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咋写_如何写好议论文

2017-03-27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头戏。议论文咋写呢?如何写好议论文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议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议论文范文篇1:坐看流星划空时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之苍苍,君不见明明皓月,灼灼红日,日日东升西落,夜夜以其稳定的形态固定于苍穹之一隅。乾坤以其稳定的形态沉浮于闪光的地平线,因而他们能以其宏大之德泽布洒于万世,使万物生辉。君不见闪闪流星,时而桀骜不驯地划破黑夜孤寂的旧貌,时而成群如雨般,刷新我们仰望天际的视野。流星以其多变的形态旋舞于苍穹,虽不能以其孱弱之驱给生灵以永世不竭之光芒,也没有固定永恒的生活轨迹,但它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顿悟觉醒之灵光……

且夫人俯仰一世,是循规蹈矩做个容之于方圆的宝钗姑娘,还是当个遗世独立“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不净土掩风流”的林妹妹,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得出统一志趣的话题。

先秦诸子,谁不想升迁授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君子之仕,行其义也”。然而偏偏有一个槁顷黄馘的庄子,不蹈世俗渴望“威福”之仕途,坚守心中追求之“闲福”,淡淡地告诉楚国的使者:“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且到了那久积沉疴的清朝,文人士族莫不埋首于故纸堆中,绝口不谈政事,不闻政事,腐败贪污亦仍旧戴你的乌纱帽,封你的万亩田。为何你——谭嗣同,偏偏不坐看这戴着罂粟花的老人寿终正寝呢?“望门投止思张俭,忍顾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那“无有死者无以图将来”的忧愤之心,是那“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气魂,让他把生命轻轻托于菜市口之中,以流星的逝去,唤起沉睡的臣民。

循规蹈矩,固然能换得一夕或是一生之安寝,但是有那流星之璀璨——战国之时多了一门争鸣之学说:当涣涣千年的古诗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容于世俗韵的锦心绣口之学士;中华民国,在先者之流血中萌芽生长。

看那流星划破夜空之美吧!虽无纵横捭阖之利,虽无“好好先生”之美名;虽无被多数人所追捧之荣耀,但“流星”总有被历史记住的那一天的。

议论文范文篇2:塑造成功的自己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人!——题记

芸芸众生,大多数人都是平凡者。我们没有西施般的倾国倾城貌,所幸也没有林黛玉般的多愁多病身。但是那个让人震撼心魂的词语——塑造,带给了我们光芒,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中隐藏的希望和那平凡中孕育着的辉煌!所以我们带着那份坚定,眉宇间凝固着不屈的微笑踏上了那条不断塑造自我的征程。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今许多名人也验证了这一点,即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塑造自我的过程中,才能超越自我,让自己向成功迈进一步。韩信一代名将,自强不息,于草莽之中崛起,于战争之中奋进,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功高盖世的英雄形象;诸葛亮一代忠臣,鞠躬尽瘁,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塑造了一个名高天下、流芳百世的人臣楷模;司马迁一代智者,刚直不阿,于忧愁之际发愤,于郁结之时著书,塑造了一个浩然正气、史笔永存的文学巨匠形象。

我们都知道“红叶经霜而赤,腊梅沐雪而馨”。世间万物,人生百态,低俗的,丑陋的,高雅的,美丽的,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生命的心和一份理智的思维去判断是非,并从中感悟些什么,塑造一个更加成功的自己。我们从搏击巨浪勇救人的魏青刚身上,看到了一个在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的英雄,我们从此塑造着勇敢无畏的自己;我们从十五年铸成倚天剑的黄伯云身上,看到了一个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的能者,我们从此塑造着坚韧不拔的自己;我们从无声世界创造美丽的邰丽华身上,看到了一个克服残疾、创造奇迹的朴素女子,我们从此塑造着顽强不息的自己。这些都是感动中国的人物的事迹,它们感动着中国,震惊着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内心,也激励着每个人心底的良知,就是这份感动,这份激励,促使我们塑造着更加成功的自己。

让我们学会从一点一滴中,发现其优点,并塑造一个成功的自己。我相信只有懂得塑造自己的人,才能得到那盈盈春水中最清的一捧,才能得到那灼灼红叶中最暖的一枚,才能得到那萋萋芳华中最美的一束。因为,最美好的事物注定是为成功的人准备的,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人!”

议论文范文篇3:在怕的背后

“奥数、英文、周树人”,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迈进,最后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彻底恐惧。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

我们所惧怕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恰恰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深度思考的。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不会思考的 “沙发人”。现盛行的娱乐节目一步步地蚕食着青少年走向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导者青少年走向仅仅满足于大脑皮层微量兴奋的深渊。想想古时“闻鸡起 舞”的志士,“头悬梁,锥刺股”的学子,还有“凿壁偷光”的读书人,他们抛却惰性思维,勇于向课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终将难以降服的知识收入囊 中。“奥数、英文、周树人”,确有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我们能破除惰性思维,征服这一切自然不在话下。

“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导不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著名英语专家俞敏洪[微博]在创立“新东方”初期,便坚持“新东方式教授方式”,并规定所有新 进老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只知道照着教辅念,不注重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打开知 识这扇大门,最终让学生对知识感到恐惧。

“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在德国,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际中,也正因为这样,德国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也乐于应用知识。相 反,在我们国家,不健全的教育体制制造出一堆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而非真正四肢健全、头脑发达的知识分子。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以及应试教育制度下学 习目标的绝对化,让我们对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东西产生不满、厌倦甚至恐惧的情绪。

在“怕”的背后,我们逐渐慵懒的思维宣告着对“难点”的让步;老师的不当引导尘封了我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另外,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抹杀了我们 探索的兴趣。“奥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惰性的思维、学校和国家不完善的引导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社会的畸形的价值取向。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