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白手起家的故事

2017-06-16

创业团队学习有助于提高创业团队的胜任力,改进创业的绩效,因而成为创业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刚毕业白手起家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刚毕业白手起家的故事篇一

80后小女生创业不“冲动”稳扎稳打

创业征途上每迈出一步,都提前周密部署。这个弱小的闽南农村女孩精心“设计”着自己早教创业的每一个步骤。林留芳的创业经历,似乎少了些冲动,但毫无疑问她的规划意识却不同于其他人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会给青年创业者带来不少启示。

屡屡转折萌生创业冲动

从一个按部就班的大学生“转身”成为一位激情澎湃的创业者,虽然有些偶然,但林留芳三年内的三次“转折”,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她坚信自己所熟稔的艺术专业就是自己创业的方向。

在读大二时,就读音乐教育专业的她接到这样一份兼职家教:要将一个毫无基础的小男孩送上电子琴大赛赛场,而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在她的精心调教下,这个男孩子最终获得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毫无疑问,这大大增强了从小就向往教师职业的林留芳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信心。从此,她开始更多地接触音乐兼职家教,也愈发感觉到艺术培训市场极为广阔,开始有一种朦胧的创业冲动。

然而,仅有的那点冲动显然没将林留芳推向创业浪潮。大学毕业那年,经过为期三个月、“20∶1”的残酷竞争,她进入厦门一家知名的教育机构,成为幼儿部的一名教师。但是,因为感觉到全封闭的教育模式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岗位出现脱节,三个月后,她果断放弃了月薪超过3000元的第一份工作。旋即,进入了泉州本地的一家琴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她每天重复着接电话、接待学生、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不仅感到枯燥,而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培训机构有不少都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她再次主动“下岗”。

日日走访“生”出创业好项目的计划

积蓄了足够的创业冲动能量,和其他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主人公不同的是,林留芳却一点也不冲动。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首先应该对泉州的艺术培训市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2004年年底,她开始酝酿周密的创业计划。接下来的日子里,市区的大街小巷总是能看到一个个头矮小的小姑娘蹬着一辆自行车来回穿梭。走过每一条街道,钻进每一个巷子,拜访每一所学校、闯入每一个小区,在跟保安聊天的过程中掌握小区的入住率、学校的就学率。白天在外调查,晚上分析数据。悄无声息的三个月后,她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前期的市场调查,撰写了一份厚厚的计划书。

一个饭后的夜晚,林留芳将这本计划书递向父亲。作为长女,在父母眼中,她的能力不容置疑,她是个能独当一面的女儿。多年经营菜摊子,家里虽然有一定的积蓄,但是创办一个艺术培训中心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不是一个小数字。那一夜,父女俩有了一次长谈。“孩子,这就当是提前给你的嫁妆吧。”最终,父亲将一张有20万元存款的银行卡慎重地交到林留芳的手中。

攥着父母劳作大半辈子的全部积蓄,林留芳告诉自己:创业只许成功。从此以后也拉开了这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的序幕。

“步步为营”赢得持续运作

然而,20万元启动资金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创业更需要一种谋略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为了租到自己花了两个月才找到的颇为看好的办公场所,林留芳三番五次找到房东的办公室。可对方张口就要她将整幢5层楼全部租下来,压根没将她这个黄毛丫头看在眼里。10多次推门而入,每次都被“请”到门外。然而,“认死理”的她还是赖在门口,拉着对方的员工分析:自己先租下部分楼层,必将带动整幢楼走向热租。最后对方被她的合理分析所打动,双方签下合约。

如果说租场地靠的是“步步为营”以理服人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广告位“争夺大战”似乎靠的是胆识。林留芳的艺术培训机构入驻后,果然一家又一家的公司搬了进来,整幢楼被抢租一空。随之而来的是,外墙广告位变得炙手可热,费用水涨船高。由于费用偏低,对方向林留芳提出要撤换她的广告。虽然遭到拒绝,但仍有一家相当强势的企业乘虚而入,派5个工人偷偷地将艺术培训机构的广告“摘”了下来。闻讯火速赶到现场的林留芳也丝毫不示弱,一边脚踩广告牌讨要说法,一边报警求助。当时,一个体重不过40公斤的弱小女子与5个大男人怒目相视。经过协调,她保住了其中一个广告位。林留芳感叹,当时斗胆做点挣扎,保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广告牌,更为关键的是守住了自己的阵脚。

同时,一股不言败的坚韧劲让她克服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创业危机。精打细算,折腾了几个月,培训机构的牌子终于挂起来了,可林留芳已经是身无分文,她不得不精心筹划着每一分钱的开销。房租和工资的支付,全指望收取的培训费。可是因为名不见经传,出现招生难,刚起步时她的培训机构里老师比学生还多。这些老师都是她好不容易从各地挖过来的,深谙艺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她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将人留住。本来就很要面子的她,不得不四处举债。

正是靠着自己规划意识和敢拼的韧劲,她的培训中心已经从雏形迈向机构化运作,创业的路子越走越宽敞。如今,已经有356名学生从她的艺术培训中心走出来,走进艺术的海洋。

刚毕业白手起家的故事篇二

一位家境优越学子的三次失败创业故事

“我也曾找过工作,但是投了七八份简历,连一个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可能我还是适合创业吧。”从小在温室中长大,过着衣食无忧、一帆风顺的生活,回想自己的创业历程,24岁的海啸怎么也没想到三次都遭遇失败。当初因为叛逆的性格,家里的“经济制裁”使他走上了创业道路。不过每次创业,都在信心十足的时候遭遇突变而夭折、亏损。反省过去,海啸觉得当初自己把社会看得太理想化,做事太感情化,只是简单考虑每件东西会赚多少钱,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应对办法。

第一次创业头破血流

宿舍楼里摆摊一月亏了3000元

海啸家在云南昆明,家里排行最小,备受宠爱。家里经济条件优越,他从来不为钱而发愁,中学期间,一个月的零花钱也有两千元左右,家里还早早地为他安排了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家里人规划,让他在云南念几年大学,想挣钱就跟着姐夫做项目,想轻松点就到政府机关当公职人员。

但高考时,海啸却有了到异乡读书的念头,最终他被西南民族大学数学系录取。“家里给安排好的规划全被打乱了,父母非常不理解。”海啸一意孤行来到四川。眼看着劝说不行,家里就对他采取“经济制裁”,“起初每月给我500元生活费,后来缩减到100元。”

“这时我就想着自己一定要经济独立起来。”于是,海啸加入了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协会,学习如何运作社团,怎么做活动策划,如何与企业谈判合作。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他盘算着自己做点小买卖,补贴生活。

大二时,海啸与社团朋友一起借了几千块钱,到荷花池批发了一些日用品和食品,在每层宿舍楼找个负责人,专卖他们的东西。“当时想从每个学生身上赚一元钱,两万个学生就能赚两万块。”海啸说,当时想法很幼稚,也没有很好地控制风险,有时还会有损坏和退货。一包饼干总利润就几毛钱,还要给别人提成。遇到货物积压或质量问题,因为没跟商家协商好,又无法退货。一个多月投入了8000元,亏了3000多元。第一次摆摊小买卖就碰得头破血流。

第二次创业半路夭折

创办校园网两万元赞助打水漂

摆摊失败,海啸继续在学校协会工作,大二时帮很多企业入校做宣传,收入也高了起来。当时学校有个二手市场网站,开办不久就被关了。“我们想趁机把人气挖过来,策划成综合性网站,购物、开店、二手淘宝等。还可以联合校园周边商家,提供餐饮娱乐打折信息。商家可以在网站做广告,我们发行会员打折卡。 ”大三开始,海啸从社团挖了几个人开始策划。“当时校内网和淘宝网都很火,我们就取了个名字‘校内巴巴’。”

由于不懂技术,海啸只得在外找人帮忙。第一个网站做出来很失败,乱七八糟的。又找了一个人设计,没想到他是抄袭别人的。折腾了将近三个月时间,网站才有了雏形。测试完毕后,“当时资金很困难,我就到处找业务,和上海一个游戏公司谈了很久,终于有了2万元金额的合作。”没想到“5·12”地震突发,合同打了水漂,耗费几千元印刷的DM单也被迫搁置。等一切理顺时,宣传资料已经过期。到了大四上学期,由于忙着毕业,根本没时间做网站,最终,花了不少心思才刚刚启动的网站只得关闭。

第三次创业无奈关闭

跟风开格子铺没想到突遇拆迁

大四的时候,除了忙着毕业论文外,海啸也开始找工作。“我认真做了简历,把自己在社团担任副社长、为众多企业策划成功案例和自己的创业故事等都写了进去。”海啸说,当时没想着非要找份工作,就是想证明一下自己是否被人认可。海啸挑选了七八家感兴趣的企业投送简历,没想到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有。“当时真的备受打击,完全没想到。”有一次,公司主管看了看海啸的简历摇了摇头说,“你的经历确实丰富,但你的可塑性不强,不稳定性太高,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在即将毕业时,备受打击的海啸看到了市场上流行格子铺,很多朋友也提议他开个店。“我们几个人出资,我是大股东,在西南民大航空港校区附近选了店铺。”海啸说干就干,签了一年合同,并着手装修店铺。经过三个月准备,正式开店了。但万万没想到,只隔了一个月,就遇到营业房片区要拆迁。无奈之下,格子铺只能关闭。

对话海啸

要创业,先当一下业务员

三次创业都失败,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进取心是不可质疑的,但进取心远远不够。除了运气不好,主观因素是处理问题感情化。前几次创业,对社会认识比较少,用很理想化的方式去考虑创业。比如在网上卖东西,我只简单考虑一件东西赚多少钱,没有意识到市场竞争激烈和一些市场突变的因素。

通过三次创业,你觉得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海啸:我发现很多大学生创业都非常浮躁,有时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创业就来创业,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体验,而不是把它当成事业。其实,创业者不能把自己当作是老板、老总。刚开始你就是一个业务员。创业成功与否,一是项目问题,二是人的问题,三是资金问题。你有再多的钱,如果项目和人有问题,都没有意义。

你是不是因为当初找工作难而被迫创业?

海啸:不是的。我觉得我确实不适合去找工作。我想从工作中得到智力上的提升和肯定,而不是赚得一份生活费。但现实中,很多公司招聘你,就不得不做基础性的工作,这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

企业家点评

重庆小天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何永智:

小买卖不简单创业要以市场为先

“摆摊做小买卖要想成功其实并不容易,这类创业的失败更容易打击创业者的自信。”对于海啸创业的波折经历,重庆小天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何永智认为,当初的失败是必然的。

创业应该以市场为先,何永智说,就像当初自己几千元起家开火锅小铺一样,别看小买卖规模小、投入小,当时一起做火锅小生意的没几家最后存活下来。

何永智表示,小规模经营不像一些高科技创业以技术取胜,因其门槛低,各类人都想进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大部分小买卖的创业成功都取决于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对市场的把握。创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海啸把小买卖看得太简单了。在校园搞格子铺、在宿舍楼做小买卖,海啸对市场需求情况不了解,进货渠道也没谨慎选择,风险和竞争策略也没有预期,导致了亏损。虽然失败也有运气成分,但最终还是归结于人的因素。

刚毕业白手起家的故事篇三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读大三的臧小妹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已经是两家茶庄、一家网店的小老板,每月净利润达到七八万元。

大二一次假期,她回到家乡溧水,结果正好碰上一家茶厂在收茶。“这个应该蛮赚钱的,要不然他们忙得那么累,还满脸笑容。”于是,她花了两百多元买了些茶叶,在步行街摆了个小摊位吆喝着卖了起来,一天半后茶叶就卖完了。一算账,不得了,居然赚了将近200元。“利润达到100%。”这让她更坚定地选择了创业,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

不过,头一次创业并不顺利。她的茶庄开业后,生意总不见起色。有一次她进了5000多元的碧螺春,因为茶叶品质不行,压根卖不出去,最终只好亏本甩卖。臧小妹发现,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对茶叶一窍不通,进的茶叶不是叶子太老,就是炒得过头,所以茶叶才无人光顾。“之后的两个月,我开始恶补茶叶知识,还请教了很多有经验的品茶师。”臧小妹说,那段时间满脑子里都是茶叶,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选茶的诀窍。两个月的磨炼,让臧小妹一下子瘦了十来斤,却成了地地道道的懂茶行家。

正因为这样,她每次进茶时才能独具慧眼,挑中好茶。“现在我的茶社卖的茶叶又便宜又好。”凭借这样的优势,她的茶社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每个月就能净赚七八万元。现在,她又开了一家店“天茗茶庄”。虽然起步不久,但这家茶庄也开始盈利,一个月也能赚个万把块钱。

大二男生做网购代理

王成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2009年刚进校时,他就接触到了网购,并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不仅在淘宝、2688、当当卓越等多家网购网站做校园代理,是江宁大学城校园网购代理的第一块牌子,而且,在全国淘宝校1000多名淘宝校园部长评选中,他的业绩在南京高校中第一,在全国排第57.

刚上大一时王成观察到身边大部分同学都痴迷网购,却没有一个专门针对这些学生的平台。王成盘算着自己学的专业就是电子商务,如果能用专业知识搭建一个学生网购平台,不仅方便了大家,也是自己理论知识的实践。有一次,王成的一位室友在2688买了东西,连着几天夸这家店东西质量好、服务好,见谁就推荐。于是王成便向“2688”网店递交了一份校园代理申请书,通过了考核之后,在2009年11月25日王成正式接手“2688”网店的经贸推广和管理工作。

当时的“2688”在学校的知名度不高,王成和创业团队里的其他同学一起商量后决定自我宣传。每天利用晚自习下课的10分钟,他们走进自习室,向同学详细地介绍2688网店。此外,他们又把宣传的触角深入到各个宿舍。有一次,一个同学让他代购了一个MP3,验收的时候并没问题,就签收了。可没过几天,MP3的一个按键失灵了,那个同学由于平时和王成略有交情不好意思开口。王成从别人那里听说了这件事,就主动去找到那个同学,并在第一时间和“2688”联系,为他换了个新的MP3.

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女生不少,王成研究后决定主抓女性市场。有一次,一个女生定了一件内衣,王成把货送到了宿舍楼下。宿管阿姨看王成总在楼下晃悠,便把他“请”进了屋。经过解释阿姨明白了他的目的,却对他手里的袋子产生了兴趣。要求看看王成代购的物品质量如何,并表示如果觉得合适,以后就让王成替她代购。当时阿姨房间有好几个女生,王成一咬牙,抛却了尴尬,落落大方地把内衣拿出来,向阿姨介绍起来。阿姨被这个大男生逗乐了,也被他的认真劲打动了。此后,这位宿管阿姨就真的成了王成的常客。

8成以上学生热衷校园创业

“在我们学校,学生的创业氛围很浓。”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宋逸成说,8成以上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创业经历。

据介绍,这和学校的创业教育分不开。学院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在全省率先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开办小企业家创业班。学院还建成2.1万?大学生创业广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实战平台。只要学生有好的创业项目,创业广场将为学生们免费提供门店和相关服务。几年来,已有1000多名学生在那里从事过创业活动。依托创业园平台,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创意活动。

该校信息技术系2005级学生李晓明,白手起家,利用3年时间自主创业,成为校园创业园“E族”店掌柜、“江宁数码港”掌门人,毕业时身价50多万元;2006级学生刘小青,通过做十字绣的品牌代理,在校期间就月入2万左右,在南京开了多家分店;2006级学生蒋正韬和赵垒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们成立的科技公司生意红火,公司制作网页的业务已拓展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外资企业。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