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5湘教版知识点
相关话题
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选修5湘教版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选修5湘教版知识点(一)
洪涝(属于水文灾害)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地区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因素:
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
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
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高二地地理选修5湘教版知识点(二)
地震(属于地质灾害)
概念和形成 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基本概念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级 震级(“里氏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中释放的能量多少)。
注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我国地震
分布特点 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
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我国灾情特点: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高二地理选修5湘教版知识点(三)
咸潮
分布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气候)
③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
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
①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③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防治措施 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节约用水等。
高二地理选修5湘教版知识点(四)
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气象灾害之首)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
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尤其以非洲的旱灾最为严重
影响的
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