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的定义

2017-03-20

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教育的定义,欢迎阅读!

成功教育的定义:

我非常纳闷,中国出了无数个文学家、数学家、化学家、书法家、歌唱家、演奏家,他们都因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声名显赫。可是中国却极少出现教育家,好像人才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手记

走进闸北八中的校长办公室,你会看到一个条幅,上面写着:

鲁迅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并不就是一首好诗。每个青少年都有取得成功的权利。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条幅落款是:柳斌1990年6月9日 题。

柳斌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主管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工作,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倡导者。

1990年6月,当成功教育第一轮实验结束之后,柳斌即来到闸北八中,兴致勃勃地听取了刘京海等人的研究报告。

当时,改变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非常强烈。早在1985年,中央就颁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当做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也就是说,已经把九年义务教育定性为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指挥棒威力无比的状况下,推进素质教育何其艰难!

也许是想到了这些,柳斌激情满怀地盛赞成功教育。他说:

“成功教育经过总结和完善后,很可能会帮助我们摸索出一条把基础教育由‘升学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的新道路,也可能找到一条使中小学教育由长期面向拔尖学生转变为面向多数学生的道路,也能够找出一条改变现在中小学教育对学生‘死读书’、‘一刀切’、生产标准化零件方法似的要求,转换成为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得到发展的道路。就是说,从思想上、模式上、方法上,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听到这里,刘京海百感交集,因为他遇到了知音。在成功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不知有多少人怀疑和反对,有的学者甚至不屑一顾。

在《天生我才》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戏剧性的描述:

一天,学校请来一位有名的黄博士作报告。此人留过洋,对教育教学模式颇有研究。

黄博士开讲了:

“……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这已经成为趋势和潮流。潮流云者,免不了有一哄而上的现象。咱们中国人仿佛有着与法国人一般的热情,一哄而上,很成气候。不过在一哄而上之中,千万要冷静,因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也是一种免不了的现象。

“我听到过不少‘教育’,什么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掌握教育、劳动教育、合作教育,等等。我由衷地感到欣喜之余,常常不由哑然失笑。把外国人捧出来,于是就有‘掌握’、‘合作’之称,那么这样的‘教育’,究竟是你的还是洋人的?

“至于‘成功教育’,我更感到费解,学生学习,不管学什么都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没有失败的教育岂不成了理想国的事情了?”

刘京海(即书中的景海山)坐在下面,不时记着笔记。当说到“成功教育”时,他的眼睛睁得老大,下意识地不住点头。

黄博士还以为遇到了知音,越讲越起劲,他根本不知道刘京海就是成功教育的创始人。下课后,刘京海找到黄博士,诚恳地说:

“听了您的课,我很受启发,尤其对您所说的在一哄而上时特别要冷静的说法。赶时髦固然有贬有褒,真正做学问、做事业的人,是不在乎时髦与不时髦的,也不屑于回避的。”

黄博士点点头。

刘京海从挎包中掏出自己写的论文《成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双手递给黄博士,说:

“这是我的论文,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黄博士戴上老花眼镜看了一眼,不禁吃了一惊,认认真真地看着眼前的人:

“你就是刘京海校长?”

刘京海笑了笑。黄博士问:

“你对我刚才说的关于成功教育的看法,有什么意见?”

“我总体上同意您的看法。至于成功教育,我想您大概还没有作比较深入的了解。我相信您看了我的论文,会肯定的。”

“这么自信?”

“因为我研究的‘差生问题’是国外没有解决的课题。我对西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矫治方法不以为然。我认为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像中医治本一样,正如您所说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黄博士这时才觉得刘京海不可小看。其实,他对成功教育的印象,多少也受其他专家看法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他望文生义的错误理解。

当天夜里11点,刘京海接到黄博士的电话:

“您的文章我拜读了。我收回我上午说的关于成功教育的说法,事实证明我是错的。我在不了解的状况下,胡作评判,这不是搞研究的人的严肃态度,所以我很难过,我必须马上向您道歉……”

实际上,刘京海最初也没用“成功教育”这个概念,而叫做“帮助学生成功的教育”。倪江松、宋承宣两位教育界老前辈听了,说:

“帮助的意思是有的,干脆就叫‘成功教育’!”

这样,整个研究的思路得到了升华,所有教育措施的内在联系得到了确认,而且简洁有力,鲜明动人。于是,“成功教育”的概念得到了课题组的认可。

吕型伟是上海市教育局的老局长,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他说:

“成功教育是对毁灭个性和特长的平均主义教育的批判,也是对只着眼于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不能升学学生的教育的批判。”

他建议:

“成功教育应该在理论上、规律上作进一步的探讨,不要停留在方法上。这不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只要有新的观念建立起来了,有了新的理论体系,方法还可以发展,还可以变化。所以,我提出要建立成功教育的理论体系。”

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的袁采说:

“闸北八中的实践,我认为非常伟大,它显示了教育改革中教育科学的正确方法。这条路必定是要走的,早晚要走的。所有的学校最后都要走这条路,要不然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教育史上是会写下这一页的。”

正确定义“成功”,教育理念不进死胡同:

教育界有很多诱人的理念,例如“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无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家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等。这些理念,多从教育专家口中说出和教育专家撰写的文章和文件中出现。作为一线教师,特别是不站在“主席台”时,对这些理念似乎是另一番体会。

作为一位有着教育理想的年轻教育工作者,怀着教育梦想,带着教育热情,走向教育岗位,是多么的幸福!但不久,我发现自己已经陷入非常痛苦的境地。在还没有走向教育岗位,我就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师生互动共享快乐课堂,教学相长同创精彩人生”,横批定为“霞鹜齐飞”。我是多么向往课堂带给学生的是快乐,也带给自己快乐,也多么向往能与学生一同成长共同进步。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特别是担任班主任以来,我发现课堂很难实现“同乐”,特别是实现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的“同乐”。有些孩子基础很差,很难跟上,能够感觉到这些孩子学得非常痛苦,有时候给予鼓励,有了激情,认真听课了,但是没有坚持多久,又回归到原始状态;再跟他们交流,他们很难过的说:“老师,我真得听不懂!”我说:“你们基础差,学习起来肯定比较吃力,你必须为你过去的‘浪费’买单,因此你们必要能吃苦。”学生说:“我吃不了这个苦。”面对这样的学生,仅从学习角度评价,我们能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吗?我们能讲“没有无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家长”吗?我们能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吗?美好梦想和现实的落差,使我矛盾,使我痛苦,我走进了教育理念的死胡同。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想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一个案例:他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基础也非常差,除了语文之外,其他学科一点也听不懂,于是在其他学科上只能看小说。李镇西老师,作为班主任,他允许该生在所有学科上看小说,但是只能看经典著作,并且要求写阅读心得,最后该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了,最终其它学科也慢慢的跟上来了,最终该生也考取了大学。这是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从这个案例中,我得到启发:李镇西老师认真研究了学生特点,具有教育勇气,采用教育奇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大师的风范!我想:李老师做出这样的教育技巧,肯定也是一种尝试,给予他尝试的底气,我想就是他对“成功”有着自己的定义,这个定义就是让“学生不再痛苦而是快乐”,这就是成功。

我班的数学任课教师,是从校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优秀老教师,曾经在北京任教多年,参加过类似于CEO的培训,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她多次跟我说到,我班有几位学生上课基本上不听讲,老是低着头,从来不看黑板,曾多次说:“老师请你看我一眼”,但学生还是低着头。我把这几位学生的中考成绩给数学老师观看了,数学老师似乎明白了,也理解这些学生,他们真的基础太差了,很难听懂现在的课程,听不懂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数学老师跟我说,要把这几位孩子的情况告知家长,以便家长重新对孩子的未来做出规划,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考学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怕家长误解教师,说我们教师歧视他们的孩子,或者说推卸教育责任。数学老师给予我解释:“这不是赶学生走,而是把孩子的情况告知家长,选择还在于家长自己,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必须明白,学生在校如此状态,三年下来实际上也是对学生青春的践踏,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任。我们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跟家长交流,家长会重新思考的。”

听了数学老师的话,茅塞顿开,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真正的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也是践行“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无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家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理念的真正表现。

于是,我在博客心情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切为了学生”和“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理念是引领教师提高教育艺术和教育洞察力的教育哲学观念。但教师片面地理解这些理念,定会走进死胡同,被这些理念压得喘不过气来。包括我们家长在内的一切教育者,只要正确的定义成功,那么这些理念就不再压人,而是助人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