比降平缓,流速较小,但流量大,淤积占优势,多浅滩或沙洲,河槽多细砂或淤泥。通常大江大河在入海处都会分多条入海,形成河口三角洲。通常把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补给外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外流流域。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之中的这类瞎尾河称为内流河,补给内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内流流域。我国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63.76%。为沟通不同河流、水系与海洋,发展水上交通运输而开挖的人工河道称为运河,也称渠。为分泄河流洪水,人工开挖的河道称为减河。

海底河流

海底河流, 是指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海底沟槽呈线性流动的水流。

海底河流也像陆地河流一样,能够冲出深海平原。只是深海平原就像海洋世界中的沙漠一样荒芜,这些地下河渠能够将生命所需的营养成分带到这些沙漠中来。因此,这些海下河流非常重要,就像是为深海生命提供营养的动脉要道。 英国科学家2010年7月底在黑海下发现一条巨大海底河流,深达38米,宽达800多米。按照水流量标准计算,这条海底河流堪称世界上第六大河。像陆地河流一样,海底河流也有纵横交错的河渠、支流、冲积平原、急流甚至瀑布。 [3]

4、补给来源

(1)最主要是雨水补给。

(2)季节性积雪融水。

(3)永久性积雪或冰川融水。

(4)湖泊水、沼泽水补给。

(5)地下水。

(6)人工补给。

5、河流文化

河流是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天然水道。在我国,称较大的为江、河、川、水,较小的称溪、涧、沟、曲等。每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河源是指河流的发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泽或是冰川,各河河源情况不尽一样。河口是河流的终点,即河流流入海洋、河流(如支流流入干流)、湖泊或沼泽的地方,在干旱的沙漠区,有些河流河水沿途消耗于渗漏和蒸发,最后消失在沙漠中,这种河流称为内流河。每一条河流根据水文和河谷地形特征分上、中、下游三段。

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河流是地球上多样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如古中国人发源于黄河流域,古埃及人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人发源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发源于两河流域。至20世纪后半期,几乎全世界范围内的河流生态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单项或多项并发症:河流崩溃、尾闾消绝。除了美国科罗拉多河外,亚洲几条较大的河流—恒河、印度河、黄河、阿姆河、锡尔河,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入海。

河流不仅产生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化。河流的生命问题,不仅关系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态,也直接影响人类在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心灵形象和品味象征意义。

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河流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文明类型,被人们认知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把其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这些大河文明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和发祥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河流的文化生命。河流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供养生命,使地球充满生机。河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河流文化生命概念的提出,扩展了社会调控范围,引起了一系列的变革。

中国境内的河流,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全国径流总量达270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5.8%。由于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落差很大。注入海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盐滩之中的内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6%。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等向东流入太平洋;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向东流出国境再向南注入印度洋;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则向北流出国境注入北冰洋。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全长2179公里。河流文化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积淀河流生命。河流文化扩展了社会调控的范围,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和文化变革。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