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近几年,临床医学教育背景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既往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临床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床医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床医学教育论文范文一: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临床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其内容的构建能够不断激发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医学教育视角下,应该逐渐引导医学生构建医学意象库,并养成良好的医学视觉思维方式,从而为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探究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视觉思维具有思维中的一切本领,对于这种本领而言,并不是人们在观看外物时所获得的理性参与,而是说明视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维功能,在整个思维运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因此,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思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视觉思维是一种源于视觉感知的探索性内容,其次,视觉思维具有语用意向操作的灵活性,最后,视觉思维在产生的过程中会出现诱导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主体的“无意识心理”。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觉思维的能力的探究,可以为医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临床医学中视觉意向的分类
(一)临床医学中的时空意象
时空意象主要是指生理现象、病理现象以及基本过程在一定时空内所发生的现象,在其分析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人体结构以及不同生理器官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变化,而对于这种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时空性形象的现象被称之为时空医学意象。
(二)临床医学中的情景意象
情景意象主要是指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呈现出客观的、具体的以及生动的特点,通过对不同临床医学情境的意向分析,实现情景意象的构建。
(三)临床医学中的模型意象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明确临床医学中的基本概念,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抓住主要的内容,建立相关的教学模型,从而实现简洁性、理想化模型的构建[1]。
(四)临床医学中的图形意象
在医学概念以及医学规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以及临床问题的解决,学生会通过示意图以及列表格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在这些图形概念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观察及思考形成图形意象,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主要类型
(一)网络型视觉思维
网络型视觉思维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看待医研对象,其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特点:首先,系统性,主要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医学生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并构建成网络形式。其次,交错性,主要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网点的相互联系,呈现出交错复杂的网络结构。最后,互动性,主要是网点之间呈现出的交互性的制约因素,通过医学研究的分析从其主体出发,实现网络视觉思维的协调性处理。
(二)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
对于前导型视觉思维方式而言,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医研对象的发展以及动态的变化。在这种视觉思维方式的应用,可以在对象发生变化之前采取有效的医学策略,从而为临床医学研究方式的构建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
在创新性视觉思维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具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主要是在视觉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将思维作为基本原点,通过正向、反向、平面以及立体化的分析,实现问题的多方位思考,从而为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其次,实现思维的辩证整合。对于这种事物形式而言,主要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在原有限制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及分析,从而为其临床实践提供充分性的保证[2]。
三、临床医学中视觉思维探究方法探究
(一)一体化视觉思维方法的构建
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眼、手、脑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而且在临床思维培养以及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实现学生视觉思维的提升;手的训练可以逐渐提升学生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为学生操作技术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脑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实现其创造思维的创新。其中的视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视觉以及感知能力,使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促进眼、手以及思维的有效结合,为其视觉思维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实现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的综合发展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较为擅长的思维语言运用在视觉思维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视觉性思维。与此同时,在视觉思维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笔记、绘画教学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课程内容的表达,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肺的概念图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强化学生对中心知识点概念的认识,并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图形,可以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构建思维导图,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一种相对有效的手术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同时,提高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现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主要是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将静态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从而使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性的思维。而且静态思维中要求通过对固有概念的分析,从而使医学生对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形式以及基本结构都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动态思维主要是将动作为基本的思维形式,通过不断的运动、调整实现思维的优化。在人体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其是一种完整性的有机体,人体在发展的同时,体内的物质呈现出不断运动、变化的更新状态,因此,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动态化的思维培养模式,使医学生养成良好性的运动思维。在临床医学视觉思维营造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动、静思维模式有效结合,实现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其在临床医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同时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视觉思维的培养,可以逐渐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通过动、静思维的充分结合,使学生呈现出动态化的思维形式,使其在医学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更全面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全面的展现系统性、生动性的教学模式,强化医学生对人体身体结构、病理结构以及诊疗流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其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宗武.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11,06:93-96.
[2]刘冬岩.视觉思维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0(2):67-69.
[3]邱峰.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杨淑.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对实习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临床医学教育论文范文二:临床医学教育导师制分析
摘要:实践教学在全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有的“班建制“和”课堂讲授制”为主的教育模式下,加之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得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
1导师制和临床医学实践教育的关系
临床医学教育有两个重要属性:师承关系和实践教学,且二者紧密相关。实践教学是师承关系建立的主要目的,而师承关系又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保障。良好师承关系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而后者无疑是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所共同追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学医就是跟着师傅做学徒。这种跟师带徒的教学方法对我国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地传承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这种传统的跟师带徒教学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其局限性,随着西方教育方法地传入和发展,我国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为西方教育的班建制和学分制所取代。在我国现代本科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师承关系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师承关系的消失,使得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得到“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机会越来越少,应该说这是我国临床医学实践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2导师制的起源和作用
导师制是十五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施行方法是:在新生入学报到后,学院就给其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学习和生活;其最大特点:要求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先后被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效仿,成为目前大学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①学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增强了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多方面地,包括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④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因人而教,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展现才能,为专业人才地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⑥指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⑦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个人的兴趣和爱好;⑧有机会学习导师的专业特长。这种师承关系,在医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实践中尤为重要,并能在学生毕业后继续起到指导作用[3]。
3导师制和PBL教学法的关系
目前在医学教育中十分流行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主要组织基础就是导师制。在临床医学PBL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5~10人的学习小组,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增加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机会,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讨论,寻求答案。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案例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导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施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4]。在PBL教学环境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必须要完成从单纯知识传授者到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职业取向的指导者这种导师角色转变[5-6]。然而,国内现阶段PBL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医学理论,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而实践PBL教学如何进行,目前报道较少。笔者认为,可以从临床实践教学推行导师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的教学方法。
4我国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现状
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全国各地高校的导师制教学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逐步在国内高校开始推行。许多医学院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开始试行导师制。然而,这些导师制多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施[7-9],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采用导师制来加强医学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导师制的教学平台上通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坚定的专业志向、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0-13]。
5本科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实行导师制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全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有的“班建制“和”课堂讲授制”为主的教育模式下,加之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得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呼吁建立本科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导师制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平台,以此来改变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导师制有望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彻底改变现有的“班建制”和“课堂讲授制”的教学方式,以“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推行导师制的意义在于: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导师多方面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②以学生为中心,因人施教,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③帮助学生了解医院、病房、患者,帮助学生与患者沟通,有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提高临床实践能力;④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使其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医学知识;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是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自己所在的学院开展实践教育导师制工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育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李静,王家良华西医学1999-09-30
2、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的影响李峻;董碧蓉;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03-25
临床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临床医学教学论文范文
2.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3.有关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4.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5.临床医学教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临床医学类教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