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

2017-02-2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能够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为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范文一:浅析我国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心理健康问题也层出不穷。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各科教学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担。

关键词:体育心理 健康教育 功能

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相对来说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认同能力,因而很容易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研究迅速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小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焦虑问题

焦虑是指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通常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或恐惧,可能伴随全身出汗、颤抖、心跳加快等生理上的症状。学习焦虑是学生由于内心某种矛盾而产生的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映,它是学生群体中一种特定的紧张状态。

2.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焦躁不安,对人焦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想不开,无所适从。障碍性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倾向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3.挫折忍耐问题

小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和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但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4.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指的是人在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后,产生的焦虑、不安与不适应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障碍两种。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一种逃避与自我保护状态,适应障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首先,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社会观念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间接的影响。可以说,社会观念直接影响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取向,目前社会上唯学历是举的用才取向是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另外,学生的社会交往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学生在学校中的同伴交往,以及校外交往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他们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的个性,使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化又导致家长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希望孩子不仅在学业成绩上有突出表现,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其结果给孩子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其次,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但是学校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负向功能,从而不但不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学生的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校教育因素。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一)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同步发展,身、心发展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体育运动在促进人身体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力。身体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状态来自于大脑这个物质实体,心理健康首先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可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体育运动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使学生认识自我。

(二)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具有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操作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特点,使学校体育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具有其它教育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1.学校体育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2.学校体育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3.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4.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靠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更多地应在各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并通过运动项目对学生提出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摸索,笔者有理由期待我们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胡春明.试论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6).

[3]陈峰.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第20卷.湖北体育科技,2001.9,(3).

[4]李荣.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0,(4)

[5]殷小川.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第7卷.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1)

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范文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模式的建构

摘 要: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误区,探讨了构建有效模式的指导思想,最后提出了构建“以教学为本、三结合”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误区 指导思想 “以教学为本” “三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课题组成员走访了海南多家中小学,就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既让我们看到了工作实绩,又发现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如何构建有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文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医学化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把大多数学生成长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称为心理疾病,并采用心理治疗的方式予以转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诊治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偏重问题取向,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却忽视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问题,舍本逐末。许多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配有专门的教师如心理咨询师负责管理,而对心理教育其他方面的工作敷衍了事。以为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抓起来了,其实,简单的心理咨询加治疗并不等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科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向学生传授关于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及开发心理潜能等专业知识。视心理健康教育为课程学习,让学生背概念、记原理、考教材或讲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纯学科化教育的轨道或者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这种做法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方向。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一味地追求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落实到实处。

(三)德育化模式。

就我们调研的结果看,目前不少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心理咨询模式也采用德育的模式,授课和心理咨询工作大都由德育教师和班主任承担。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有明显的区别,在教育实施策略上应有本质区别。

(四)形式化倾向。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不够规范。有些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由于工作方法不对路子,再加上宣传不力,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心理健康课只是拘于表面,没有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落到实处。甚至有的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才象征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化倾向普遍存在,只是或多或少、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围绕教育目标,模式构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发展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2.预防性

主要针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适应上有可能发生问题或问题刚出现苗头的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3.针对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情绪不稳、社交障碍等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发展异常的学生开展专门的心理咨询,对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是十分必要的。

(二)界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选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围绕教育目标,以发展、适应和预防为主线进行综合安排,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1.遵循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以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特点及规律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好各年级的教育内容,设计好教学模式。一般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二是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三是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

2.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阶段通常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初中阶段则以青春期教育、情绪调控、自我意识培养、人际关系调适和耐挫力的提高等为主要内容;高中阶段以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试、升学就业辅导、人格培养和意志品质塑造等为主要内容。同时,要做好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形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使学生的心态逐步平稳地向健康的方面发展。另外,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与年龄相符。 三、构建“以教学为本、三结合”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的构建要以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为主阵地,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利用社会、家庭、校园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教学为本,形式灵活多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依靠全体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课堂外,帮助学生发展健全人格,学会学习、做人和做事。

1.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为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频繁的心理互动,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准确把握切入点、结合点,围绕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和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将其具体落实到整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心理的成长。

2.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机会。因此,各科教师可结合学科特点,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只要广大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就会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把心理教育活动课延伸到课堂之外

学校应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发挥学校各部门如学生会、家长学校的优势,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组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吸引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以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如利用班会、墙报、校内广播、心理讲座等,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二)三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拓展多种渠道,加强多方配合,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我们课题组成员对5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5.2%的学生有心理问题,22.91%的学生有明显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不过,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速度较快,具有很大的可变性与可塑性,只要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心理问题都是能够得以矫正的。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人物,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十分必要和重要。

这要求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随着教育的发展,班主任不仅要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担负起学生的心理辅导。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产生重大影响。定期对班主任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逐渐把班主任训练成为“心理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可以弥补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2.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

专业心理咨询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补充。心理咨询的实质是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弄清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作出决定,从而提高对生活的适应和环境调节的能力。[1]专业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解决诸如学生行为问题、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这项任务往往是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完成的。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为此,学校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心理咨询模式的具体实施。而后面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其形式有个别咨询和集体咨询两种,也可以应用心理测量技术对学生进行学绩测验和人格测验,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提供服务。因而,专业心理咨询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中小学调研时,各校一致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特别强调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树立“大教育”观念,加强家庭、学校、社区彼此之间的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教育网络,以建立正向的互动关系,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它影响着孩子思想、品德的发展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和品格影响孩子,自觉维护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另外,家庭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成立家长学校,学校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围。逐渐形成家校共育、内外结合的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同时,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辅助和制约作用。改变学校封闭的教育模式,将学校置于社会系统中,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整合社区资源,联合开展多元化的生动活泼的活动,让中小学生心理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和发展。

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但社会中的消极因素却会削弱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正面力量,如黄色文化等不良现象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侵蚀他们的灵魂。所以,要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密切配合,社会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绿色的宏观环境,而家庭和学校要培养学生必要的辨别是非和鉴赏美丑的能力,以免孩子被花花绿绿的世界所迷惑而失足跌入心理误区和文化糟粕的泥潭。

参考文献:

[1]叶存春,李顺龙,梁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3卷第6期,154-160.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课题编号:QJB12503。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中小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论文

2.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3.浅谈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4.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中小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6.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