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箭的简介
吹箭是亚玛逊河流域及中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美洲原住民最常使用的狩猎工具。这些吹箭虽然不是强力的武器,但却十分精准。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吹箭的简介。
吹箭的简介一、吹箭之构造
吹箭者,即用口就箭筒,鼓气吹之,激发其箭者也。亦有单筒、梅花筒之分,与袖箭略相似。
单筒之构造甚简单,以一竹管为筒,长约六寸,对径约三分,并无何种机关与弹簧等物,唯此竹筒,则前端较细,后端力粗耳。其箭则以竹为干,前端加以钢制之镞,后端无羽,而用桑树上所生之大皮虫壳,在其最粗之处,剪去少许,使成尖底之圆形,即将箭由其尖底处穿出,而用丝线牢缚之,使皮虫壳附于箭之末端以代羽。其剪开之处则向后,乃将此箭由竹筒之较粗处插入,箭长五寸,全体藏于筒中。用时以口就筒之后端,鼓气吹之,气鼓于皮虫壳内,催之向前而箭即发出。其出口之处较小,故发射亦颇有力。唯所选取之皮虫壳,须与箭筒相称,必紧凑套入始合。若过大则格不能 入,阻箭不得发;过小则扩乎有容,丝无阻力,而箭发无劲。此选材最需注意者。
至于梅花吹箭,亦与袖箭相同,共有六枝,每枝为一筒,合六筒成梅花瓣形,合置于一大筒之内。小筒末端,露于大筒外者约半寸。用时即将牙咬住一小筒,拔出少许,以口吹之。若欲发第二箭时,则将此空筒压入大筒之中,而另咬一筒,拔出少许而吹之。六枝发完之后,更换箭筒。此吹箭用单筒者甚少,梅花筒实较便利也。箭可预先装就,带时不限一筒,即三四筒亦可。盖此物短小易藏,多带亦不觉累赘。唯此物不能过远,大约在三十步之内,尚可取准;若欲于百步内取准伤人者,非有极深之气功不可也。
吹箭的简介二、吹箭之练法
吹箭之发射,其主力完全在口中之一股气,并不借手法也。故练习此物之先,最好先练气。练气之法甚多,其最深者为丹诀。但此吹箭,只须气充力足,能随意运行,而使之刚大,亦已足矣,固不必于高深之丹诀求之。如能依十二段锦及房中八段功之法,勤习无间,一二年间,必有奇效,然后更进而练习吹箭,则事半功倍,收效较速也。
吹箭虽以口中一股气为主体,而亦不能完全脱离两手。盖发劲固在于口,而取准之法,犹须借重于手也。以手握箭筒而含之于口,手即司左右前后之事,觊准目标之后,手持筒拟准,始可发箭,冀其命中;否则必难称意也。
练习吹箭之靶子,乃于木板上画一人面,然后立一丈外拟的吹之。以后逐渐移远,靶子亦逐渐收小。因吹箭一物,与如意珠相似,虽有锋利之镞,亦仅能择人身无遮蔽处而伤之;若有遮蔽之处,虽间能透入,所伤亦微,故亦侧重于头面各部,而须练至能射中最小之的为止。大约自始至终,最少三年,最多五年,必能有成。以此物取准等事,极为容易,其难者则在能鼓气及远耳。
吹箭的简介三、吹箭之源流
吹箭始于元时,实为西域武技之一。
盖西域土人,与禽兽杂居山野,非习武技不足以防毒蛇猛兽之侵凌。故无论男女,自幼即练武事,其中尤以武吃氏一族为最。其族之人,如生而孱弱,或练武不精者,则逐之,父不以为子,兄不以为弟,甚且置之死地,故其族勇武彪悍为西方冠,凡舞枪弄刀,飞杆掷弹之技,无不精纯。
吹箭一物,亦创于武吃氏,盖用为猎取禽虫之具。元时有僧寿增者,本西陲人,少在少林寺披剃,参禅礼佛外,兼及武事,造诣极深,后发宏愿,求佛西土,赤足走印度,误入苗山,为土番所困,僧仓皇间出其绝技,倚壁而立,运肘跖之力,扶摇直上,此即俗所谓“壁虎游墙”之法也。土番 惊其技,疑为神,群争罗拜,各出所贮以奉僧,并招男妇百辈,婆娑作天魔舞。僧见无相害意,居山中者累月,得其飞杆、吹箭之术,乃命番人导出山谷,径往印度。礼佛归来,仍居少林寺,以误入苗山事语于众,且将飞杆、吹箭等法传出。习者甚众,渐传于外。而人但知此法为少林派暗器之一,而不知乃西域传入者。人以其法甚玲珑巧妙,故练习者颇不乏人,至今江湖上武术高深之人能吹箭者,尚不在少数。
余昔居淮阴时,归叟、徐贵二人,固皆精于武事,亦尝从之学拳。徐贵之铁蟾蜍,前已记之矣。而其友人周祥生者,亦有名武师,与徐极友善,时相过从。余时犹幼,好泥人言故事与演技击。周为人颇诙谐,常造作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异事,以逗余笑乐。一日出一物示余,曰:“此吹箭也,能射虫蚁,发无不中。”余请试之,时适芭蕉上有一螳螂,周即指之曰:“第一箭射去其二斧,第二箭则剖其腹。”乃举筒就口吹之,连发二箭,则螳螂果坠地,断斧裂腹死矣。余欲索其箭筒,周不肯,谓余年幼气弱,不能习此。
搿之再,始为余另置一枚,筒长约三寸,且极细,箭干则为坚硬蔑丝,头上夹缚一针,后端则用最小皮虫壳之半,穿箭杆上,入筒吹之,亦能射远。时适见一巨蚁行墙上,徐笑谓周曰:“此小人国之骏马也,子盍射之。”周吹箭射之,箭中蚁首,钉墙上,犹蠕动也。
余得此甚乐,常以射虫蚁,间亦能中,唯不能及远。一日画圈于墙而射之,箭甫发,适小僮过其旁,为所中,伤耳流血。事闻于祖父,遂以箭筒投 诸火,并戒周、徐等以后不得以此等危险之物相贻。余亦遂不复习此矣。此事距今垂三十年,今偶然忆及,故附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