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击法
陈式太极拳推手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想要练好陈式太极拳就要了解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击法是怎样的,这样练习起到才会更加轻松,效果更好。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击法。欢迎阅读!
浅谈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击法
练习陈式太极拳推手千万不要超之过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应该心平气和循序渐进的进行合理的练习。
《拳论》曰:"由招熟而后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论就是由浅入深最精辟的写照。
在开始演练推手技击法时,相互谦让,注意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以画弧和画圆为主,互相听劲,不可丢顶,待单手平圆和立圆熟练后再练习四正手,既而四隅手,循序渐进。
放松是原则,走化是基础。这些须通过四正手和四隅手八门劲别的反复实践锻炼,达到周身触觉灵敏和肌肢能自然反应后,方能完全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进需知彼缓急、刚柔、进退等,此时皆可以皮肤、听觉来随时做出判断,从而巧妙地综合利用抓、拿、摔、按、打、跌等技击方法。
但技击法运用时有宽、窄两面之分,如能懂得跌法,运用巧妙自如,发击时可用窄面,即使击人于3米之外,也无须用护具和地面设施来保护,被击者则毫无损伤,发击者的劲力轻重应把握适当,巧妙就在其中。
而巧妙全在日积月累。特别是单人演练时,要视无人似有人,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还须有心意、精神、气质、劲力、速度的紧密配合,时时处处以假设的"听劲"为本,先粗后细、熟中生功,切莫为练而练。
否则,到头来费劲不少,效果不好。演练者在练习中要持之以恒,不断提高,最后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达到健身和技击的双重目的。
"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击法"的精髓和核心
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击法"的精髓是沾、粘、连、随及缠丝劲。这也是它独创的精髓内容。
它以绷、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13势为核心,以阴阳之理为理论依据,在推手技击时要求做到"刚柔相济"、"快慢相兼"、"轻重兼备"、"舍己从人",以皮肤感觉对方劲别的轻重、快慢、虚实、长短和动向,然后忽快忽慢、忽进忽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开忽合,忽蓄忽发,随着实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灵活变化。
运用了弹性和摩擦力的牵引作用,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以轻制重"的技巧,掌握"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战略战术,牵动对方重心," 以轻制重"、"以实破虚"地发劲于对方,做到沉着松劲,专注一方,发劲才能干脆利落。
陈王廷在《拳经总歌》(又名《打手歌》)中说?绷、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人巨力来打我,四两化劲拨千斤。"这是解释双方诸靠,引进落空后绷、捋、挤、按四正手为基本的功夫原则。
到了第十四代太极名家陈长兴又曰:"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上拢下提君须记,扳列横采才难敌,逼压推打得进步,闪惊巧取有谁知,蒙头盖面天下有,攒心朵肋世间稀。"这是解释听劲、惊闪劲和四隅手的运用方法。这些拳论言简意赅,历史上广泛传播,成为近代人们演练太极拳和推手的主要指导理论。《拳论》又曰:" 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
《拳论》对五层推手功夫,在各个阶段如何练习,阴阳的分成比例都讲得非常明白。但是,"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击法"是一门高深的功夫。
陈式太极拳推手两要素
一、“立足打”
“立足打”,要求使、自己进入生死搏斗之精神境界:与敌势不两立,有我则无敌,有敌则无我。彼不动,我亦动,先发先至;彼微动我已动、,后发先至。
一接触,迎身而进,直接摧毁其精神防线,快刀斩乱麻,使对方丧失战斗力,刻不容缓。一进全身俱进,不可一丝退。进是打,退是打,左右前后打,高低上下打。
凡脚、身、手、头接触就是打,决不留情。只相信自己的实功夫,勇往直前,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一交手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控制对方、打倒对方、击败对方。
至于我的手、身、步诸法具体无何转换、如何运用,无须多虑,平时已练好了,仅根据当时情况,只要想打,手、脚、身、头自会去打,具体如何打的,对方如何被打的,我全然不知(不知者,不勉强为之也。只因势利导,纯熟自然,所以会进入无我,无知之境)。学者达此境界,则胜敌易矣。
二、“抗击打”
要想进身搏斗,必须具备挨打的能力,对方打上了我,不但不能伤我,我还要伤败对方。虽然陈式太极拳有“挨得上,打不上”之说,但谁能保证在近身生死搏斗之时,能丝毫不受对手的力?就是要我们通过拳架和特殊的手段来练出不怕对方打击的身体素质。
初学陈式太极拳推手都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拳架要点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太极拳练习的始终。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另外,从拳架外形美观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给人一种大不一样的感觉。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4.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
6.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第二部分发劲
太极拳的劲是整体劲,由全身各部位协调运动产生。发劲要从练习拳架开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身体各个部位已经符合太极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稳,心气上浮,便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动作,看看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对照书本上的拳架要求检查自己),通过自己不断揣摩就能找到正确的感觉,有人说,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以沉下去。
7.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我们可以通过与别人推手来检验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发劲时,应当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和具体要求练习,正确的发劲练习步骤是:
1.力求肢体外形正确,按外形要求检查自己,这个阶段是肢体动作引动内气,所以练好拳架很重要。
2.动作协调后,自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时要求内气催动外形,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3.第二步的这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技击的对抗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
再者,从生理上分析发劲过程如下:要想产生整体劲,决不能只利用身体某一局部肌肉发力,整体劲的来源于地面对整个人体的反作用力。以右掩手肱拳为例,腰向左转,往上贯穿背、肩、臂,右拳随着腰的旋转向右前发出,往下贯穿胯、腿、足等关节,这样,肌肉的配合运动导致足部对地面有一个作用力,于是,与作用力形影不离的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由脚向上,通过腿、胯、腰、背、臂,发于右拳。要注意避免的是产生抛力,就是说地面的反作用力没有传递出去,力的冲量最终作用在自己身上。虽然讲起来发劲过程这么麻烦,实际上,作用和反作用是同时的,这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只有通过意识指挥,内气贯通,才能做到在发劲的一瞬间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在右拳。此外还要注意,劲是汇聚周身之力突出在出击点上,这个出击点可以是拳头,肩,肘,胸等,只有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因势利导、得机得势,才能将劲在最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最要紧的部位。(注:本段内容主要依据陈小旺关于发劲的论述)
第三部分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我认为,用意不用力,是要去除天生的蛮力、拙力,譬如练习举重时,屏住气,使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那种力。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