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曲中求直与蓄而后发

2016-12-20

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曲中求直与蓄而后发。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曲中求直与蓄而后发

“曲中求直”与“蓄而后发”是有相关性的。古代的韵文在文字上要求对偶,“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是对偶,都是表示一个意思。太极拳论中还有“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句子,可见,“曲”和“蓄”是相关的。所以,“曲中求直”和“蓄而后发”是排比的同类句子。实际上,太极拳的动作只有在曲的时候,才是蓄力的,也就是有形的肢体是弯曲的,无形的劲力才处于积蓄的状态。从丹田内气的吞吐开合来说,曲就是吞,发就是吐。

练习太极拳是有几个层次的。“曲中求直”的“曲”,从形体的层次看,是曲;从劲力的角度看,是蓄;从气机的角度看,是吞。而“直”和“发”和“开”是同一个意思,从气机上说,就是吐;从劲力角度说就是发;从形体上说,就是直。这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认识“曲蓄直发”。

在推手时,对方打来时,我在肢体上曲蓄,吞掉对方的劲力,这就是化劲;然后发放时,就是吐气发声,形体上也是放直。所以,发力时一定是直的,要专注一方。这时打出的劲力是透的,不仅要把劲力从自己身上发放干净,而且还要把对方打透了。这是一种意气心法。太极拳讲究发放,就是放得要长,发得要远。只有自身蓄积的劲力放干净了,松透了,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认为,“曲”和“蓄”是相关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太极拳的化劲。所有的“曲”和“蓄”,都是劲力上向里的吞和含,向里的收敛。形体上的“曲”和劲力上的“蓄”,实际都是神意上的收敛。有收敛才会有展放:不懂得收敛,也就不会展放。收敛得越深,展放得越大。对太极拳的理解越深,也就越懂得曲直、含放、吞吐、开合。其实,这些曲直、开合、吞吐是不能分开的,不能只有曲,没有直;不能只有开,没有合:不能只有吞,没有吐。孙禄堂说过:“开合就是一式。”开就是合,合就是开。我的老师李经梧则认为,化就是打,打就是化。化打合一,其实就是开合合一,也就是阴阳合一。实际上,吞与吐也是一个。也就是刚与柔,曲与直,蓄与放都合成一个这也就是“曲中求直”的意思。

太极拳是始则分阴阳,在用的瞬间必须合成一个。自身能合成一个,这叫知己,也就是自身的内外,虚实、意气、形神能合二为一。在对敌时,能够做到与对手合二为一,这就是知彼。太极拳高手在推手时能够做到与对方合二为一,自己可以是阴,对手是阳,这时是舍己从人,顺遂柔化;自己也可以为阳,对方为阴,让对方完全听从你的摆布,不得解脱。是主动控制,还是顺遂柔化,完全在自己的意识掌控之中。

上述的是推手中的阴阳合一。在自己练拳时,则是自身要做到阴阳合就是形体上,劲力上,神意上,都要相反相成。有了曲蓄,才有直发,?有了含蓄,才有展放;有了收敛,才有发放。所有这些,其实就是向内和向外两种劲力的相反相成。收敛和曲蓄,是神意和外形上的反映。有的人,你能在外形上看出曲蓄的动作,而有的人你是看不出外形上的曲蓄的,但是,内里的气机、神意是含蓄的,收敛的。据我所知,功力越深的人,外形动作越小,身架越高,外在的神意越安闲,最高能达到“无形无相”的境界。太极拳的高境界,是锋芒内敛,无形无相,稍一展放,就发之至骤,放之必远。

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有“敷、盖、对、吞”,其中就有吞劲。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吞吐二劲。能吞化,然后能展放;能收敛,然后能展放。如果遇到很大的来力,你不会吞、不会曲蓄,那就是两个刚力相碰,那就是顶抗。所以,太极拳要求你刚我柔,你进我退。这里的退,不是身形,步法上的退,而是劲力、意气的退,也就是精神意气上的含——向里、向内的含蓄。所以,拳论说:“劲以曲蓄而有余。”曲蓄以后的的发放,就会呈现出穿透劲力,会有放长击远的效果。蓄得越大,吞得越深,则展放得越直、越透、越远。我认为,这是太极拳在技击上特有的东西。太极拳是以我的不变应你的万变,以我的小动应你的大动,甚至是以我表面上的不动应你的动,以我的慢和静应你的快和速,以我的无力击你的有力。

这里的吞掉有两层意思。一种是通过我身体的传导把来力引入地下,我的身体这时没有丝毫阻滞,像个导体一样,把来力传导到地下。这就要求练拳者身体要松透了,如果没有松透,就接不住对方的来力,也就不能传导到地下,你就会被对方打倒。太极拳练习的是遇到巨大迅猛的来力时,能够在接触的瞬间把来力空掉,化掉,也可以理解为松掉——把来力通过你的手臂,躯体,松到地下去?另一种是把自身练成球体,让来力在身体上做一个圆弧形的转化,也就是把来力分散掉了。这也是吞。这两种吞,也就是化掉对方的来力。化掉来力,反过来就是打。这也就是“化打合一”。假设你一拳打到我的胸口,我胸口吞化来力,同时把来力通过后背传递到我的手臂,再反击你,这就是“化打合一”。我们练拳要把自身练成一个太极球,让丹田内气充实饱满,富有弹性,打在上面嘭嘭作响。我见到的许多太极拳家,他们在技击时,身体都有这种反应。这就是太极拳的掤劲。掤劲是太极拳所有劲力的根本。掤劲就像充满气的篮球,能够承载力量,充满弹性。当这个球体受到来力冲击时,受力点有个瞬间的凹陷,这就是太极拳的曲蓄,也就是吞劲:然后,当这个球整体弹回来的时候,就是发放。这也就是太极拳论说的“挨着何处何处击”。所以,曲和直,蓄与发,开与合,收与放,就是太极拳阴阳的具体体现。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理,也就是明白太极阴阳消长转换的道理。陈鑫说“五阴五阳是好手”,也就是阴阳高度合一,高度协调,刚柔俱泥,亦刚亦柔,忽隐忽现。这个时候,你就变化莫测,没有端倪,劲力只有在发放的瞬间是直的,其他时候都是圆的,都是曲蓄的。太极拳还讲究“哼哈”二气,有“哼哈二气妙无穷”的说法。这里的哼哈二气是和太极拳的劲力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在劲力上是吞吐,表现在形体上就是曲蓄。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